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30932)

作品数:12 被引量:56H指数:5
相关作者:郑涛雍晓雨周俊王舒雅陈怡露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江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生物学
  • 3篇化学工程
  • 3篇电气工程

主题

  • 4篇酵母
  • 3篇电池
  • 3篇生物燃料电池
  • 3篇燃料电池
  • 3篇微生物燃料
  • 3篇微生物燃料电...
  • 3篇菌株
  • 3篇降解
  • 3篇产电
  • 2篇沼液
  • 2篇酿酒
  • 2篇酿酒酵母
  • 2篇耐盐
  • 2篇耐盐性
  • 2篇基因
  • 1篇电化学
  • 1篇电性能
  • 1篇淀粉
  • 1篇选育
  • 1篇芽胞

机构

  • 12篇南京工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雍晓雨
  • 10篇郑涛
  • 7篇周俊
  • 6篇陈怡露
  • 6篇王舒雅
  • 4篇贾红华
  • 2篇周华
  • 2篇蔡恒
  • 2篇费文斌
  • 2篇徐俊
  • 2篇何剑
  • 1篇刘晓风
  • 1篇沈立真
  • 1篇吴夏芫
  • 1篇沈其荣
  • 1篇张瑞
  • 1篇孙永明
  • 1篇韦萍
  • 1篇李东
  • 1篇傅舒

