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740021)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2
相关作者:宋宏郑群王宇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回指
  • 5篇语篇
  • 4篇语篇回指
  • 4篇转喻
  • 4篇间接回指
  • 3篇代词
  • 3篇人称代词
  • 3篇回指研究
  • 2篇英语
  • 2篇转喻机制
  • 1篇动态语义
  • 1篇心理表征
  • 1篇学习者
  • 1篇英语学习
  • 1篇英语学习者
  • 1篇英语语篇
  • 1篇语用顺应论
  • 1篇语用研究
  • 1篇语用综观
  • 1篇中国英语

机构

  • 8篇哈尔滨工程大...
  • 6篇黑龙江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篇宋宏
  • 1篇郑群
  • 1篇王宇

传媒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海外英语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外语教学理论...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 1篇沈阳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国英语学习者犹豫型标记语的语用石化现象被引量:11
2011年
本文以MICASE的口语讨论部分为参照语料库,对比分析COLSEC语料库和自建的研究生口语语料库(GSSC),分析了犹豫型标记语的类别、差异以及学习者潜在的语用石化倾向。本研究揭示出(1)中国英语学习者多用无声停顿和重复表述来表示犹豫和话语空缺,而本族语使用者用小词来延缓话语的情形比较常见;(2)在部分小词的使用上,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语用石化倾向。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犹豫型话语并使用何种犹豫型话语来维系话语连贯至关重要。
郑群
关键词:小词学习者
语篇回指研究理论综观被引量:2
2012年
回指一直在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领域受到高度关注。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回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和假说,但仍存在很多争议性问题。在语言学视域下的回指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句法回指和语篇回指。通过对不同理论流派的语篇回指研究进行梳理和剖析,总体上可以分为语篇结构模式、语用模式和认知模式。在理论路径上经历了从形式化到功能化的转变;在功能的认识上经历了从实体"替代论"到语篇衔接手段到心理实体的"可及性标示语"的转变。
宋宏
关键词:语篇回指
转喻理论视阈下的语篇间接回指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研究了语篇间接回指的转喻问题。语言学界公认转喻的主要功能是指称。语料分析表明,在语篇中间接回指的转喻机制受到语义关联关系、认知框架转化和概念突显属性的制约,语言具有转喻的本质属性。
宋宏
关键词:间接回指转喻机制动态语义
间接回指的概念转喻机制研究
2013年
在间接回指的释义过程中,回指语和其隐性先行语之间能够建立起心理实体的同指关系,是由于转喻的操作机制在起作用。这一过程中,相关概念能够被有效地激活和接受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且,回指语和隐性先行语必须是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之内的概念映现,才能实现转喻的概念框架的转化。
宋宏
关键词:间接回指概念转喻转喻机制
试论英语语篇中回指语的反讽效应研究
2012年
回指语在语篇中的主要功能是替代,但有时候,它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即制造修辞效果,反讽则是其一。Yus的反讽理论为回指语制造反讽提供了依据,以该理论为基础可推导出回指语的反讽效应机制:回指语在提取旧信息时,激活了受话者的认知域,提供了新线索;新旧信息的综合与受话者的认知域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了反讽。同时,在先行项不同的情况下,回指语产生反讽的过程也不同。
刘艳春
关键词:回指语认知域先行项
人称代词间接回指的概念参照转喻模型
2013年
指称转喻是一种认知上的"概念参照点"现象。人称代词间接回指不同于有定名词短语作为间接回指,在于其转喻过程属于"二度搭桥",需要耗损更多的认知努力。但如果两个参照点之间容易建立起密切的概念关系就会减少这种耗损,在经济原则上就具有了优选性。构建一个"双核概念参照转喻模型"来整合回指识解和转喻识解两种语言现象,可以为人称代词间接回指在语篇中的释义机制提供解释力。
宋宏
关键词:间接回指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语篇回指的语义解释模型
2012年
回指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尽管不同学科、流派的研究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诸多理论和模式,但迄今对于自然话语中各种复杂的回指现象仍缺乏全面、透彻的认识。通过对不同理论流派对代词回指界定的分析,揭示出人称代词的语义解释模型经历了从静态语义观向动态语义观的转变,回指的语义解释不是单纯地受到语言表层形式的线性规则的制约,还存在着深层的语用和认知因素的制约。语言表达形式的意义识解取决于唤醒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概念认知的一致性。
宋宏
关键词:回指人称代词心理表征转喻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的语篇回指研究
2011年
回指问题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语言学各领域对回指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诸多争议和理论局限性。回指的选择和释义涉及句法、语义、语用、认知以及社会文化规约等诸多因素,涉及话语参与者双方和语境的互动。要全面、合理地解释它,必须把相关因素整合到一个理论体系中进行综合考量。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整合的框架。
宋宏
关键词:语篇回指顺应论语用综观
人称代词间接回指的认知语用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视角出发,通过对间接回指的概念界定和特征的探讨,阐明人称代词所指的对象并非语篇中已提及的实体,而是必须借助先行语的触发语来建立实际所指的心理表征,因此外指也属于间接回指的范畴。间接回指语和先行成分之间的关联度和所指称实体的话题地位相关,人称代词间接回指语一般居于话题连续体的中心地位。人称代词作为间接回指语,不仅能够通过关联搭桥承担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功能,而且可以实现语用策略,其本质是转喻。
王宇宋宏
关键词:间接回指语篇回指人称代词转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