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126)

作品数:13 被引量:128H指数:6
相关作者:杨智杰杨玉盛陈光水谢锦升刘小飞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土壤
  • 5篇亚热带
  • 5篇中亚热带
  • 3篇有机碳
  • 2篇森林土
  • 2篇森林土壤
  • 2篇杉木
  • 2篇天然林
  • 2篇土壤含水量
  • 2篇人工林
  • 2篇含水量
  • 2篇CH
  • 1篇地表
  • 1篇氧化菌
  • 1篇养分
  • 1篇有机氮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杉木林
  • 1篇杉木人工林
  • 1篇生物量碳

机构

  • 13篇福建师范大学
  • 8篇福建省湿润亚...
  • 2篇教育部
  • 1篇莆田市农业科...

作者

  • 12篇杨智杰
  • 7篇杨玉盛
  • 5篇陈光水
  • 4篇谢锦升
  • 4篇刘小飞
  • 3篇王超
  • 2篇黄永梅
  • 2篇吴君君
  • 2篇易黎明
  • 2篇钟小剑
  • 2篇黄蓉
  • 2篇高人
  • 2篇王小红
  • 2篇张彪
  • 2篇张金凤
  • 2篇陈朝琪
  • 1篇林伟盛
  • 1篇黄梦青
  • 1篇谢麟
  • 1篇郭剑芬

