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0303)
- 作品数:102 被引量:1,032H指数:26
- 相关作者:陈丕茂章守宇贾晓平陈勇张硕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大连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海州湾海洋牧场食物网基础及营养结构的季节性变化被引量:28
- 2017年
-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5年春季海州湾海洋牧场海域采集的中小型生物消费者,包括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螺类和双壳类等与其潜在碳源样品进行分析,利用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消费者碳源贡献率,并对2014年夏季生物学样品与2015年春季样品比较,分析食物网营养结构的季节性变化,根据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绘制二维双标图,计算出6种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2015年春季海州湾海洋牧场海域消费者的δ^(13)C值范围为-18.9‰^-17.1‰,3种潜在碳源[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物(SOM)]的δ^(13)C值范围为-18.1‰^-23.4‰,根据模型计算得出浮游植物对消费者的平均碳源贡献最大,为80.8%,其余依次为SOM和POM,分别为10.8%和8.4%.2014年夏季生物样品与2015年春季样品的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而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6种量化指标表明群落营养结构存在季节性差异,2014年夏季的δ^(13)C比值范围(CR)、总面积(TA)、平均最邻近距离(NND)和平均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均大于2015年春季,δ^(15)N比值范围(NR)和平均离心距离(CD)无明显变化,夏季群落营养结构冗余度小于春季,且食源多样性水平高于春季,存在季节差异.
- 谢斌李云凯张虎张硕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营养结构
- 人工鱼礁建设对浙江嵊泗海域营养盐与水质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0年
- 根据2003—2007年对嵊泗人工鱼礁海域11个航次调查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运用鱼礁区和对照区相比较的方法,分析了该海域不同季节氮、磷营养盐和水质在投放人工鱼礁后的变化,并对海域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无机氮大多数处于阈值范围或低于最小阈值,活性磷酸盐含量则严重超标,N/P值范围为0.6280—14.8273,嵊泗海域处于氮限制,溶解氧不成为该海域浮游生物的生长限制因子。投放人工鱼礁后,生态效应不能在短期里得以体现,鱼礁区的水质情况要好于对照区,海域对P的富集强度大于N,人工鱼礁建设对再生生产力影响较大,对新生产力的贡献很小。
- 王伟定梁君章守宇
- 关键词:人工鱼礁营养盐水质富营养化
- 不同高度混凝土模型礁上升流特性的定量研究被引量:28
- 2008年
- 通过水槽模型试验,对6种不同高度混凝土人工鱼礁模型在来流速度为13.5、23.5、33.5cm/s条件下的上升流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上升流规模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来流速度下,6种混凝土模型礁最大上升流速度为来流速度的1/30~1/25;上升流的平均速度为0.04—0.34cm/s,上升流平均速度为最大上升流速度的1/13—1/4;上升流相对高度为礁高的1.5—2.8倍;上升流相对宽度为礁宽度的1.3~6.2倍;上升流相对面积为礁迎流面面积的2.7—6.3倍。
- 张硕孙满昌陈勇
- 关键词:人工鱼礁上升流
- 凝石胶凝材料作为人工鱼礁材料的可行性研究Ⅰ——凝石供试体的抗压强度、浸泡海水的pH及其与水泥供试体的比较被引量:13
- 2012年
- 用尾矿等废弃物制成的凝石胶凝材料制作供试体,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其抗压强度和浸泡海水的pH值,并与水泥供试体进行比较,探讨用凝石胶凝材料作为人工鱼礁造礁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在淡水中养护28 d后,随着水灰比的增加,凝石供试体的抗压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水泥供试体的抗压强度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水灰比为0.60、0.55、0.49、0.44的凝石供试体(S1、S2、S3、S4)和水泥供试体(C1、C2、C3、C4)的抗压强度,除S4组显著低于C4组外(P<0.05),其余同水灰比的凝石供试体的抗压强度均显著高于水泥供试体(P<0.05)。2)在海水中浸泡30 d后,除S4组与C4组的抗压强度相等之外,其余同水灰比的凝石供试体的抗压强度均显著高于水泥供试体(P<0.05);在海水中浸泡60 d后,同水灰比的凝石供试体的抗压强度均显著高于水泥供试体(P<0.05)。3)浸泡4种凝石供试体的海水平均pH值分别为8.84、8.87、9.10、8.95,浸泡4种水泥供试体的海水平均pH值分别为10.42、10.44、10.80、10.72,凝石组海水的pH值均显著低于水泥组(P<0.05)。试验表明,以凝石胶凝材料作为人工鱼礁材料在抗压强度和对海水pH的影响方面均优于水泥材料。
- 陈勇田涛倪文赵子仪刘永虎
- 关键词:凝石抗压强度PH
- 人工鱼礁开口比和迎流面形状对流场效应影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的方法对人工鱼礁流场效应进行数值模拟,选取单体人工鱼礁模拟近岸海域的鱼礁流场,对其附近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人工鱼礁开口比和迎流面形状对流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开口比是鱼礁流场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口比越小,水流受鱼礁阻隔程度越大,礁前上升流流速越大,背涡流紊流区域越明显,背涡流区域就越长;鱼礁迎流面形状对流场效应的影响次之。
- 付东伟栾曙光张瑞瑾陈勇
- 关键词:人工鱼礁双因素方差分析
- 人工鱼礁流场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对比验证被引量:23
- 2009年
