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30939)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鹿盈盈苏万华裴毅强王宏楠熊永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3篇燃烧
  • 2篇液滴
  • 2篇预混
  • 2篇预混燃烧
  • 2篇碳氢燃料
  • 2篇喷油
  • 2篇喷油定时
  • 2篇柴油
  • 2篇柴油机
  • 2篇超临界
  • 1篇蒸发
  • 1篇数值模拟
  • 1篇体积
  • 1篇体积分数
  • 1篇燃烧模型
  • 1篇燃烧特性
  • 1篇热效率
  • 1篇混合控制
  • 1篇积分
  • 1篇废气再循环

机构

  • 5篇南京工业大学
  • 3篇天津大学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4篇鹿盈盈
  • 3篇王宏楠
  • 3篇裴毅强
  • 3篇苏万华
  • 2篇熊永华
  • 1篇于文斌

传媒

  • 5篇内燃机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EGR与喷油定时对柴油机预混燃烧颗粒排放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小负荷单次早喷射模式下EGR率和喷油定时对柴油机预混燃烧过程和颗粒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喷油定时处于45°~35°,CA BTDC、EGR率不超过60%,时,积聚态颗粒物数浓度受EGR影响而增加的趋势较为缓慢,此时平均粒径大小在50~60,nm;当EGR率超过60%,达到70%,时,积聚态颗粒物数浓度急剧增加,此时数浓度的最大值所对应的平均粒径却减小到30~40,nm.当喷油定时处于30°~26°,CA BTDC时,积聚态颗粒物数浓度受EGR影响并不明显.随着喷油定时的推迟,核态颗粒物数浓度逐渐升高.当ηEGR≤60%,,总颗粒物数浓度受EGR率变化影响不大,但随喷油定时的推迟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与核态颗粒物变化趋势一致;当ηEGR>60%,,总颗粒物数浓度随EGR率升高急剧增加,这是积聚态和核态颗粒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鹿盈盈于文斌裴毅强苏万华
关键词:柴油机预混燃烧喷油定时废气再循环
超临界环境条件对碳氢燃料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开发的计算模型对壬烷液滴在氮气中的蒸发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超临界环境条件下环境压力、环境温度以及液滴初始温度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压力越高,在蒸发过程中液滴表面温度的升温速度越快;并在蒸发初期液滴直径的增大越显著,同时液滴表面发生迁移的时刻越早.环境温度越高液滴的蒸发寿命越短,液滴表面发生迁移的时刻越早,并且在蒸发初期液滴直径的增大越不明显.随着液滴初始温度的升高液滴的蒸发寿命和迁移时刻几乎均呈线性趋势逐渐减小,液滴初始温度的高低只会使液滴的蒸发过程整体上提前或延后.
王宏楠熊永华
关键词:碳氢燃料液滴蒸发数值模拟
亚/超临界压力下碳氢燃料液滴的燃烧特性被引量:3
2014年
建立了一个适用于超临界压力下包括能够正确描述跨临界迁移现象的液滴燃烧模型,提出了跨临界迁移时刻液滴表面处燃料质量流束有限的新观点.利用开发的计算模型,以碳氢燃料液滴自燃着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单液滴的燃烧特性,并从传热传质过程出发,阐明了跨临界迁移前、后液滴燃烧过程的热质输运机理及物理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下,液滴燃烧不会发生跨临界迁移现象,燃烧过程始终受燃料在液滴表面处相变的控制,液滴的燃烧速度取决于传热过程,并且液滴温度受该压力下燃料沸点的限制而增长缓慢.而在超临界压力下,液滴着火之后很快发生跨临界迁移现象,此后燃料向燃烧反应区域的扩散不存在相变,液滴的燃烧速度取决于传质过程,并且液滴温度不再受燃料沸点的限制而持续升高.
王宏楠熊永华鹿盈盈
关键词:碳氢燃料超临界压力液滴燃烧模型
喷射参数对柴油机预混燃烧和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中、小负荷下,喷油模式和喷油定时对柴油机预混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负荷(平均指示压力约为0.45,MPa)、单次喷油模式及喷油定时为35°,CA BTDC时,油束的撞壁位置将形成的混合气分为燃烧室上方和活塞凹坑两部分,可充分利用整个气缸内的空气形成均质混合气,此时的NOx排放最低.平均指示压力(IMEP)约为0.7,MPa时,采用单次喷油模式,喷油量增多,喷油持续期延长,混合时间缩短,碳烟、CO和UHC排放急剧升高;在混合时间和混合空间的共同作用下,喷油定时为35°,CA BTDC时获得最佳折中排放.IMEP约为0.7,MPa时,与单次喷油模式相比,采用多次喷油模式,将喷油量分为4个脉冲喷入缸内,增加了每个脉冲的混合时间,并且改善了燃氧混合空间,形成更均质的混合气,大幅降低了碳烟、CO和UHC排放;喷射定时为80、65、50和35°,,CA BTDC时获得最佳排放.
鹿盈盈苏万华裴毅强
关键词:柴油机预混燃烧喷油定时
充量密度和氧体积分数对柴油机高负荷下热效率和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上止点时的充量密度、温度和氧体积分数对柴油机高负荷条件下的燃烧路径、排放和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的充量密度导致低的全局燃氧当量比,增强了燃氧混合率和化学反应速率,有利于提高热效率.提高充量密度对NOx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的作用:增加充量的总热容,抑制燃烧温度;增加空气的卷吸率,提高混合气的温度.低的氧体积分数降低了燃油/气体混合气的化学反应速率,推迟放热率.高负荷柴油发动机在燃烧过程中有大量不完全燃烧产物CO形成和存在,这被称为"CO的冷储藏",其推迟了放热率相位,降低了已燃气体的温度,致使NOx排放降低.研究还发现发动机的碳烟排放与"CO的冷储藏"量相关.
鹿盈盈苏万华裴毅强王宏楠
关键词:热效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