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303) 作品数:13 被引量:180 H指数:7 相关作者: 刘庆 阳小成 张林 尹春英 周国英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高寒矮灌丛生物量分配及其碳密度的估算 被引量:15 2014年 灌丛面积增加引起的碳储量增加被认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中一个最不确定的因素。为了揭示高寒矮灌丛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不同层片的分配规律和估算高寒矮灌丛生物量碳密度,该文对青藏高原东缘海拔3 500–4 650 m的14个灌丛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灌木层平均生物量为(5.38±3.30)Mg?hm–2;不同灌丛类型灌木层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灌木层平均生物量为(7.28±4.96)Mg?hm–2,亚高山革叶灌丛灌木层平均生物量为(4.32±1.36)Mg?hm–2;个体形态和群落结构指标与亚高山灌丛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关系是建立在多个群落结构因子基础上的,单个群落结构因子不足以解释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不同灌丛类型的生物量分配规律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高寒生境条件下亚高山灌丛将更多的光合产物分配到植物的根部。2)灌丛群落平均总生物量为(6.41±3.86)Mg?hm–2,灌木层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83.18±8.14)%;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凋落物层生物量、灌丛群落总生物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灌木层各器官生物量与群落总生物量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故可以建立生物量模型。3)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从14个调查群落获得的该区域灌丛平均生物量碳密度为(3.20±1.93)Mg?hm–2。 高巧 阳小成 尹春英 刘庆关键词:高寒灌丛 生物量 碳密度 青藏高原 西藏当雄县高寒草地NDVI的海拔分异特征及其指示 被引量:6 2015年 通过提取西藏当雄县Landsat ETM影像NDVI以及DEM的海拔要素,在坡面的小尺度水平上分析了NDVI的海拔格局,并利用沿海拔梯度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进行验证,进一步在全县尺度上分析了当雄NDVI>0.2的区域内草地NDVI的海拔分异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在坡面尺度上,随海拔的增加,不同计算方式的NDVI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格局,与沿海拔梯度实测的地上生物量格局一致,NDVI最大值与围栏外生物量最大值均出现在4 950 m左右;2在全县尺度上,当雄草地NDVI随海拔的变化略为复杂:在4 300 m以上,NDVI随海拔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最高值出现在4 700 m左右;在4 300 m以下植被可能以湿地草甸为主,形成另一个NDVI高值区,但其分布面积仅为总草场面积的10%左右。上述结果表明,海拔是影响当雄县NDVI空间分布的重要地形因子,NDVI的海拔格局体现了较大尺度上草地植被对不同水热组合环境的适应特征,这对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实施高寒地区生态保护工程以及制定合理的草场资源配置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金远亮 王忠 张林关键词:高寒草甸 NDVI 气候变化 草地生物量 横断山区高山栎组灌木型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3 2018年 为了解横断山区高山栎组[Quercus sect Heterobalanus(Oerst.) Menits.]灌木型植物不同器官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分布格局,该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布设18个高山栎组植物灌丛样地,采集高山栎组植物的根、茎、叶、枝器官样品,分析样品C、N、P含量。结果表明:(1)高山栎组植物C、N、P在各器官中分别表现为叶(477. 88 g·kg^(-1))>枝(469. 29 g·kg^(-1))>茎(445. 26 g·kg^(-1))>根(431. 42 g·kg^(-1)),叶(13. 83 g·kg^(-1))>茎(6. 08 g·kg^(-1))>枝(5. 82 g·kg^(-1))>根(4. 70 g·kg^(-1)),叶(1. 26 g·kg^(-1))>枝(1. 21 g·kg^(-1))>根(1. 16 g·kg^(-1))>茎(0. 71 g·kg^(-1)),分配到叶中的营养元素相对较多;(2)各器官中C含量较N、P含量相对稳定,其中变异系数最大值发生在根部;(3)各器官C:N范围为36. 50~105. 33,最大值在根中,最小值在叶中,C:P范围为418. 15~768. 36,最大值在茎中,最小值在枝中,N:P范围为4. 89~11. 69,最大值在叶中,最小值在枝中;(4)各器官C与N、P间均呈负相关关系,N与P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是否显著在不同器官中不同;(5)各器官C、N、P含量受海拔的影响较小,仅叶片C含量、枝P含量与海拔间存在弱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高山栎组灌木型植物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含量与其生长期及相应器官的功能结构密切相关。 李丽 胡君 于倩楠 阳小成 李婷 刘庆关键词:灌木型 植物器官 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生长季低温事件的海拔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2017年 低温事件的加剧可能是限制高山林线向更高海拔爬升的一个关键原因,然而有关高海拔地区不同海拔、不同植被覆盖下的低温事件分布特征的研究十分缺乏。通过对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同一坡面不同海拔森林和灌丛冠层温度和土壤温度的监测,并基于冠层温度和土壤温度计算植物的生长季长度,分析生长季期间低温事件在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的分异特征,得到如下结果:1.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比冠层温度定义的生长季滞后近一个月,且对于亚高山森林和林线,冠层温度定义的生长季长度明显大于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长度。