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6JC840004)

作品数:3 被引量:87H指数:3
相关作者:徐晓军张必春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社会关系
  • 3篇艾滋病
  • 3篇艾滋病人
  • 1篇人情
  • 1篇社会关系结构
  • 1篇社会结构
  • 1篇自杀
  • 1篇自杀风险
  • 1篇乡村
  • 1篇逻辑
  • 1篇内核
  • 1篇病情

机构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3篇徐晓军
  • 1篇张必春

传媒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病情与人情:乡村艾滋病人的双重压力与自杀风险被引量:6
2008年
乡村艾滋病人的个人艾滋信息公开后,会引起个体社会关系的部分或全面断裂,形成人情压力,并很容易造成精神死亡及至肉体自杀;而如果乡村艾滋病人不公开个人艾滋信息,就无法获取国家和地方为乡村艾滋病人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接受正规的治疗,这实际上等于是在接受慢性的肉体自杀。因此,如何寻找乡村艾滋病人个人艾滋信息公开的干预策略,实质是在艾滋病人的人情压力与病情压力之间寻找平衡点,使艾滋病人的人情压力与病情压力组合不至局部过高,或单纯地在艾滋病情的不可控或低可控性的背景下降低艾滋病人个人艾滋信息公开造成的人情压力,从而达到降低艾滋病人的自杀风险,还乡村艾滋病人一个良好的生存和治疗空间。
徐晓军
关键词:艾滋病社会关系自杀风险
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被引量:80
2009年
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巨变,必然带来乡村社会关系的结构性质变,因此研究乡村社会关系结构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当前乡村社会关系功利化、理性化的共识,本文以面对生命安全这一人类的利益底线作为试金石,考察乡村农民与乡村艾滋病人之间的关系取舍行动。通过对乡村艾滋病人原社会关系系统的断裂、旧关系修复与新关系重建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乡村社会个体的社会关系系统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内核与外围两极分化的结构,乡村社会关系的外围已高度利益化,而与之对应的是内核部分的高度情感化。乡村社会关系结构日益简单,传统的社会支持网络向家庭内核萎缩,使乡村生活的风险加大。因此,在乡村家庭作为基点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上,建立以经济利益导向为基础、现代"抽象体系"为媒介的社会组织体系与社会关系系统,来变革乡村社会组织形式,并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以现代的利益关系纽带取代对传统伦理、情感关系纽带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的依赖,以适应乡村市场化社会发展的未来。
徐晓军
关键词:乡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
从想象到现实:艾滋病人社会关系张力与断裂的逻辑被引量:5
2009年
由于艾滋病人和非艾滋病人之间被夸大的社会歧视和感染威胁,使得艾滋病人社会关系系统的建构张力远大于客观张力,正是这种被夸大的建构张力构成了艾滋病人和非艾滋病人社会行动的条件:在艾滋病人艾滋信息公开的初期,艾滋病人的社会关系系统因为建构张力超过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的极限而大面积断裂,在艾滋病人艾滋信息公开的中后期,艾滋病人与非艾滋病人间的部分社会关系由于客观张力和以客观张力为基础的建构张力都回落至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的范围而得到恢复,因此缩小艾滋病人社会关系系统断裂的客观张力、缩短社会关系高张力状态的持续时间以及缩小建构张力和客观张力之间的差距,是减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断裂的主要途径。
徐晓军张必春
关键词:艾滋病社会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