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196)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4
相关作者:高天文徐修礼李春英孙怡群刘斌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肉芽
  • 6篇肉芽肿
  • 6篇外伤后细菌性...
  • 6篇细菌
  • 2篇厌氧菌
  • 2篇外伤
  • 2篇细菌性
  • 1篇动物
  • 1篇多核巨细胞
  • 1篇厌氧菌培养
  • 1篇药物
  • 1篇抑菌浓度
  • 1篇增菌
  • 1篇致死
  • 1篇少见疾病
  • 1篇尸检
  • 1篇尸检报告
  • 1篇尸体解剖
  • 1篇体外
  • 1篇体外抗菌

机构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6篇高天文
  • 5篇徐修礼
  • 4篇李春英
  • 4篇孙怡群
  • 3篇丁振若
  • 3篇郝晓柯
  • 3篇刘玉峰
  • 3篇刘斌
  • 2篇齐显龙
  • 2篇师建国
  • 2篇张建芳
  • 2篇樊新
  • 2篇孙东杰
  • 2篇王津存
  • 1篇王刚
  • 1篇赵小东
  • 1篇杨慧
  • 1篇李廷慧
  • 1篇刘红娟
  • 1篇王雷

传媒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07
  • 4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1例实验室检查及尸检报告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报告1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患者的诊疗经过,首次报告本病的尸检情况及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探讨其病原及死因。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厌氧培养等方法查找并确定致病菌,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及死后尸体解剖。结果:先后3次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出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多形性杆菌,其形态、生化特征类似痤疮丙酸杆菌及放线菌,分离出的病原体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皮肤损害为肉芽肿改变,尸检明确颅内为肉芽肿性炎症,且颅内病变系致死的原因。结论: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革兰阳性多形性杆菌,死因可能为颅内的继发性感染。
李春英高天文徐修礼刘斌武彩霞孙怡群丁振若刘彦仿师建国杨慧杨守京王津存刘玉峰
关键词:厌氧菌尸体解剖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病原菌临床实验诊断研究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atalbacteriagranulomaaftertrauma,FBGT)是一种少见疾病,寻找病原菌的培养分离方法,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厌氧琼脂平板、葡萄糖增菌肉汤、庖肉增菌肉汤、改良兔脑厌氧增菌肉汤(RRNB)置厌氧环境培养,用API鉴定系统20A鉴定板鉴定病原菌。结果用RRNB从2例患者病变组织内成功地培养分离出病原菌,用API20A均鉴定为痤疮丙酸杆菌,与电镜查组织中所见相同,但两例患者均死亡。结论该菌为营养要求较高的严格厌氧菌,在RRNB中生长良好,为进一步研究FBGT提供了重要帮助。
徐修礼高天文孙怡群李春英丁振若樊新张建芳刘斌刘玉峰郝晓柯
关键词: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TRAUMA痤疮丙酸杆菌少见疾病增菌
常用抗菌药物对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 了解常用抗菌药物对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应用改良的新鲜兔脑厌氧肉汤分离培养病原菌,用API鉴定系统20A鉴定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肉汤稀释法。结果 从4例FBGT患者中分离到5株疮疱丙酸杆菌,其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克林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MIC值均在0.125~1.0mg/L,对甲硝唑的MIC为64~128mg/L。结论 FBGT病原菌生长缓慢,需在营养丰富的厌氧肉汤中生长增殖,增殖成功后可在厌氧血平板中生长,该病原菌对甲硝唑全部耐药,不能应用该类药物治疗;青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等常用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较高,临床可选择这些不同种类的药物联合治疗。
徐修礼高天文郭洪孙怡群樊新郝晓柯张建芳
关键词:肉芽肿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4例再探讨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再探讨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治过程,根据抗生素治疗中患者皮损、颅脑磁共振成像变化及最终结果,总结该病的治疗近况,提出抢救治疗的措施。结果:从3例患者皮损中成功分离出相同的严格厌氧性多形态杆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对皮损有明显效果,但颅脑损害无改善,最终,1例无颅脑损害的患者治愈,3例伴颅脑损害的患者死亡。结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治疗相当棘手,对于尚未累及颅脑的感染,林可霉素联合多西环素可作为首选。若已有颅内感染,除应用抗生素外,需积极考虑外科手术以期挽救患者生命。
高天文李春英刘仲荣徐修礼孙东杰齐显龙刘斌王刚赵小东李廷慧樊平申王胜春王津存师建国宴培松赵刚孙怡群郝晓柯丁振若刘玉峰
从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到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20年研究体会被引量:1
2022年
1960-1990年间,一些中国皮肤科医师注意到少数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肉芽肿性炎症的患者最终死于脑炎。2001年高天文医师总结了此类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将其命名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当时初步认为可能由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所致。2018年证实该病为皮肤和脑组织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本文总结中国皮肤科医师对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的研究历程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王雷高天文
关键词:阿米巴病脑炎肉芽肿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构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的感染动物模型,以期为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建立实验动物学基础。方法:家兔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分4小组,每小组5只,第一组每只给予泼尼松5mg/d灌胃制造免疫抑制状态,第二组作为正常免疫状态对照,每只家兔分别皮内多点注射痤疮丙酸杆菌(P.acnes)标准株悬液或本病患者皮损内培养出的FBGT致病菌悬液,同时皮内注射60Co照射24h后细菌悬液作为对照。取注射部位的斑块及脑组织行组织病理检查、电镜检查及严格厌氧菌培养,分离传代后进行鉴定。结果:注射细菌部位出现斑块,部分皮损内有多核巨细胞聚集;脑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细胞浸润;电镜发现脑组织中性粒细胞内有被吞噬的细菌。皮损内分离培养出的细菌经API鉴定为P.acnes,药敏试验与临床资料完全吻合。结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感染动物模型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诊治建立了可靠的实验动物学基础。
齐显龙高天文徐修礼李春英孙东杰刘红娟
关键词:外伤家兔厌氧菌培养多核巨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