2.无论以哪种方法定义生长季,期间出现的低温事件均表现为高山杜鹃灌丛>亚高山针叶林和林线,前者低温事件出现频率达后者的2~4倍,且总体而言高山杜鹃灌丛中低温事件的强度更大,持续时间相对更长。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杜鹃灌丛存在更多的低温事件,而且随海拔增加,其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加剧,这可能直接限制了乔木树种幼苗在林线之上低矮灌丛中的存活和生长,进而限制了林线乔木树种向更高海拔的分布。 王媛韬 张林 张林 沈维 罗天祥关键词:急尖长苞冷杉 日最低气温 施氮对青藏高原东缘窄叶鲜卑花灌丛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4年 开展土壤呼吸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研究对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外施氮肥模拟氮沉降,结合壕沟法分离土壤呼吸组分,研究青藏高原东缘主要的灌丛类型——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灌丛土壤呼吸对不同施氮水平(N0(对照)、N2、N5和N10分别相当于0、2、5和10 g N m-2a-1浓度的氮沉降)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试验期间(2012年5—10月份),(1)土壤呼吸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施氮对生长季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无显著影响,而对自养呼吸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2)土壤呼吸也存在显著的日变化,施氮对一天中土壤总呼吸及其组分均有显著影响(P<0.001)。总体上,施氮促进了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而抑制了自养呼吸。(3)施氮对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平均每月排放CO2通量无显著影响,而对自养呼吸平均每月排放CO2通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并在不同月份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不同。(4)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与地下5 cm土壤温度之间具有较好的指数关系(P<0.001),而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较弱。关于土壤呼吸各组分对大气氮沉降响应差异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娇 尹春英 周晓波 魏宇航 高巧 刘庆关键词:施氮 青藏高原东部窄叶鲜卑花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7 2017年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东部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灌木不同器官碳(C)、氮(N)、磷(P)含量的分配格局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布设样地,选择16个窄叶鲜卑花灌丛样地,分别采集窄叶鲜卑花灌木根、茎、叶、当年枝和果等植物器官样品,并分析样品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结果表明:C、N、P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分别表现为茎>当年枝>果>根>叶,叶>果>当年枝>茎>根,果>叶>当年枝>根>茎。窄叶鲜卑花各器官中C含量相对稳定,N、P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在根部的变异系数最大。在不同器官中N:P的范围为7.12–12.41,其值变化不大,N:P变异系数的最小值在当年枝中,说明N:P在当年枝中的内稳性较高。在该灌木植物体中C与N之间、C与P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C对N、P具有稀释作用;N与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与P间具有较好的耦合协同性。分析发现:窄叶鲜卑花不同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内稳态理论和生长速率理论,其元素分配与器官所执行的功能密切相关;同时指出在物种水平上应当谨慎使用生态化学计量比来判断养分的限制情况。 贺合亮 阳小成 李丹丹 尹春英 黎云祥 周国英 张林 刘庆关键词:植物器官 青藏高原 中幼龄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根系的觅食能力 被引量:1 2015年 于四川省理县米亚罗林区选择幼龄期及中龄期两种生长阶段粗枝云杉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搜集全部根系,基于根系生物量及形态指标,从觅食器官总量角度定量衡量研究对象根系的觅食能力,并结合根序分级理论,基于前五级根序生理指标对其细根内部组分觅食效率进行评价,揭示其异质性规律.结果显示,9年、12年和29年生云杉侧根总生物量分别为154.50、2 195.27、7 380.60 g,总表面积分别为3 295.38、39 564.93、179 023.54 cm2,其中细根生物量依次为27.74、188.79、1 022.89 g,总表面积分别为2 353.97、19 395.49、98 551.54 cm2.根系比根长、总氮含量同根系觅食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根序的增加,云杉前五级根系比根长、总氮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0),因此,一级根至五级根根系觅食能力逐渐下降,细根内部组分觅食能力存在显著异质性.其中,一级根比根长和总氮含量远远大于其他根序,是云杉细根内部觅食能力最高的部分.云杉前五级根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含量较低,随根序增加无显著变化规律,各根序自身NSC储量无法成为其觅食行为的主要能量供应源.上述研究结果为植物行为学研究,乃至森林地下生态学过程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对树木根系结构与功能的认识. 