传媒

  • 4篇生物加工过程
  • 2篇化工学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中国酿造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产γ-聚谷氨酸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种子液工艺优化被引量:6
2015年
以已筛选的1株产γ-多聚谷氨酸解淀粉芽胞杆菌C1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紫外线-亚硝基胍(NTG)复合诱变,并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诱变菌株的种子培养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复合诱变选育得到1株能够稳定遗传的正突变菌株C1-6,其摇瓶发酵生产γ-PGA的产量由18.4 g/L提高到24.2 g/L,增加了31.5%,且传代8次后仍能保持稳定。通过单因子试验筛选到玉米粉和黄豆粉作为C1-6生长的C源和N源。正交试验后,C1-6在成分为K2HPO41.0 g/L、Mg SO40.5 g/L、黄豆粉15.0 g/L、玉米粉5.0 g/L,p H 6.5的培养基中,37℃、装液量1/5(150 m L三角瓶装液30 m L)的培养条件下可获得较大的生物量,OD600达到6.31。
张瑞周俊王舒雅沈立真陈怡露郑涛雍晓雨
关键词:复合诱变正交试验
酶法结合超声波提取粉葛葛根素的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以提高粉葛葛根素的得率为目的。方法:在优选出纤维素酶结合超声波的方法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法,对影响酶解反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最佳酶解反应条件为固液比1∶31(g/m L)、酶解时间9.8h、酶添加量31.84U/g,超声条件为功率150W、频率40k Hz、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得率为0.728%,比优化前提高15.37%,比单纯超声波提取法和传统乙醇浸提法分别高出24.7%和28.0%。结论:初步建立了纤维素酶结合超声波技术提取粉葛葛根素的最优工艺条件。
李甜甜傅舒刘晓风李东王舒雅郑涛
关键词:纤维素酶粉葛葛根素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1菌株γ-PGA合成基因pgsBCAE的克隆与表达被引量:1
2015年
γ-PGA是微生物合成的一种新型高分子生物可降解材料,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对于其合成机理及开发生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利用Self-Formed Adaptor PCR(SEFA-PCR)方法扩增出菌株B.amyloliqueficiens C1的γ-PGA合成酶基因簇pgs BCAE,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 ET29a(+)中并转化至表达宿主E.coli BL21(DE3)。结果表明,转化所得的工程菌株在IPTG诱导下通过摇瓶发酵生产0.14 g/L的γ-PGA。Mn2+和Zn2+能够显著促进重组子E.coli BL21(p ET29α-pgs BCAE)发酵合成γ-PGA的产量,并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Mn2+和Zn2+浓度的提高而越加显著。Mg2+在低浓度(1 mmol/L)下也促进重组子合成γ-PGA,之后随着Mg2+浓度的升高,这种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当Mg2+浓度达到4 mmol/L时,反而抑制重组子γ-PGA的合成。菌株B.amyloliqueficiens C1基因组内含有完整的γ-PGA合成酶基因簇pgs BCAE,该基因簇能够在表达宿主E.coli BL21中被诱导表达并合成γ-PGA,且其γ-PGA的合成受金属离子的影响。
王世锋何剑陈怡露郑涛沈其荣雍晓雨
关键词:合成基因异源表达金属离子
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降解沼液和三苯基氯化锡被引量:4
2016年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作为一种同步产电和除污的新型电化学装置,为有效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提供了一种途径。基于阴极Fenton反应,提出了一种耦合典型双室MFC中阳极沼液产电及阴极降解有机锡的新方法。结果表明,阳极产电生物膜经驯化后MFC的最高电压提高了50.32%,而且电压稳定时间延长了1倍。MFC运行结束后,阳极沼液COD、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5.35%±1.53%、59.20%±5.24%、44.98%±3.57%。阴极三苯基氯化锡(TPTC)的降解率随其初始浓度增加而降低。在添加100μmol·L^(-1) TPTC时,MFC的最高输出电压为280.2m V,最大功率密度为145.62 m W·m-2。TPTC在14 d后完全降解,降解效率为91.88%,降解速率约为0.273μmol·L^(-1)·h^(-1)。研究结果可为利用MFC同步处理阳极有机废水和阴极有机污染物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支持。
顾冬燕贾红华伍元东周俊吴夏芫郑涛雍晓雨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降解沼液电化学生物过程
一株柴油高级烃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被引量:3
2017年
从加油站附近土壤取样,以不同的柴油高级烃为碳源、菌体生物量(OD600)为指示,分离筛选柴油高级烃降解菌株,同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降解率以及降解产物。结果筛选到一株对二苯并噻吩、芳香烃类都具有一定降解效果的菌株B5,它对二苯并噻吩的降解率为63.0%,芳香烃类降解率为83.4%。该菌株能将直链烷烃(如正十二烷)的末端羧基化形成羧酸类物质,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提高油品润滑性质的潜力。经16S rRNA基因鉴定,该菌株为一株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并被命名为R.erythropolis B5。
吕乾川伍元东周俊贾红华韦萍郑涛雍晓雨
关键词:直链烷烃降解菌
以沼液为原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降解特性被引量:13
2014年
为提高生物质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废水处理成本,实验构建单室无膜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碳布作为阴阳极材料,将牛粪沼液作为接种液及底物进行产电性能测试,同时考察了MFC对该沼液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MFC能够利用沼液进行产电,最高输出电压330 mV,内阻10 kΩ,最大功率密度为10.98 mW·m-2,沼液中的不可溶性物质是导致MFC输出电压、功率密度低的重要原因。MFC的运行对沼液中的有机物、氮、磷等物质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24 h内去除率分别达到20.73%、67.82%、72.56%。因此,MFC作为产生电能的新方法,在联合处理沼液等有机废水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曹琳雍晓雨周俊王舒雅雍阳春孙永明陈怡露郑涛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沼液生物膜产电降解废物处理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处理垃圾渗滤液与同步产电性能被引量:5
2017年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能在处理有机污染物时产电的装置。着重研究了MFC同步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和其产电能力。实验在典型双室MFC装置中进行,其中以碳毡为电极材料,活性污泥为接种源,铁氰化钾溶液为阴极液。MFC驯化6个周期后产电达到稳定,此时以垃圾渗滤液和污泥作为阳极液,检测了电池的产电性能及其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经过驯化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比使用未驯化的电极对照组提高了22倍,达到了439.1 m W/m^2,电池内阻约为1 kΩ。同时扫描电镜(SEM)观察到电极表面形成一层由典型的球菌和杆菌组成的生物膜。电池运行15 d,垃圾渗滤液化学需氧量(COD)、总氮、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49.05%±1.40%)、(68.95%±1.07%)、(73.54%±0.91%)。本研究为同步产能及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提供了数据支持。
伍元东吕乾川贾红华郑涛邓丽芳雍晓雨
关键词:产电
酿酒酵母ICT1基因敲除对其耐盐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该研究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BY4741为出发菌,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一株ICT1基因缺失菌株,分析ICT1基因敲除对酿酒酵母耐盐性的影响。分别采用梯度点滴实验、碘化丙啶(PI)荧光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等技术分析ICT1基因在酿酒酵母耐盐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成功获得ICT1基因缺失菌株BY4741-ΔICT1。与出发菌BY4741相比,菌株BY4741-ΔICT1的盐耐受性减弱。经1.0 mol/L Na Cl处理后,麦角固醇含量减少66.9%,细胞膜受损,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基因NHA1和ENA1的转录水平分别下降65.6%和90.5%。说明ICT1基因的敲除使菌株BY4741-ΔICT1的盐耐受性下降可能与胞内麦角固醇合成减少、膜受损、离子转运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下降有关。
王金鹏韦元琪朱红钱伟祎马翔宇崔崟周华蔡恒
关键词:酿酒酵母基因敲除耐盐机理
基于TTC染色法的高活力酵母细胞定量筛选被引量:6
2014年
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及96孔板基础上建立高活力与高产乙醇酵母细胞的同步定量筛选方法。选用体积分数为85%二甲基亚砜作为TTF提取剂,培养液(pH8.0)中TTC添加浓度为0.4%,以96孔板在0%、10%、14%的乙醇浓度下培养27株备选酵母菌株,通过酶标仪测定波长486 nm下TTF吸收值。结果显示TTF吸收值越高,酵母活性越高,并且通过比较酵母活性与其乙醇产量,得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即高活性酵母其乙醇产量也较高。共筛得6株具有较高细胞活性的菌株。此方法为高活性、高产乙醇酵母及其他微生物及植物细胞的活性的快速、大量检测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徐俊雍晓雨费文斌周俊王舒雅陈怡露郑涛
关键词:TTC
1株耐热产乙醇酵母的分离、鉴定与性能测试被引量:4
2015年
以江苏省灌南县汤沟酿酒厂的大曲、窖泥及发酵酒醅为样品,经富集、分离得到18株初筛酵母菌株,从中经复筛分离出1株能在42℃下发酵产乙醇的酵母菌,命名为NR11。经过形态观察、BIOLOG微生物检定系统以及18S rDNA基因的分析,将该酵母菌鉴定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其特性及发酵性能的研究结果显示,NR11可以在12%乙醇溶液及55%糖溶液下正常发酵,致死温度可达60℃,在30、38、40、42℃条件下,乙醇产量分别可以达到109.0、93.2、73.8、44.0 g/L。
费文斌雍晓雨徐俊周俊王舒雅陈怡露郑涛
关键词:酿酒酵母菌株鉴定耐热性乙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