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AZD012)

作品数:48 被引量:93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志宏梁玉水李映冰刘锋杰杨继勇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城市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文学
  • 7篇哲学宗教
  • 2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3篇文学
  • 11篇文论
  • 11篇美学
  • 7篇审美
  • 6篇文艺
  • 5篇主义
  • 5篇文学理论
  • 4篇代文
  • 4篇文艺理论
  • 4篇美本质
  • 3篇当代美学
  • 3篇新实践美学
  • 3篇认识论
  • 3篇实践美学
  • 3篇古代文论
  • 2篇电影
  • 2篇电影制作
  • 2篇雕龙
  • 2篇新媒体艺术
  • 2篇新时期文论

机构

  • 11篇吉林大学
  • 8篇苏州大学
  • 6篇兰州城市学院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上海理工大学
  • 2篇中国传媒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忻州师范学院
  • 2篇淮北师范大学
  • 2篇安徽工程大学
  • 2篇吉林建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黄河科技学院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曲靖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李志宏
  • 4篇李映冰
  • 4篇梁玉水
  • 3篇刘锋杰
  • 2篇王耘
  • 2篇薛雯
  • 2篇杨杰
  • 2篇段吉方
  • 2篇陈士部
  • 2篇李艳丰
  • 2篇邵瑜莲
  • 2篇杨继勇
  • 2篇赵耀
  • 2篇刘淮南
  • 2篇邹华
  • 1篇孙文宪
  • 1篇于建玮
  • 1篇滕锐
  • 1篇马龙潜
  • 1篇王延慧

