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5033)

作品数:17 被引量:184H指数:8
相关作者:王磊李谢辉杨欣悦孙晨程志刚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数值模拟
  • 5篇土壤
  • 5篇值模拟
  • 4篇土壤湿度
  • 4篇气候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气象
  • 3篇气象学
  • 3篇夏季
  • 3篇降水
  • 3篇暴雨
  • 3篇城市
  • 3篇城市化
  • 2篇灾害
  • 2篇气候变化
  • 2篇位涡
  • 2篇干旱
  • 2篇Q矢量
  • 1篇单通道算法

机构

  • 17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山西省人工降...

作者

  • 7篇王磊
  • 5篇李谢辉
  • 4篇程志刚
  • 4篇孙晨
  • 4篇杨欣悦
  • 2篇毛晓亮
  • 1篇李哲
  • 1篇董思言
  • 1篇李清秀
  • 1篇肖国杰
  • 1篇唐恬
  • 1篇陈权亮
  • 1篇张雯
  • 1篇张超
  • 1篇文小航
  • 1篇练鹏飞
  • 1篇李奇临
  • 1篇王林
  • 1篇滕超
  • 1篇吴洋

传媒

  • 4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省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趋势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河南省1973—2012年的日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逐日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C,通过统计各季节的干旱发生频率、强度、天数分析河南省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随季节的演变和年际、年代际变化,同时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干旱时空分布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干旱具有显著的向北增多的分布特征,无论干旱的发生频率、持续天数还是强度都是北部地区大于南部地区,安阳、新乡是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从干旱发生的季节性来看,易发生全省性春、秋旱,发生频率均在75%以上.从干旱的多年平均发生天数来看,春、夏和秋季易发生大范围轻旱,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天数在15d以上;大范围的重旱、特旱不易发生.从趋势分析来看,春、秋旱呈增加趋势,夏、冬旱呈减少趋势.在所统计的年份中,1978,1988,1995,1997和2001年是干旱最严重的5年.
李谢辉张超姚佳林
关键词:干旱
青藏高原东部土壤湿度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被引量:13
2015年
为进一步了解高原土壤湿度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利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1991~2012年22个站10cm、20cm、50cm 3个层次的土壤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分析高原东部地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全国1992~2012年的降水资料与1992~2011年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求相关系数的方法分析高原东部土壤湿度与全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东部土壤相对湿度由东至西呈递减趋势。(2)10cm土层较干,20cm土层的相对湿度是3层中最大的,50cm土壤的湿度变化较为平缓;表层土壤湿度变化较明显。21年来,各层土壤湿度呈不明显下降趋势。(3)高原东部地区土壤湿度与中国东部降水有显著关系,若东部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偏湿(干),则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多)。
张雯王磊陈权亮
关键词:气象学青藏高原土壤湿度降水
一次变形场背景下的暴雨位涡诊断研究被引量:10
2019年
利用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和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从等熵位涡的角度对豫北地区2016年7月8日夜到9日上午在一次变形场背景下的暴雨天气过程做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1) 7月8日20:00(北京时,下同)至9日08:00,随着高位涡和冷空气的逐渐东移,豫北位涡值变大,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相遇使豫北地区有降水生成。而后9日14:00由于高位涡的继续东移以及台风的登录,致使豫北地区位涡变小,台风强度变弱,进而降水减弱。(2) 7月9日02:00-08:00,111°E附近上空的高位涡向东向下传输,使豫北暴雨区上空位涡增大,同时地面存在强水汽辐合,其辐合最大值位于900 h Pa高度上的太行山迎风坡处。另外,9日08:00豫北暴雨区从对流层高层400 h Pa至地面有次级环流生成,其上升支对应豫北暴雨区。(3)位涡收支方程诊断分析表明,9日08:00在500 h Pa高度上豫北暴雨区的局地位涡增加,主要来自水平平流的贡献。
裴坤宁王磊李谢辉陈得圆
关键词:变形场等熵位涡暴雨
利用城市夜间灯光资料和NDVI研究成都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被引量:12
2016年
利用SPOT VEG NDVI植被覆盖度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成都地区近16年来城市化进程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地区城市化进程呈增长的趋势,但各地区发展程度差异较大。1998—2013年成都地区植被整体覆盖度较好,且植被覆盖度与夜间灯光亮度值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78以上。城市活动越强烈的地方植被覆盖度越小,即城市中心植被覆盖度最低,距离城市中心越远植被覆盖度较高,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城市周边植被覆盖度变化最大。总体而言,成都地区植被覆盖程度处于增加趋势或保持相对稳定。
程志刚杨欣悦董思言孙晨吴洋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NDVI植被覆盖度
近44a四川地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及特征分析被引量:19
2017年
