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51015)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王小兰更多>>
相关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2篇唐宋
  • 1篇艺术
  • 1篇艺术转型
  • 1篇诗作
  • 1篇宋诗
  • 1篇唐宋诗
  • 1篇唐宋之际
  • 1篇名相
  • 1篇过程性
  • 1篇传承

机构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王小兰

传媒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南唐名相李建勋及其诗作——唐宋诗艺术转型的过程性例案
2010年
李建勋乃南唐名相,其生活与创作经历了唐末、杨吴及南唐三个历史阶段。该时期江南地区渐成华夏"文物最盛处",其宽松富庶的政治经济环境既为士大夫群体培养优雅超逸的人格内涵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使南唐诗歌获得了由"唐型诗"向"宋型诗"渐变转型的独特价值。李建勋之人格追求颇具典型意味,其诗歌创作既属唐诗"余响",又可谓"宋调"先声,不失为唐、宋诗艺术转型的过程性例案。
王小兰
唐宋之际清丽诗风的传承与递变
2011年
晚唐五代宋初诗歌艺术渐变转型的内在轨迹由多元曲线交织而成,清丽诗风的传承与递变特为其重要一脉。唐懿宗咸通以后,众多隐逸者用澄澹精致的诗作表达出世情怀,取得了出类拔萃的创作业绩,并为此提出了"趣味澄夐"、有"韵外之致"的审美理念。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各地"不与俗接"的隐逸诗家成为清丽诗境的主要创造者。宋初林逋、潘阆等隐君又以澄澹清雅的诗篇,为整体苍白的诗坛增添了许多超逸的韵味。总之,在唐、宋诗歌艺术转型过程中,隐逸诗家唯清丽是尚的艺术探索,有着不可或缺的诗学价值。
王小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