传媒

  • 6篇学术月刊
  • 5篇黑龙江社会科...
  • 4篇学习与探索
  • 3篇文艺理论研究
  • 2篇理论导刊
  • 2篇青海社会科学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河北学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学术界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7篇2015
  • 9篇2014
  • 9篇2013
  • 1篇2012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学理论与批评关系的调适及新文学体制的建立
2012年
新时期后期以来,由于文学体制的失序,文学理论出现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文学理论效用的理解上存在着误区。文学理论并不指导文学创作,也没有必要一定与当下文学现状密切联系。文学理论的指涉对象主要是半理论形态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而调适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关系,是重建文学体制的关键。各安其位,是调适关系的逻辑前提。文学理论与批评只有在对视、对话、质疑、交往中相互定位,相互期待、相互激发,在共生性与异在性的辩证统一中,才能促进文学活动世界的良性循环。
盖生
关键词:文学理论调适
认知美学视域下新媒体艺术的“亚审美性”被引量:15
2018年
媒介作为艺术内容的信息载体,既受到技术变迁、同时受到审美体验方式的影响。新媒体艺术体现着艺术内涵与媒介技术的智能化联结,改变了传统审美方式的认知与体验,审美研究已不再是以往的"离身性""静观性"与"内省化"的哲学思考,而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多重感官经验整合的"具身性"认知特征,强调个体的身体状态直接参与审美认知的过程。通过个体"具身性"的审美参与,在审美感受中强调非审美性因素与审美性因素的整合性体现,重视生理性快感在审美体验中的辅助作用,以认知美学的审美知觉为先和美感形式模块化认知生成,来扩展新媒体艺术审美研究的视角与路径。解读新媒体艺术的"亚审美性",对艺术的媒介性特征以及"具身性"审美认知的科学性美学分析,有助于理解新媒体艺术美学的感知转向与智能化转向,及解决具体艺术实践的理论问题。
滕锐李志宏
论娱乐化时代的美育使命被引量:5
2015年
当下中国社会文化中呈现的过度娱乐化之风向美育提出了新的使命。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格局与传播媒体的迅捷发展促进了文艺创作与传媒活动内容的多维性,文艺娱乐功能得以回归,人之正当感性欲望得到正名。这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满足广大受众娱乐休闲诉求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过度娱乐化的倾向,矫枉过正地将人的感性欲望无限放大,缺失了必要的理性引导与制约。这在匡正以往感性备受压抑的偏颇时又走向摒弃理性的另一个极端。这同样有悖于完整人格培养的宗旨,也偏离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轨道。因此,在过度娱乐化的当下,纠正偏差,培养拥有完整的人格与和谐的意识体系的全面发展的人就成为历史赋予美育的神圣使命。
杨杰
关键词:娱乐化美育
新世纪的理论阐释与交锋——中国当代美学近期学派论争回顾被引量:2
2016年
原创于中国本土的认知美学在新世纪中逐步成熟,开始改变中国美学长久以来的"失语"状态。认知美学提倡审美认知路径而否定本体论路径,以"审美认知模块论"为核心,对审美活动的深层机制做出了全新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美学学派发生了猛烈的对立和碰撞,特别是受到以新实践美学为代表的本体论美学的指责。双方在基本论点、学理依据、现象阐释等多个方面都有根本的不同,构成近期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又一轮的学派之争。这一学派之争所涉及到的理论问题、所阐发的事理、所采用的路径和方式,表现出新时期以来美学研究的进展与深化。
李志宏赵耀
关键词:新实践美学美学论争
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的出路选择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着眼于当代中国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的研究现状,意在探讨其出路的选择中所隐含的文化取向。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究竟应当如何走出理论困境,构想不一;对如是构想之所以出现的来由分析,是推动其客观发展的前提。本文指出,一方面,在总体趋势上,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的出路选择呈现出的是一条从建构到解构的曲折道路,八十年代思想建构的浪潮最终消弭于九十年代文本解构的冲动中。另一方面,在方法论上,开放性的系统观被广泛接受,封闭性的整体理念所潜在的话语权力遭到了抽离和消解。这使得学者们更愿意采用多元与对话的视角和态度思考问题,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激发下,于个人思性层面,以个性的自由与融通走出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研究的理论困境。
王耘
关键词:古代文论解构开放性
从“他者阐释”走向“主体创新”——改革开放40年文艺理论的嬗变
2018年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主体的创新,主体创新又以文化自觉为前提。文艺理论的建构依赖于研究主体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始于学步,终于创新"是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理论发展的逻辑脉络。此间,文艺理论逐渐摆脱了诸多"他者"的"强制阐释"的束缚,通过不断反思和校正前进航标,步入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应有轨道。
杨杰
关键词:文艺理论
“新时期”的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被引量:3
2017年
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批评实践对于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新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与拓展以及对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均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发展分期与历史定位""文学理论批评范式的转换""文学基本性质的多维认知""中国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文学批评实践与大众文化兴起"诸多方面既取得不俗的成就,又表现出明显不足。自1979年以来延续30余年的"新时期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已经结束,但其影响还将继续下去。
鲁枢元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现代性实践与审美现代性
2014年
现代性的历史实践包括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两个方面,由此确立了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区分。尽管这两种现代性存在某些张力,但总体上是互相协调,彼此支撑的,缺少任何一方都将造成现代性的残缺。审美现代性是作为文化现代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诞生的,是社会进步与文化启蒙的历史产物,这也意味着,目前流行的将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对立起来的看法是难以成立的。
徐向昱
关键词:社会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启蒙
上海战争电影制作的历史传统及其它
2013年
上海有制作战争电影的传统,但战争类型电影的传统并不在上海。在这座国际性的东方大都会,传统江南文化、现代市民文化、西方商业文化百年以来融汇交流,上海因之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化气质。因此,剧情片成为上海战争电影的基本传统,类型片则成为一种引而不彰的细小支流。尽管世事多变,地理文化与市民趣味所长久积淀的阴柔气息与风月情趣并不会永久尘埋而散失。近年最能体现上海风味的战争剧情片当数《紫蝴蝶》,它从影像上呈现出一种对战争独特的城市记忆,同时也连接了上海战争电影的历史与传统。在这个意义上,《紫蝴蝶》的审美价值与文化风度有待于人们去重新认知。
邵瑜莲
关键词:战争电影剧情片
如何看待文学与意识形态之关系——以1990年代学界就此问题展开的论争为参照
2015年
文章对1990年代国内文艺学界就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展开论争的几种代表性意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形式"作为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补充性、修正性说明,用来定义文学并不合理。从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态本身、历史沿革以及出于现实的考量,用"意识形态"定义文学都是一种必然。文学在反映社会存在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超越于意识形态的、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可以"审美反映"命名。"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和"审美反映"的文学观两相结合,奠基并建构了新时期以来渐次形成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
李映冰
关键词:文学意识形态审美反映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