利用1971-2014年四川省140个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结合气候变化检测与极端事件指数专家组公布的部分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四川地区近44 a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部分极端气温指数进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地区的极端暖指数T_(N90)、T_(X90)等分别以0.62和0.7 d/a的变化呈上升趋势,极端冷指数T_(N10)、T_(X10)等分别以-0.56和-0.26 d/a的变化呈下降趋势,表明四川地区变暖趋势明显;日极端气温T_(Xx)(0.04℃/a)、T_(Xn)(0.03℃/a)、T_(Nx)(0.02℃/a)和T_(Nn)(0.03℃/a)均呈微弱上升趋势,表明发生极端气温事件的概率有所增加.四川地区的整体雨量在近44 a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0.794 mm/a;从连续干旱日数和连续湿润日数等极端降水指数分析,除川西高原有增湿趋势以外,全川大部分地区有暖干化的趋势;R_(X1d)、R_(X5d)和尼。等指数的下降趋势表明降水的集中程度略微减弱.REOF结果表明大地形对气温变化有显著影响,虽然整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四川西部高原与东部盆地存在明显区别,西部T_(N10)、T_(X90)的变化幅度均弱于盆地地区.
孙晨程志刚毛晓亮梅绍东杨欣悦
关键词:气候变化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黄河山东段沿线区域洪灾风险评估被引量:8
2013年
黄河山东段位于黄河下游,是典型的"地上悬河"。以黄河山东段沿线区域为研究区,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的自然属性和承灾体的社会属性两方面出发,选取降水、地形、水系、植被作为洪灾危险性评估因子,人口密度、GDP密度、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交通密度作为洪灾易损性评估因子,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获得了5个级别的洪灾风险等级分布图。结果表明,低风险区占11%,较低风险区占47%,中等风险区占31%,较高风险区占7%,高风险区占4%。在67个县市区中,高风险等级区面积占县市区百分比大于50%的有3个;较高风险等级区有6个;低风险等级区面积占县市区百分比大于90%的有6个。以山东黄河"96·8"洪水的淹没范围和受灾损失程度对评估结果进行验证,认为与实际情况较吻合,结果合理。
李谢辉李清秀
关键词:洪水灾害风险评估GIS技术
城市化对成都地区夏季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为探讨成都城市化对成都地区夏季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耦合了单层城市冠层模型的中尺度模式WRF对成都地区1991~2000年10年夏季进行高精度(2 km)的数值模拟,并进行有城市下垫面的控制试验和无城市下垫面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WRF模式较好模拟出成都地区的夏季气温特征,城市化带来的热岛效应十分明显,且夜间城市热岛强度高于白天;(2)城市化使成都地区形成了城市干岛,地表水汽显著减小而一定高度处水汽增加;(3)城市建筑物的增加使城区及城区下风方向风速减小,建筑物的阻挡作用使主导风产生绕流,城区迎风侧及两边风速略微增加;(4)城市下垫面使潜热通量减小,感热通量增大,城市下垫面在白天吸收净辐射能量并将部分能量存储为储热项,并通过感热、潜热加热大气,夜间则作为热源释放热量。
程志刚孙晨毛晓亮杨欣悦
关键词:气象学数值模拟城市化下垫面WRF
近50 a中国西南地区地表干湿状况研究被引量:49
2014年
利用1961—2011年中国西南5省市113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计算了各个站点逐月潜在蒸散和干湿指数,研究了近50 a来西南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气候整体较为湿润,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呈"东湿西干"的空间分布特征。近50 a来西南区域的气候有"暖干化"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在进入21世纪以后有进一步加剧的迹象。西南地区干湿季特征鲜明,夏季最为湿润,冬季最干燥。近50 a来,西南地区的气候干湿状况有两次显著的转变过程,第一次时间点在1992年前后,此时气候开始湿润化,进入相对湿润期;另一次在2002年前后,变化趋势由湿润化转为干旱化,进入相对干旱期。降水量是西南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决定因素,日照时数与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对干湿状况也产生较大影响。
苏秀程王磊李奇临滕超
关键词:气候变化干湿状况
一次南京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及Q矢量诊断
2020年
为研究2018年7月5日南京暴雨天气过程,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全球客观分析资料、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的逐时降水数据以及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8年7月5日南京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对暴雨发生的时间、强度以及落区模拟效果较好,地面风场辐合是本次暴雨过程的关键触发机制,低层辐合加强垂直上升运动,使对流发展旺盛,进而形成暴雨。华北高压南侧的东北气流与西南低空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在华东北部交绥形成切变线,切变线上的中尺度低涡稳定少动,为暴雨提供动力机制。沿低空急流的中尺度大风速中心在南京上空形成风速辐合,加强低层水汽横向输送,为暴雨提供水汽条件。700 hPa非地转湿Q矢量负散度区对未来6 h降水落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降水中心位于Q矢量负散度梯度大值区。用Q矢量锋生函数差值表示锋生函数的变化,具有中尺度特征,对预报降水的落区具有更好的指示意义。
赵胜男王磊李谢辉殷菲裴坤宁
关键词:大气科学数值模拟Q矢量暴雨
基于AMSR-E反演青藏高原夏季表层土壤湿度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AMSR-E观测的土壤表层亮温资料,采用简化修正的单通道算法模型(Single Channel Algorithm,SCA),反演青藏高原地区夏季2011年6-8月的表层土壤湿度。为对比验证反演结果,利用高原东部和中部的玛曲观测网和那曲观测网CTP-SMTMN(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Monitoring Netw ork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的土壤湿度观测数据,以及NASA和VUA-NASA两种均基于AM SR-E的反演土壤湿度产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与VUA-NASA产品和修改后的SCA模型反演结果相比,NASA产品在像元和区域尺度上相关系数较低,MAE(Mean Absolute Error)和RMSE(Root M ean Square Error)较高,明显低估了两个地区的土壤湿度。(2)VUA-NASA产品在玛曲地区表现良好,在那曲地区虽然相关系数较高,但MAE和RMSE同样较高,导致精度较差。(3)对比其他两种产品,修改后的SCA模型反演结果在两个地区表现出较高的相关系数(接近0.800)、较低的MAE(接近0.050m^3·m^(-3))和RMSE(接近0.060 m^3·m^(-3)),有着较高的精度。因此,可以认为修改后的SCA模型可以应用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湿度动态监测,为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变化影响及水循环过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李哲王磊王林李谢辉肖国杰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壤湿度AMSR-E单通道算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