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环境基金(GF3010-07-03)

作品数:7 被引量:55H指数:5
相关作者:陈桂珠郑康振李旭林陈耿伍卡兰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环境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红树
  • 3篇植物
  • 2篇污染
  • 2篇污染生态
  • 2篇红树林
  • 2篇红树植物
  • 2篇潮汐
  • 1篇氮素
  • 1篇凋落
  • 1篇凋落叶
  • 1篇淹水
  • 1篇营养化
  • 1篇生境
  • 1篇湿地
  • 1篇湿地恢复
  • 1篇湿地系统
  • 1篇适应性
  • 1篇水体
  • 1篇通气组织
  • 1篇人工湿地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广东省环境监...

作者

  • 6篇陈桂珠
  • 3篇彭逸生
  • 3篇陈耿
  • 3篇郑康振
  • 3篇伍卡兰
  • 3篇李旭林
  • 2篇白晓燕
  • 1篇万如
  • 1篇周炎武
  • 1篇郑杏雯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广东化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人工红树林湿地系统净化污水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09年
咸淡水交接处这种特殊的生境造就了红树植物"抗污"和"降污"的功能,但能否将自然红树林湿地作为污水处理场所目前仍有争议。按照构建的人工红树林湿地的类型,分为三大类:模拟潮汐湿地系统、人工红树林污水处理系统以及红树林种植-养殖生态耦合系统。第一类系统模拟了自然海滩上的潮涨潮落的情形,第二类系统与一般人工湿地相类似,而第三类系统是指在养殖塘种植红树植物以去除有机物和营养盐。不同的类型反映了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展现了红树林湿地净化污水从理论探索向实际应用不断靠近的过程。应用人工红树林湿地净化污水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前景可观。
郑康振陈耿郑杏雯陈桂珠
关键词:红树林污水污染生态
广州南沙红树林湿地恢复的环境效应被引量:7
2011年
红树林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海岸生境,是生长在具有良好风浪屏蔽环境的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特殊植被。红树林污染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湿地对水体有显著的净化效应。因此,在滨海湿地受到的人为干扰加剧的情况下,环境净化效是红树林恢复的重要的生态效应之一。文章通过探讨广州南沙地区红树林恢复的环境效应,提出了红树林恢复生态学领域与污染生态学领域已经出现交叉、融合的观点,为南沙区未来的红树林恢复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白晓燕郑康振陈桂珠
关键词:红树林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效应
红树林恢复对潮滩表层沉积物氮素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研究了不同树种的红树林恢复对潮滩表层沉积物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恢复提高了潮滩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含量。以光滩为对照,外来树种和乡土树种的恢复使表层沉积物中的可交换态无机态N(IEF-N)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外来树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海桑(S. caseolaris)提高了IEF-N的含量,而乡土树种——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使IEF-N的含量下降。当与近岸水体发生物质营养交换作用时,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恢复可能导致营养盐在潮滩沉积物\水界面间的迁移和交换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潜在环境效应。
李旭林郑康振周炎武陈耿陈桂珠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近岸水体
非潮汐淹水对白骨壤膜脂过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室内模拟非潮汐淹水,探索不同淹水水位条件下,红树植物白骨壤(A.marina(Forsk.)Vier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历第二个淹水周期后,较第一个周期各梯度,白骨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从高到低排序不变,过氧化氢酶活性(CAT)、丙二醛的量(MDA)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本研究结论为红树植物在人工非潮汐生境下,红树林造林的关键技术之一——淹水水位的控制提供了数据参考。
伍卡兰彭逸生陈耿丘广艳陈桂珠
关键词:白骨壤过氧化氢酶丙二醛
木本植物人工湿地在湖泊富营养化修复中的应用展望被引量:2
2011年
人工湿地是湖泊富营养化修复的先锋技术。在人工湿地的植物研究中,相对于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研究进展极其缓慢。文章对国内外人工湿地中木本植物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并展望木本植物在湖泊富营养化修复中的应用前景。
白晓燕
关键词:人工湿地
两种相手蟹对不同红树植物叶片取食的偏好性被引量:12
2010年
大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消费者,在红树林的营养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设置室内模拟饲喂实验,研究了华南沿海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常见种--无齿相手蟹(Sesarma dehaani)和双齿相手蟹(S.bidens)对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乡土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凋落叶片的取食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淋溶作用的进行,各树种叶片中单宁含量和C/N均逐渐降低,两个数值的变化幅度以秋茄叶片最大,分别达(45.85±7.74)g·kg-1和11.24%,无瓣海桑为(45.15±11.14)g·kg-1和2.43%,桐花树则为(18.75±15.15)g·kg-1和-1.36%。随着叶片中单宁含量和C/N的降低,两种相手蟹的取食量相应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双齿相手蟹从3.097g到10.079g和无齿相手蟹则从2.480g到8.723g。两种相手蟹种间的取食特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不同树种的取食上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桐花树的取食偏好性显著差于无瓣海桑和秋茄(P<0.01),这主要与桐花树叶片的高单宁含量和低营养价值有关。研究结论说明大面积引种外来物种无瓣海桑将可能对华南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产生潜在影响,并为红树林的生态恢复和科学造林提供了参考。
李旭林彭逸生万如伍卡兰陈桂珠
关键词:红树植物凋落叶C/N
五种红树植物通气组织对人工非潮汐生境的响应被引量:8
2010年
红树植物自然条件下生长于河口、海岸潮间带。受潮汐作用影响,红树植物在生理、形态、结构上对渍水环境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机制。其中红树植物通气组织的发达程度与其耐淹水的能力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是衡量红树植物耐淹浸能力的重要依据。利用测定孔隙率和石蜡切片面积比两种方法揭示了华南地区5种红树植物优势种: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在自然条件和人工生境下根通气组织的发育规律,并用石蜡切片研究了茎和叶的通气组织发育状况。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根的通气组织发育程度的结果相关性显著(P<0.05)。5种红树植物通气组织主要产生于根部,茎和叶发育较少,除了潮汐生境中白骨壤根的通气组织为根、茎、叶总和的48.16%、非潮汐生境中桐花树根为43.81%,其余树种根部通气组织占总体的50%以上。自然潮间带生境中,桐花树、木榄、白骨壤、秋茄、红海榄,通气组织分别为(14.98±3.34)%、(27.83±2.3)%、(29.64±3.17)%、(30.09±4.12)%、(42.12±3.14)%,通气组织比例与其在潮间带上的分带性和演替序列较为吻合。非潮汐人工生境下,红海榄、木榄、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根部通气组织较自然生境下均有所增加,说明各树种对非潮汐淹浸条件具备一定的适应力。根据非潮汐生境下通气组织的比例可判定它们对恒定水位的适应能力依次为:桐花树>白骨壤>秋茄>木榄>红海榄。红树植物对非潮汐淹浸条件的适应有利于在沿海地区开展人工生境下红树林的栽培与推广应用,研究结果对提高栽培成活率,更大限度地发挥红树林的生态服务价值,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伍卡兰彭逸生郑康振李旭林陈桂珠
关键词:红树植物通气组织适应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