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08411953100)
-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4
- 相关作者:曹兰芳谭永强陈伟赵瑜孔宪明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喘可治抑制哮喘大鼠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喘可治抑制哮喘大鼠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90只,其中15只为正常对照组,另75只制作哮喘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用不同剂量喘可治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模型组,共5组。各组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脂氧素A4(LXA4)、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除CD4+CD25+T调节细胞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喘可治治疗组大鼠血清LXA4、INF-γ浓度均明显增高,且高于中、低剂量喘可治和地塞米松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喘可治治疗组MIF浓度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喘可治治疗组IL-4浓度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其中高剂量组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喘可治治疗组CD4+CD25+T调节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上升,其中高剂量组升高最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剂量喘可治治疗组CD3-CD161a+NK细胞的百分比明显上升,与模型组、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喘可治腹腔注射可能影响哮喘模型大鼠外周血LXA4、MIF、IL-4、IFN-γ等多种抑炎因子或细胞因子的浓度,缓解哮喘大鼠的炎症反应,同时可能影响哮喘模型大鼠外周血Treg细胞和NK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哮喘。
- 夏敏蔡宇波费辛曹兰芳
- 关键词:哮喘喘可治注射液脂氧素A4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白介素4
- 粉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规范化防治在哮喘控制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评价粉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规范化防治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0年6月随访的95例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将其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规范化防治,对照组仅采用吸入激素为主的哮喘防治方案。评价2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及控制情况,了解治疗前后呼吸道感染次数及平均持续时间,比较治疗前后汉化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h-CACT)及最大呼气流量(PEF)测试结果,尤其是2组患儿在哮喘的高发季节Ch-CACT、PEF测试结果及病情控制情况。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 a哮喘急性发作次数较对照组减少,病情程度减轻,控制情况更理想。治疗后1 a,2组患儿Ch-CACT及PEF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后1 a高发季节,对照组Ch-CACT及PEF测试结果均下降,与治疗结束后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后1 a,高发季节Ch-CACT及PEF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 a,2组患儿呼吸道感染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尤以治疗组减少明显,且治疗组呼吸道感染平均持续时间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吸入激素量显著减少,部分病例甚至停用吸入激素也可达到病情控制的目的。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规范化防治能更有效地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哮喘发作程度,在高发季节病情更趋稳定。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明显增强患者对呼吸道感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更好地控制哮喘病情的目的。
- 谭永强曹兰芳沈瑾陈柳叶桂云徐决平
- 关键词:哮喘粉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疗效
-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患儿自然杀伤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哮喘患)LNK细胞活性和嗜碱性细胞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将60例轻、中度哮喘患儿(均对屋尘螨过敏)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哮喘防治方案;对照组30例,仅采用吸入激素为主的哮喘防治方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NK细胞活性和嗜碱性粒细胞表达以及血清,总IgE、屋尘螨特异性IgE(DP-IgE)、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哮喘急胜发作次数,比较治疗前后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和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速(PEF)测试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NK细胞活性(12.01±1.41)%,明显高于对照组(10.11±2.49)%(t=3.83,P=0.00)。治疗组治疗后嗜碱性粒细胞含量、血清总IgE及DP.IgE水平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z=2.23-3.57,P均〈0.05);治疗后两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C-ACT评分和PEF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提高,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4.02,P均〈0.01)。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规范化防治使哮喘患儿病情更趋稳定,哮喘控制效果更理想。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显著提高机体NK细胞活性、减少嗜碱性粒细胞含量。
- 赵瑜陈伟谭永强卢燕鸣曹兰芳
- 关键词:特异性免疫治疗哮喘NK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 自然杀伤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 2011年
-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具有迅速免疫防御作用,又可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调控获得性免疫,是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的桥梁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NK细胞调控获得性免疫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及释放大量细胞因子而实现的。NK细胞的调控性很可能使NK细胞成为变应性疾病的重要的上游调节点。
- 徐婉婷孔宪明曹兰芳
-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因子
- 自然杀伤细胞在儿童过敏性哮喘和(或)鼻炎中的变化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s,NK)在过敏性哮喘和(或)鼻炎患儿中的变化。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0年12月在儿科门诊和病房诊断明确、3~14岁过敏性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发作且未用药物治疗的患儿45例,正常对照儿童30例,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外周血NK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外周血NK细胞数量,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纯化NK细胞,分别采用标准刺激剂(离子霉素+佛波酯)和尘螨试剂刺激NK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NK细胞内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IL-4)的表达情况。结果过敏性哮喘和(或)鼻炎患儿与对照组比较,NK细胞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NK细胞活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尘螨刺激下,NK细胞内IFN-γ和IL-4表达均升高,但IL-4升高幅度较IFN-γ强,导致IFN-γ/IL-4比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过敏性哮喘和(或)鼻炎发作患儿中,NK细胞数量与活性均下降;在尘螨刺激下,NK细胞内IFN-γ/IL-4比值升高,导致NK细胞向NKⅡ型细胞方向失衡。推测NK细胞的数量、功能变化及比例失衡可能参与了儿童过敏性哮喘和(或)鼻炎的发病过程。
- 陈伟曹兰芳孔宪明赵瑜王利民
-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过敏性哮喘变应性鼻炎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