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12A142)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张方陈潘赵书仪黄成赵娟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安徽省省重点实验室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野生种群
  • 1篇声谱
  • 1篇声谱分析
  • 1篇声通讯
  • 1篇声行为
  • 1篇种群
  • 1篇蛙类
  • 1篇笼养
  • 1篇笼养条件
  • 1篇环境噪音
  • 1篇黄缘闭壳龟
  • 1篇暗绿绣眼鸟
  • 1篇凹耳蛙
  • 1篇闭壳龟
  • 1篇SIMPLE...
  • 1篇JAPONI...

机构

  • 5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5篇张方
  • 3篇陈潘
  • 2篇赵书仪
  • 1篇黄成
  • 1篇赵娟

传媒

  • 3篇生物学杂志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Zoolog...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同一噪音环境下武夷湍蛙与凹耳蛙的求偶鸣声特征比较及其适应策略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解同域分布的两种无尾两栖类动物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和凹耳蛙(Odorrana tormotus)在高噪音环境下的求偶呜声特征及其适应策略,该研究利用超声录音设备录制并分析了繁殖季节武夷湍蛙和凹耳蛙雄性个体在同一噪音环境下的求偶鸣声。结果显示,繁殖期武夷湍蛙在不同时段均能发出3-6个音节数不等的单一鸣声,每个音节由2—10个声脉冲组成,鸣声平均持续时间为2198.20ms,主频为2231.90Hz,信噪声强差为33.00dB,且鸣声不含超声组分,不具备超声通讯的基础。凹耳蛙在每天的18:00-21:00有集中呜叫行为,呜声平均持续时间为331.80ms,主频为6665.50Hz,信噪声强差为37.00dB,且呜声谐波包含超声组分,与前人描述一致。经进一步分析发现,武夷湍蛙和凹耳蛙的鸣声主频和声强均高于背景噪音,噪音不会对其鸣声产生掩蔽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得知,武夷湍蛙鸣声主频率〈凹耳蛙,推测其声信号传播距离相对后者更远,该蛙在噪音环境下有可能通过调整自身的发声策略(即采用多音节呜叫声、增加呜叫时长和呜叫频次等)来完成种内通讯,并通过改变呜声时长来体现雄性自身的品质,以便提高对雌性的吸引力。而相同噪音环境下的凹耳蛙则可能采用较为节约能量的方式提高声信号频率的通讯策略,完成种内竞争和交流。
张方陈潘赵书仪
关键词:凹耳蛙
安徽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野生种群的现状及其保护建议被引量:6
2014年
安徽是濒危物种黄缘闭壳龟的重要分布区之一,由于人类活动使得该龟栖息地日益减少,生存空间被挤占。加之近年来日益频繁的黄缘闭壳龟贸易所带来的肆意滥捕以及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其野生种群衰减严重,数量已经十分稀少,同时买卖和饲养也进一步加剧了黄缘闭壳龟的非自然扩散和引入。目前黄缘闭壳龟在安徽的具体产地一直缺乏一个较为科学的研究,而了解黄缘闭壳龟在安徽的具体分布状况,对于该龟的保护至关重要。2011年—2012年5月至10月间,采用市场和访问调查以及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黄缘闭壳龟野生种群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报道,同时针对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
张方周婷黄成
关键词:黄缘闭壳龟野生种群
笼养条件下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a simplex)鸣声的初步探究被引量:1
2013年
鸣叫是鸟类种群内个体间交流的"语言",不同的鸣叫具有不同的意义。鸣叫行为对鸟类的集群、取食、求偶、报警等活动均有重要的影响。了解鸟类鸣叫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记录了笼养条件下暗绿绣眼鸟在不同条件下的鸣叫变化。共记录和分析了暗绿绣眼的雌雄普通鸣叫、雄性报警鸣叫与引伴鸣叫、繁殖期雄性领域鸣唱、个体间求救鸣叫与应答鸣叫、种间竞争鸣叫、黑暗环境下鸣叫等8种声音。结果表明暗绿绣眼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发出不同的鸣叫,鸣叫的多样性为其种群交流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工具。
陈潘张方赵书仪
关键词:暗绿绣眼鸟声行为声谱分析
噪音环境下蛙类的通讯策略被引量:1
2016年
声音通讯对蛙类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条件下,蛙类所生活的环境会存在环境噪音(生物噪音和非生物噪音),这些噪音可能会对蛙类的声音信号产生遮蔽,使得蛙类声音信号的发现和识别都变的更加困难。为了有效通讯,发声者必须发出显著有别于背景噪音的声音。通常,蛙类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抵御噪音对声音传递的不利影响,并对噪音的干扰形成一定的适应机制,这种适应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适应两种,从适应的角度对噪音环境下蛙类的声音通讯策略进行总结,使得人们对蛙类如何适应噪音环境进行有效通讯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张方
关键词:蛙类声通讯
噪音环境下花臭蛙求偶鸣声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2012年7月份,在黄山浮溪地区利用超声录音设备录制并分析了繁殖季节雄性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个体的求偶鸣声。观察发现花臭蛙繁殖活动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繁殖高峰期活动无昼夜规律,全天均可见求偶鸣叫及抱对产卵等行为,并且多在浅水滩处活动。花臭蛙鸣声根据音节数和声谱特征可分为4种类型:即单音节音、婴儿音、双音节音和多音节断奏音,其中,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和婴儿音较为常见。利用Selena软件给出4种声音的语图以及各自对应的能谱图,利用Sound Analysis pro v1.2对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和婴儿音的鸣声特征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的声音参数包括鸣叫持续时间、音节数、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主频、脉冲率等。结果表明,花臭蛙鸣声的主频范围为1.8-4.5 k Hz(n=65)。鸣声不包括超声组分,主频峰值(3.1±0.7)k Hz,与前人电生理实验所得花臭蛙听觉敏感峰值一致,说明花臭蛙主要在这一频段进行通讯。对3种常见鸣叫音声音参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双音节音与单音节音和婴儿音在声音持续时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双音节音和单音节音在第二谐波声强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花臭蛙的双音节音在3种常见鸣叫音中具有最长的持续时间,为(99.5±8.4)ms,故推测,双音节音为花臭蛙繁殖期主要求偶鸣声,并通过其鸣声时长的变化来体现自身品质的好坏。
张方陈烛青赵娟陈潘
关键词:环境噪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