南宏伟 刘庆 肖群英关键词:粗枝云杉 根系形态 根系生理 根系生物量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杜鹃灌丛群落生物量分配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 2022年 生物量在地上与地下的分配是植物生长策略的反映,对于研究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布设了83个样点,包括15种高寒杜鹃群落,采用收获法对灌木层和草本层2个不同层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进行测定,并分析温度和降雨量等气候因素对灌丛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区高寒杜鹃灌丛灌木层平均生物量为21.16 t/hm^(2),地上、地下分别为14.90、6.26 t/hm^(2),草本层平均生物量为9.79 t/hm^(2),地上、地下分别为2.40、7.39 t/hm^(2);灌木层、草本层根冠比分别为0.6、7.89,表明该地区内灌木层植物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上部分的光合器官,草本层植物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吸收养分和水分的根系.(2)比较5种主要高寒杜鹃灌丛后发现,不同灌丛间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地上生物量大小依次是腺房杜鹃灌丛>腋花杜鹃灌丛>头花杜鹃+千里香杜鹃灌丛>草原杜鹃灌丛>雪层杜鹃灌丛,地下生物量大小依次是腋花杜鹃灌丛>腺房杜鹃灌丛>雪层杜鹃灌丛>头花杜鹃+千里香杜鹃灌丛>草原杜鹃灌丛;草本层地上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地下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小依次为雪层杜鹃灌丛>头花杜鹃+千里香杜鹃灌丛>草原杜鹃灌丛>腺房杜鹃灌丛>腋花杜鹃灌丛.(3)该地区高寒杜鹃灌丛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之间遵循等速生长关系,与草原、森林一致;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之间遵循异速生长关系.其中5种主要高寒杜鹃灌丛群落2个层片的地上、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不同.雪层杜鹃灌丛灌木层和头花杜鹃+千里香杜鹃灌丛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为异速生长关系,其余3种灌丛的各层片都为等速生长关系.(4)灌木层生物量主要受干旱、年均温度、年均降雨量的影响,随着年均温和年均降雨量增加而增加 刘秋蓉 李丽 胡君 刘美 周国英 阳小成 张林 巩合德 刘庆关键词:高寒灌丛 杜鹃 生物量分配 气候因素 四川省三种主要灌丛植物叶片及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2017年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功能的重要内容。以四川地区三种典型灌木(草原杜鹃、马桑和绣线菊)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三种灌丛植物叶片和土壤(分别为0~10 cm和10~20 cm)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土壤0~10 cm土层C、N含量在不同灌丛中的分布趋势一致,均表现为草原杜鹃群落>绣线菊群落>马桑群落;土壤P含量在草原杜鹃群落和绣线菊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是两者却显著高于马桑灌丛;在0~10 cm土层中C∶N、C∶P、N∶P的比值在灌丛群落中的大小顺序分别是马桑(19.08)>草原杜鹃(12.68)>绣线菊(11.23)、草原杜鹃(63.73)>马桑(36.89)>绣线菊(31.06)、草原杜鹃(5.02)>绣线菊(2.77)>马桑(1.93),C、N、C∶N和N∶P在两层土中的分布情况一致。三种灌丛植物叶片C、N含量均表现为草原杜鹃>绣线菊>马桑;叶片P含量在草原杜鹃和绣线菊叶片中的含量相近,但显著高于马桑。在三种灌木植物叶片中C∶N、C∶P、N∶P的比值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草原杜鹃(25.17)>马桑(23.27)>绣线菊(21.21)、马桑(389.54)>草原杜鹃(306.09)>绣线菊(285.09)、马桑(14.74)>绣线菊(13.44)>草原杜鹃(12.16)。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四川省灌丛植被保护、恢复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贺合亮 阳小成关键词:叶片 土壤 灌丛 模拟根系分泌物C:N化学计量特征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碳动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1 2015年 目前有关森林根系分泌物及其诱导的土壤生态学效应研究主要关注根系碳(C)源输入,而极少关注根系分泌物氮(N)源输入及其伴随的C:N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过程和功能的影响,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森林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的深入认识。该研究以川西亚高山天然林和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土壤为对象,模拟配制不同C:N化学计量特征(只有N、C:N=10、C:N=50、C:N=100和只有C处理)的根系分泌物溶液进行人工添加试验,以探究根系分泌物化学计量特征对两种林分土壤碳动态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模拟根系分泌物C添加总体促进了两种林分土壤有机质分解激发效应而降低了土壤总碳(TC)含量,而N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种林分土壤TC含量的降低幅度,且C添加导致天然林土壤TC含量的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土壤N有效性更低的人工林。几种根系分泌物添加处理对两种林分土壤活性和惰性碳库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另外,根系分泌物C添加总体降低了天然林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PLFA含量,而总体增加人工林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PLFA含量,并诱导两种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细菌:真菌相对丰度)也发生了各自不同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森林根系分泌物N源输入和土壤N有效性共同调控根系C源输入对土壤有机质分解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幅度。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典型森林根系分泌物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生物化学循环过程的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梁儒彪 梁进 乔明锋 徐振锋 刘庆 尹华军关键词:微生物群落 根系分泌物 土壤碳 亚高山针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