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208085MH159)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文平鲁怀伟储新民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生物膜
  • 3篇超声
  • 2篇微气泡
  • 2篇超声检查
  • 1篇医院内
  • 1篇医院内感染
  • 1篇葡萄球菌
  • 1篇球菌
  • 1篇万古霉素
  • 1篇细菌
  • 1篇细菌耐药
  • 1篇细菌耐药性
  • 1篇细菌生物膜
  • 1篇耐药
  • 1篇耐药性
  • 1篇久治不愈
  • 1篇活性
  • 1篇靶向
  • 1篇靶向治疗
  • 1篇表皮葡萄球菌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王文平
  • 2篇储新民
  • 2篇鲁怀伟

传媒

  • 3篇中华超声影像...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增强万古霉素活性治疗生物膜感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增强万古霉素活性治疗生物膜感染的效果。方法应用超声靶向微泡分组处理RP62A生物膜,结晶紫染色后OD570半定量检测,肉眼、光镜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态与细菌存活情况,菌落形成单位计数进一步对其内存活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各超声或超声+微泡组的生物膜可见许多微孔,其中超声+微泡组和万古霉素+超声组生物膜微孔显著较大,OD570半定量检测表明超声+微泡组和万古霉素+超声+微泡组生物膜A。值最低(P〈0.01)。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证实了生物膜微孔的存在,万古霉素+超声+微泡组较其他各组有更多的死菌(P〈0.01)。菌落形成单位计数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结论UTMD可有效提高抗生素活性,杀灭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内细菌。
何年安鲁怀伟储新民隋秀芳赵志宏叶显俊章生龙王文平
关键词:超声检查微气泡生物膜万古霉素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态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为其辅助抗生素治疗生物膜相关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4 h培养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分组进行超声及超声+微泡辐照实验,声强0.5~1.5 W/cm2,超声占空比为50%,辐照时间10~30 min.辐照完成后检测生物膜紫外光吸收值A570,肉眼与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形态和其内存活菌情况,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辐照后的生物膜细菌表面形态.结果 对照组可见厚而致密的生物膜,未见微孔.声强0.5 W/cm2时,肉眼观察生物膜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光镜下可见小的微孔(约1~10μm),应用微泡者微孔较大.声强1.5 W/cm2时,肉眼观察到的微孔较多且较大,应用微泡时孔隙更大.与对照组比较,超声辐照或超声+微泡组的生物膜密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随着声强的增大,生物膜密度下降也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泡+超声组的生物膜密度下降又比单纯超声组明显(P<0.05).超声辐照后CLSM检查可见生物膜上微孔存在,未发现实验条件下的超声及UTMD具有直接杀菌作用.单纯超声辐照组和超声+微泡组SEM检查分别可观察到细菌明显变形、皱缩和细菌表面许多小凸起.结论 超声及UTMD不具直接的杀菌作用,但可导致细菌生物膜上出现微孔,并使生物膜内的细菌表面形态发生改变,可能有利于抗生素在生物膜内的穿透,从而提高其抗菌活性.
何年安鲁怀伟储新民隋秀芳赵志宏王文平
关键词:超声检查微气泡生物膜靶向治疗
超声在细菌生物膜相关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2年
生物膜(biofilm)的形成大大增强了细菌的耐药性,是临床慢性感染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成熟生物膜内细菌耐药性比浮游细菌高500-5000倍。近年来,随着各类移植性生物材料(如人工瓣膜、血管支架、静脉导管及关节假体等)在临床上应用的日益增多,附着在移植物表面的细菌生物膜感染也日益增多,并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
何年安王文平
关键词:细菌生物膜细菌耐药性超声医院内感染久治不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