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172090)

作品数:5 被引量:125H指数:4
相关作者:桑隆康游振东钟增球索书田韩郁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造山带
  • 2篇山带
  • 2篇桐柏-大别造...
  • 2篇变质
  • 2篇大别造山带
  • 1篇地层
  • 1篇地体
  • 1篇岩带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学
  • 1篇造岩
  • 1篇前寒武纪
  • 1篇榴辉岩
  • 1篇榴辉岩带
  • 1篇辉岩
  • 1篇剪切带
  • 1篇构造岩
  • 1篇寒武纪
  • 1篇ROCK
  • 1篇SHEAR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篇游振东
  • 2篇索书田
  • 2篇钟增球
  • 2篇桑隆康
  • 1篇张泽明
  • 1篇韩郁菁

传媒

  • 2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被引量:90
1995年
秦岭-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压变质岩的研究将为整个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建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分布于大别和苏鲁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以下认识:(1)榴辉岩可分成低温高压榴辉岩和超高压榴辉岩。超高压榴辉岩分布于前寒武纪的大别、东海、胶东和胶南变质杂岩之中,低温高压榴辉岩分布于中晚元古代的红安群、松宿群和苏家河群变质岩系之中。在大别山地区,超高压榴辉岩、高压榴辉岩,以及绿帘-蓝片岩成带状,从北到南依次平行于造山带展布。(2)大别山地区的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是:450-550℃,1.4-1.6GPa。超高压榴辉岩变质条件是:650-870℃,>2.7-2.9GPa,苏鲁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是820-1000℃,>2,8-3.1GPa,榴辉岩的形成温度从西向东逐渐升高。(3)榴辉岩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或绿帘-蓝片岩相→绿片岩相5期变质作用。超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进变质作用为缓慢升温显著增压过程,退变质作用早期为近等温迅速降压过程,中期具近等压降温特征,晚期为近等温降压过程。(4)大别-苏鲁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期高压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夹持于华北与?
张泽明游振东韩郁菁桑隆康
关键词:榴辉岩岩石学变质作用变质岩
桐柏-大别造山带的剪切带阵列被引量:11
1994年
桐柏—大别造山带在长期的韧性再造和脆性改造过程中,形成了有规律的剪切带阵列,包括韧性剪切带阵列和脆性剪切带阵列。它们是多期碰撞造山和造山期后伸展塌陷的产物,并在造山带的流变学和构造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整作用,造山带内的镁铁、超镁铁质及榴辉岩岩体群带则是涉及下地壳及上地幔流变的韧性剪切带阵列的代表。这些剪切带阵列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具正向的、反向的、螺旋形或旋回式的流变学演化轨迹。
钟增球索书田
关键词:造山带剪切带
桐柏-大别造山带剪切带阵列的构造岩研究被引量:18
1996年
桐柏—大别造山带剪切带阵列经受长期的应变软化、应变局部化和变形分解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岩,包括糜棱岩、变晶糜棱岩、半塑性糜棱岩和面理化碎裂岩等。糜棱岩普遍具二相糜棱结构或由相连的弱相基质或层分离强相残斑或布丁所形成的IWL(Interconnected weak matrix or layers)结构。构造岩中显微构造各式各样,并具一定的组合形式和演化规律,反映了不同环境下主导变形机制的多样性及变形机制间转换的规律性。代表性剪切带岩石化学成分变异的研究表明,除流体流动外,体积亏损是造成某些组分,尤其是一些不活动组分,如钛、磷、锆、钒、钇等相对富集的主导因素,并由化学成分的变异和质量平衡计算,求出了该剪切带的体积亏损率以及流体/岩石值。较大的体积亏损和大量渗透体的存在,对剪切带的化学行为和流变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钟增球索书田徐启东
关键词:造山带构造岩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基本组成被引量:5
1994年
本文以新城-圻春断裂为界将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划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和扬子陆块北缘两个次级变质地体。两个次级地体不仅在地球物理、构造变形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物质成分上有显著差异:它们有各自独立的变质地层系统,遭受了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有完全不同的岩浆活动图象。上述差异均可指示华北、扬子两古陆碰撞对接时扬子陆块北缘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块南缘之下,这可能包括两次敛合作用、从元古代开始至中生代最终结束的长期复杂的造山过程。
桑隆康游振东
关键词:变质地体地层前寒武纪
Fluid-Rock Interaction of Shear Zones in Continental Crust:as Evidenced by Xincheng-Xishui and Hetai Shear Zones被引量:4
1995年
There is a coupling of thermal, mechanical, chemical and fluidal processes in a continental shear zone. Both Xincheng-Xishui and Hetai shear zones are typical continental crust shear zones of greenschist facies environment. The representative mylonite zones of the shear zones are studied with whole rock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tendencies in both shear zones are very similar and the gain-loss ratios of various components in the mylonitic rocks are reflected in the mass balance equations. The enrichment of those immobile high-field-strengh elements is considered to he related to the volume loss of the myionitic rocks in a shear zone. Based on the volume loss expression Cs/Co=1/(1-V),the fractional volume losses (V)are 37.5% and 36.5%-42.3% respectively for mylonites and ultramylonites in the Xincheng-Xishui shear zone and 11% and 28% respectively for mylonites and phyllonites in the Hetai shear zone. The high volume loss and large removal of SiO2
Zhong Zengqiu You Zhendong Xu QidongFaculty oj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关键词:CONTINENTALSHEARZONE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