- 人工鱼礁增殖渔业资源的生态效益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产生的流场效应,因此流场效应的研究是人工鱼礁生态效益研究的关键。数值计算是研究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新方法,但其可行性和准确度还没有得到广泛验证。本研究针对正方体、三棱柱及金字塔型人工鱼礁实体模型,根据流动相似性原理设定相对应的来流速度,分别利用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人工鱼礁周围的流场,选择具有代表性测点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流速,无量纲化后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两实验测点流速平均误差约8%,大多数测点的u*(x方向无量纲流速)差别甚微,且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从而验证了数值计算模拟人工鱼礁流场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 刘洪生马翔章守宇林军于红兵黄华接
- 关键词:人工鱼礁流场风洞实验数值模拟
- 温度和饥饿胁迫对红鳍东方幼鱼生长和耗氧率的影响被引量:8
- 2009年
- 在水温6,10,14,18和22℃条件下,研究饥饿0 d,10 d,20 d,30 d和40 d对体重(181.75±17.21)g,体长(7.84±0.44)cm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幼鱼生长和耗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0-18℃时饥饿对红鳍东方幼鱼的存活无显著影响,经40 d饥饿,实验鱼的存活率为100%;而6℃和22℃时分别于饥饿32 d和36 d全部死亡。相同水温条件下,随饥饿时间增加,实验鱼的体重损失率增大,肥满度降低,而耗氧率下降。相同饥饿时间,随水温上升,体重损失率增大,肥满度下降,而耗氧率升高。同时,耗氧率昼夜节律显著,07:00和15:00时达到最高峰,而03:00时达到最低值。经方差分析表明,饥饿和水温对实验鱼体重损失率、肥满度和耗氧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发现,饥饿10-20 d时,耗氧率明显降低,而20-40 d时趋于稳定,实验鱼耗氧率的降低随饥饿时间延长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变化规律。
- 王茂林姜志强张秀梅张沛东
- 关键词:红鳍东方肥满度耗氧率昼夜节律
- 龙须菜藻场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根据2010年3月和5月2个航次对南澳岛龙须菜海藻场游动物结构特征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海藻场及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鉴定出80个种,本底调查有52个种,跟踪调查有67个种;试验海域和对照海域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21.67±50.44)mg/m3和(145.00±68.74)mg/m3;试验海域和对照海域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335.00±38.27)ind/m3和(179.83±49.17)ind/m3;试验海域浮游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对照海域。试验海域与对照海域的优势种也出现明显差异,试验海域优势种7种,对照海域3种。试验海域与对照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4.760 0±0.046 2和4.206 7±0.241 3,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90±0.014 3和0.880 0±0.017 3,试验海域均略高于对照海域。显然,龙须菜藻场构建后对浮游动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 周岩岩李纯厚陈丕茂李春晓马庆涛杨进李琦刘维达
- 关键词:物种组成优势种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
- 嵊泗人工鱼礁海域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21
- 2010年
- 为了探明鱼礁生境中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取得的生态效果以及探索人工鱼礁投放对整个资源组成情况的影响,根据2004年-2007年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的资源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上述3个海域的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发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150种,其中鱼礁区119种。鱼类和节肢类在生物量和数量上均占较高比例,为3个海域的主要资源组成。鱼礁区在历次调查中共发现季节性优势种类11种,随时间的推移,鱼类作为优势种的次数增多。同步调查中,鱼礁区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其余2个海区,最高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为6.349和3.303,鱼礁周边海域分别为3.982和2.158,自然海域为5.751和3.003。3个区域之间,鱼礁区和自然海域的相似度最高;其次是鱼礁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鱼礁周边海域与鱼礁区的相似度最低。结论认为,鱼礁的投放有利于生物的栖息和聚集,对鱼类的诱集和分布影响明显。
- 赵静章守宇汪振华王凯
- 关键词:人工鱼礁鱼类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
- 浙江舟山人工生境水域日本黄姑鱼和黑鲷的增殖放流效果及评估被引量:31
- 2010年
- 基于2004-2008年浙江舟山趋礁性鱼类的增殖放流数据,以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与理论推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放流后放流点附近海域放流种类的回捕率、移动分布情况、生长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表明,黑鲷和日本黄姑鱼的回捕率逐年增长,黑鲷在2008年仅游钓回捕率就达到3.68%,手钓率逐年上升,规格逐年变小,补充群体数量有增加的趋势;放流3个月后回捕的黑鲷平均叉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增加70.29%和390.25%,而日本黄姑鱼平均体长可增加200%,日均体质量增长速度为1g/d;预计至放流后第4年黑鲷总的投入产出比将达1:6.55,日本黄姑鱼投入产出比当年就可达1:12以上。生长比对实验表明,黑鲷和日本黄姑鱼在自然海域生长比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更具优势,岩礁性种类在连续放流3年以上时增殖的累积正效应才逐渐得以体现。结论认为,人工生境水域的增殖放流增加了渔业产量,使种群得以恢复,也丰富了自然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
- 梁君王伟定林桂装徐开达郭爱
- 关键词:黑鲷日本黄姑鱼增殖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