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军区“十一五”医药卫生科研基金(07M014)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周脉涛郑友芝岳生虞大为顾成永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徐州医学院解放军第101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十一五”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南京军区卫生专业人才培养“122工程”江苏省卫生厅重大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气管
  • 2篇光棒
  • 2篇插管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测量
  • 1篇置管
  • 1篇神经阻滞
  • 1篇逆向穿刺
  • 1篇盆腔
  • 1篇盆腔痛
  • 1篇气管插管
  • 1篇气管内插管
  • 1篇重型
  • 1篇外伤
  • 1篇外伤性
  • 1篇外伤性脑损伤
  • 1篇脑损伤
  • 1篇颈内静脉
  • 1篇颈内静脉穿刺
  • 1篇静脉

机构

  • 2篇徐州医学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解放军第10...
  • 1篇解放军101...
  • 1篇苏州市立医院

作者

  • 4篇周脉涛
  • 2篇岳生
  • 2篇郑友芝
  • 1篇张春蕾
  • 1篇华君
  • 1篇仲玉霜
  • 1篇李国威
  • 1篇洪卫明
  • 1篇王志萍
  • 1篇杨建平
  • 1篇顾成永
  • 1篇周琴
  • 1篇虞大为
  • 1篇王松山

传媒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交通医学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静脉触摸法行颈内静脉逆向穿刺置管
2011年
目的:观察"静脉触摸法"行颈内静脉逆向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50例需行颈内静脉穿刺的患者,采用颈内静脉触摸法行逆向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静脉触摸法"是用食指和中指按压颈内静脉产生的"浮力感"而非"实质感"判断颈内静脉深度和走行方向。在颈内静脉走行方向上,取环状软骨平面或上下1~2 cm为穿刺点,穿刺方向为颈内静脉走行逆向。记录穿刺时间、"一针见血"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并发症情况。结果:穿刺时间为190±81 s,一针见血率为39/50(78.0%);一次穿刺成功率45/50(90.0%),二次穿刺成功5例。有1例误穿动脉,经按压后再次穿刺成功,无明显血肿,无气胸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触摸法颈内静脉穿刺可作为逆向颈内静脉穿刺便捷、有效的方法之一。
周脉涛杨建平
关键词:颈内静脉穿刺逆向穿刺
光棒结合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困难插管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用于辅助光棒在困难气道插管中的效果。方法 40例困难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光棒组(L组)和光棒结合PETCO2监测引导组(L+C组),观察记录两组插管时间、成功率、术后不良反应及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L+C组患者插管时间比L组短(P<0.05),L+C组患者插管成功率高于L组(P<0.05),L组患者插管时和插管后1 min、3 min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较L+C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光棒结合PETCO2监测可提高困难气道插管的成功率,使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并发症。
李国威岳生周脉涛郑友芝张春蕾
关键词:光棒呼气末CO2气管内插管
光棒用于困难气道伴口腔活动性出血的气管插管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 比较光棒和McCoy可调喉镜用于困难气道伴口腔活动性出血的气管插管效果.方法 经一名麻醉主治医生使用普通喉镜两次插管失败的口腔活动性出血外伤手术患者30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光棒(LW)组和McCoy可调喉镜(MC)组(n=15).记录两组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时间.结果 LW组一次和总插管成功率均高于MC组(14/15比6/15,P=0.005;15/15比9/15,P=0.017).LW组插管时间短于MC组[24(23,34)s比48(31,119)s,P=0.011].MC组中有6例患者插管失败改用光棒插管成功.结论 光棒是困难气道伴口腔活动性出血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有效方法.
周脉涛郑友芝洪卫明虞大为顾成永华君仲玉霜
关键词:光棒喉镜困难气道口腔出血
与盆腔痛治疗相关的第一骶前后孔形态学测量
2012年
目的观察骶骨标本第一骶孔的解剖学特点,为第一骶前孔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50例骶骨标本进行测量,包括左、右第一骶后孔与骶正中嵴的距离,第一骶前后孔的深距,并确定穿刺进针的最佳角度。结果左、右第一骶后孔与骶正中嵴的距离分别为(23.6±1.4)mm和(23.5±1.8)mm。左、右侧第一骶前、后孔深距分别为(26.1±2.8)mm和(25.4±2.6)mm。最佳进针角度,左侧:与冠状面和矢状面夹角分别为(82.3±2.6)°和(8.3±1.1)°;右侧:与冠状面和矢状面夹角分别为(83.9±2.9)°和(9.2±1.5)°。结论第一骶前孔神经阻滞穿刺点宜选择距骶正中嵴旁开25~30mm,角度以与冠状面82°~84°、矢状面8°-10°较易穿刺成功。
王松山周琴周脉涛
关键词:盆腔痛形态学测量
血管内热交换降温对患者重型外伤性脑损伤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热交换降温对患者重型外伤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3—8分的重型外伤性脑损伤患者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冰袋降温组(IBC组)和血管内热交换降温组(EVC组),每组10例。IBC组术后采用冰袋降温,EVC组于手术开始时采用血管内热交换技术进行34℃亚低温治疗,维持至术后48h。于术前10min(基础状态)和术后24、48、72、96h时取外周静脉血样,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和S-100B的浓度。分别于术前10rain和术后8、12、24、48、72h时记录HR、MAP、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于术前10min和术后12、24、48、72h时行GCS评分,术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与IBC组比较,EVC组术后8h和12h时HR降低,术后72h时MAP升高,术后12、24、48和72h时ICP降低,CPP升高,术后24、48、72和96h时NSE的浓度及术后48、72、96h时MBP和S-100B浓度降低,术后6个月GOS评分升高(P〈0.05或0.01);与基础状态比较,IBC组术后12h时GCS评分降低,术后8、12、24、48、72h时HR升高,术后24、48、72、96h时NSE和S-100B的浓度及术后48、72、96h时MBP浓度升高,EVC组术后48、72h时HR升高,术后72h时MBP及术后48h时S-100B浓度升高(P〈0.05或0.01)。结论通过血管内热交换降温技术进行34℃亚低温可有效减轻患者重型外伤性脑损伤的程度。
岳生周脉涛蔡学见王志萍
关键词:脑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