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2011075)

作品数:23 被引量:56H指数:4
相关作者:杨道宇李栋王威董静杨军更多>>
相关机构:渤海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1篇课程
  • 6篇生命
  • 5篇教育
  • 3篇心理
  • 3篇生命意义
  • 3篇命意
  • 3篇课程理解
  • 2篇意味
  • 2篇哲学
  • 2篇文本
  • 2篇理解观
  • 2篇教育目的
  • 2篇课程目的
  • 2篇课程文本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德性
  • 1篇德性
  • 1篇德育
  • 1篇德育论
  • 1篇德育问题

机构

  • 22篇渤海大学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22篇杨道宇
  • 6篇李栋
  • 2篇王威
  • 1篇杨军
  • 1篇施国春
  • 1篇孙丹
  • 1篇温恒福
  • 1篇董静
  • 1篇李颖

传媒

  • 4篇教育理论与实...
  • 2篇上海教育科研
  • 2篇教育导刊(上...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教育探索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教学与管理(...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全球教育展望
  • 1篇理论界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现代中小学教...
  • 1篇当代教育科学
  • 1篇渤海大学学报...
  • 1篇教学与管理(...
  • 1篇现代教育管理

年份

  • 2篇2015
  • 5篇2014
  • 10篇2013
  • 6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基于“事情本身”的课程理解观
2012年
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既不是学生自身兴趣的投射而形成的自画像,也不是对课程文本原意——文本创作者的观点——的客观把握,而是对课程文本所涉及的"事情本身"进行理解的问题。基于"事情本身"的课程理解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重演,即通过对课程文本的拷问回到课程文本所涉及的"事情本身",就像侦探依据破案线索回到犯罪现场、回到犯罪事实本身一样。
张伟杨道宇
关键词:课程理解
课程即意义世界的生成
2013年
课程的基本问题是意义的生成问题。作为意义世界的生成之路,课程表现为三重意义世界的生成:其一,师生对"是什么"的追问生成了事实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敞开事物本体属性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认识自身的过程。其二,师生对"意味着什么"的追问生成了价值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敞开事物价值属性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寻找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其三,师生对"应当成为什么"的追问生成了实践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助长自己生命智慧的过程。
杨道宇
关键词:课程
西方“实践智慧”的七个面相被引量:2
2013年
"实践智慧"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自身的多面孔,这些面孔共同建构了实践智慧的真实意义。规范取向的实践智慧认为,人的行为是否明智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内在的道德德性或外在的社会规范;技术取向的实践智慧认为,人的行为是否明智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有效地达到既定的行动目标、能否有效地控制自然和社会;生命意义取向的实践智慧认为,人的行为是否明智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帮人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仅包括行动者的生命意义,而且包括周遭生态的生命意义。以上三种取向的实践智慧再现了西方实践智慧的七张脸孔:道德德性取向的实践智慧、契约论取向的实践智慧、政治技术取向的实践智慧、科学技术取向的实践智慧、修辞术取向的实践智慧、存在主义取向的实践智慧、生态学取向的实践智慧,它们共同构筑了实践智慧的历史和理论。
杨道宇
关键词:生命意义
基于工作记忆的高效物理课堂设计研究
2015年
高效率的学习成为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声。高效率的物理课堂设计关键在于以学生的认知加工特点为基础,因此以工作记忆与物理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为视角,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课堂设计应包含三点:一是避免以语言讲解为示范的课堂设计;二是促进以物理实验为纽带的生成教学;三是加强"生生""师生"合作教学。
施国春李颖
关键词:工作记忆课堂设计物理成绩
课程即意义世界的生成被引量:2
2013年
课程的基本问题是意义的生成问题。作为意义世界的生成之路,课程表现为三重意义世界的生成:其一,师生对"是什么"的追问生成了事实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敞开事物本体属性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认识自身的过程。其二,师生对"意味着什么"的追问生成了价值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敞开事物价值属性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寻找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其三,师生对"应当成为什么"的追问生成了实践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助长自己生命智慧的过程。
杨道宇
关键词:课程
基于体验的课程语言观
2012年
基于体验的课程语言观构想从语言学视角对课程与教学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从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角度重新定义了教学内容,认为生活世界是各种事情的集合体,表征教学内容的课程语言则是"事情本身"的摹本;从语言理解的角度重新定义了课程文本理解,认为课程语言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事情本身",其过程是基于身体体验的心理重演。这种重新审视有利于增进对课程与教学自身的理解,进而有利于课程与教学的深度变革。
杨道宇张伟
关键词:摹本
认识主体还是实践主体——重新思考我们的课程目的被引量:2
2012年
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包括认识主体的培养,而且包括实践主体的培养。我们既不能将实践主体的培养简化在认识主体的培养之中,也不能将认识主体的培养简化在实践主体的培养之中,而应该将这两类主体的培养列为两种类型不同但却同样必要的课程目的:认识主体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智慧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实践主体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以便更好地改造世界。
杨道宇
关键词:课程目的主体性
对学生课程理解的理解被引量:6
2014年
学生课程理解不仅仅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解释的活动,而且是游离于各方利益的中介,是教师课程理解的必要补充。然而,目前关于学生课程理解的研究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从本体论出发,分别从主客观的角度对学生课程理解做了概念鉴定;探讨了学生进行课程理解的两个原因,即自我体验的需要和理解教育的召唤;列举了能让学生课程理解成为可能的三个因素,即学生是课程中能动的主体,学生求知欲望与无限知识的矛盾,学生场域资源的保障,以期尽可能地揭示学生课程理解的本真之貌。
李栋杨道宇
关键词:课程理解本体论
基于体验的课程理解观的构建被引量:1
2012年
基于体验的课程理解观认为:课程语言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事情本身",是一种基于身体体验的心理重演。这种提法吸收了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注重理解者的主观能动性之长处,避免了"唯我论"与相对主义的主观主义困境;同时也吸收了客观主义课程理解的客观依据之优势,避免了将知识当做课程理解客观依据的客观主义困扰。
孙丹杨道宇
论课程文本的“意义”与“意味”被引量:10
2013年
课程文本不但有"意义",而且有"意味"。课程文本的"意义"所反映的是客观化于课程文本之中的作者意图与课程文本所言及的事物本身,它具有区别于"意味"的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不依赖于读者而独立存在的"客体自主性";二是读者只能按照课程文本的"意义"自身所给出的那样而予以接受的"被给予性";三是通过共有、共识和公用而表现出来的"公共性"。课程文本的"意味"所反映的则是课程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课程文本的"意义"对读者的存在所指示的可能性,它具有区别于"意义"的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反映课程文本的"意义"与读者之间内在关联的关系性;二是由读者的自主建构而得以不断生成的人为性;三是来源于读者个人生活并服务于读者个人生活的私人性。
杨道宇
关键词:课程文本意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