传媒

  • 7篇亚热带资源与...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甲烷吸收速率季节变化被引量:11
2012年
以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为对象,定位观测了土壤甲烷吸收速率(VCH4)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米槠天然林土壤VCH4的季节变化表现出夏秋季高于冬春季的趋势,最大值(95.13μg·m-2·h-1)出现在初秋(9月),最小值(9.13μg·m-2·h-1)出现在初春(3月).土壤全年均为甲烷汇.随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增加,VCH4分别呈增加和降低趋势,但VCH4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米槠天然林土壤甲烷年通量为3.93kg·hm-2·a-1,高于全球天然林土壤甲烷年通量的平均水平(2.4kg·hm-2·a-1)和亚洲地区热带天然林土壤甲烷年通量(2.07kg·hm-2·a-1),低于亚洲地区温带天然林的土壤甲烷年通量(8.12kg·hm-2·a-1).
陈匆琼杨智杰谢锦升刘小飞钟小剑
关键词:中亚热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加强实验室管理以促进实验室建设的思考被引量:6
2011年
以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例,介绍了实验室平台、人才队伍、及管理现状.从团队创新、实验室文化、知识管理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加强实验室管理促进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谢麟
森林土壤N2O产生与排放影响因子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0年
影响森林土壤N2O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子为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pH值以及土壤C/N等),同时,森林类型以及环境干扰(如氮沉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等)也会影响土壤N2O产生和排放。文中首先论述了土壤N2O产生机制,然后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上述影响因子对土壤N2O产生和排放影响的研究结果,最后提出未来应重点研究的方向。
张彪高人杨智杰陈光水
关键词:森林土壤N2O土壤理化性质
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地表CH_4氧化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地表CH4氧化速率进行17个月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2009-04—2010-08),天然林与人工林均表现为大气CH4汇,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地表CH4年均氧化速率分别为32.01和25.31μg·m-2h-1,天然林地表CH4氧化速率为10.83~75.02μg·m-2h-1,人工林地表CH4氧化速率为7.66~46.40μg·m-2h-1;地表CH4氧化速率受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土壤体积含水量显著影响地表CH4氧化速率,而土壤温度对地表CH4氧化速率的影响则因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深度而异。
刘小飞杨智杰谢锦升易黎明钟小剑杨玉盛
关键词:天然林人工林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28
2010年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土壤性质的变化。本研究通过中亚热带山区天然林、人工林(用材林和经济林)、次生林、农业用地(橘园和坡耕地)等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幅度分别达到52.2%~81.8%和57.9%~172.6%;同时土壤容重增加,pH值升高。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全磷、全钾的影响的规律较为不明显。综合比较中国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其中20~25°N纬度带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幅度最大。
杨智杰崔纪超谢锦升陈光水杨玉盛
关键词:中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性质
环境变化对森林土壤CH_4氧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仅次于CO2,而环境的变化将影响森林土壤CH4的氧化能力从而改变全球CH4平衡.森林土壤CH4氧化对全球变暖的敏感性较低;降雨量增加、大气CO2浓度升高、森林皆伐及森林转变为农业用地导致森林土壤CH4氧化能力下降,而降雨量减少、大气CH4浓度上升、农业用地转变为森林,土壤CH4氧化能力提高;森林间伐、火烧及无机N的输入对森林土壤CH4氧化的影响表现为抑制、促进和无影响3种模式.环境变化对森林土壤CH4氧化影响因素及机理等方面已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对此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以下几个未来研究的着重点:长期的定位观测;采用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获得各因子交互作用对森林土壤CH4氧化能力的影响;深化甲烷氧化菌与产甲烷菌对环境变化响应机理的研究;从机理上区分非铵盐的抑制作用与酶基质的竞争作用;关注森林管理措施(林分皆伐、间伐、火烧)对土壤CH4氧化的影响,探讨哪些恢复措施能加快土壤CH4氧化能力的恢复.
刘小飞杨智杰谢锦升易黎明杨玉盛
关键词:环境变化CH4森林土壤
土壤垂直剖面的CO_2通量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土壤CO2释放通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流通途径之一,其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全球C平衡.土壤CO2释放通量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变异性.传统研究只关注年、季之间以及水平空间上的土壤通量,对于垂直剖面的CO2通量变化关注较少.土壤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是垂直方向上各个土壤层次共同产生的,因此对其垂直剖面CO2通量研究十分必要.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资料,综合介绍了土壤垂直剖面CO2通量变化以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土壤垂直剖面的复杂性,对于研究其CO2通量的变化还存在着方法上的困难;使用气体扩散理论计算各层间的通量是否能真正反应自然状态下CO2在土壤中的传输,以及土壤温度、含水量和微生物等因素对通量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
王超杨智杰陈光水杨玉盛
关键词:土壤碳垂直剖面
中亚热带人工经济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布被引量:2
2011年
人工经济林在中国南方种植面积大,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工经济林生态系统受人为周期性经营活动影响比较大,是重要的流动性碳库.因此,选择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本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柑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和锥栗(Castanea henryi)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毛竹林5.91~19.18 g.kg-1、柑橘5.70~13.31g.kg-1、锥栗3.84~10.78 g.kg-1,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3种林地0~20 cm、20~40 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40~60 cm、60~80 cm、80~100 cm各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种林地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对数方程对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进行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C/N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全N含量的相关性最好(P<0.05).
王超杨智杰黄蓉刘强杨玉盛
关键词:有机碳含量锥栗毛竹
杉木人工林不同深度土壤CO_2通量被引量:25
2011年
土壤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CO2通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深度的土壤CO2通量对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响应差异较大,因此,研究土壤CO2通量和影响因素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对于准确评估土壤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福建三明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散射红外CO2浓度探头和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并使用Fick扩散法计算了0—60cm深度土壤CO2的通量,结果表明:(1)5种扩散模型计算的表层(5cm)CO2通量与Li-8100测量结果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Moldrup气体扩散模型计算结果较好。(2)土壤CO2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60cm深度以下土壤CO2浓度开始降低;不同深度土壤CO2浓度的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型;0—60cm土壤CO2通量日通量均值变化范围为0.54—2.17μmol m-2 s-1;(3)指数拟合分析显示,5、10cm和60cm深度处土壤CO2通量与温度具有显著相关性,Q10值分别为1.35、2.01和4.95。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与CO2通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王超黄群斌杨智杰黄蓉陈光水
关键词:扩散
土壤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土壤中最大的甲烷生物汇是甲烷氧化菌的氧化作用,约占全球甲烷汇的10%.甲烷氧化菌在土壤中以多样性的群落形式存在,鉴定其群落多样性对揭示土壤中甲烷氧化的微生物学机制及全球甲烷循环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综述了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定义、分类和氧化甲烷的过程,对比了目前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等,提出了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能很好地检测到土壤中活跃的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黄梦青张金凤杨玉盛杨智杰
关键词:甲烷氧化菌PC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