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203)

作品数:8 被引量:159H指数:7
相关作者:陈云明曹扬渠美崔静艾泽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黄土丘陵
  • 3篇固碳
  • 2篇植物
  • 2篇碳储量
  • 2篇碳密度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固碳
  • 2篇丘陵区
  • 2篇黄土丘陵区
  • 1篇蓄积
  • 1篇蓄积量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森林碳储量
  • 1篇森林植被
  • 1篇生产力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机构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水电工程...

作者

  • 6篇陈云明
  • 5篇曹扬
  • 2篇崔静
  • 2篇渠美
  • 1篇张婷
  • 1篇安凯
  • 1篇彭明春
  • 1篇肖玉
  • 1篇谢高地
  • 1篇张飞
  • 1篇鲁春霞
  • 1篇杜晓军
  • 1篇赵爱花
  • 1篇艾泽民
  • 1篇姚志杰
  • 1篇陆媛
  • 1篇晋蓓
  • 1篇王琼芳
  • 1篇宋超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20
2014年
采用森林植被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法,估算了2009年陕西省森林植被碳贮量和碳密度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9942.20万t,以栎类最大,占全省碳储量的58.13%。天然林是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体,占全省碳储量的95.30%。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密度为31.20t/hm2,以桦木最高,为45.92t/hm2。天然林的碳密度为36.23t/hm2,是人工林的4.57倍。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分布在管辖区内涉及黄龙山、桥山、关山、秦岭和巴山林区的行政区,其中以汉中最大,占全省碳储量的26.16%。森林植被碳密度以西安最高,为45.58t/hm2,而处于陕西省最北部榆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最低。根据碳储量与碳密度的空间差异,陕西省应采取分区森林经营与管理措施,一方面通过科学抚育和管理提高现有自然林的碳汇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重点造林工程,扩大人工林覆盖面积,增加森林碳汇潜力,使陕西省森林在全球碳汇中发挥重要作用。
曹扬陈云明晋蓓渠美
关键词: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
黄土高原子午岭辽东栎林植物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20
2015年
选取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的幼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3个林龄阶段的辽东栎林为对象,通过测定林内植物、枯落物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研究不同生长阶段植株、枯落物及土壤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显示:林内植物各器官(叶、枝、干和根)之间C、N、P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在245.3~492.6 g/kg,1.57~20.6 g/kg和0.11~1.63 g/kg之间;枯落物C、N和P含量分别在283.5~329.0g/kg,11.5~13.2 g/kg和0.73~1.06 g/kg之间.在不同生长阶段,植物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植物N和P含量,枯落物和土壤C、N和P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林龄的增加,植物叶片C∶N和C∶P显著增加,N∶P先增加后减小;枯落物C∶N、C∶P和N∶P均显著增加;土壤C∶N显著减小,C∶P先增加后减小,N∶P无显著性差异.植物叶片和枯落物与土壤N和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说明土壤中N、P供应量影响植物体中的N、P含量.
陆媛陈云明曹扬宋超
关键词:NP辽东栎
基于功能性状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被引量:28
2012年
功能性状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属性和过程及其维持来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也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该文对目前的功能性状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进行了介绍,回顾了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功能性状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功能性状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在这个研究框架中,首先选取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显著的非生物因子和功能多样性指数,然后量化非生物因子和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数量关系。与此同时,利用群落构建理论和物种共存机制分析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机制联系,以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形成和变化机制,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肖玉谢高地安凯鲁春霞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性状
黄土丘陵区草地表层土壤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土丘陵区长芒草(Stipa bungean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草地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SOC)及其与地形、土壤、植被等因子的相关性,以期揭示自然恢复过程土壤固碳特征及显著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长芒草群落土壤表层SOC平均含量14~18a显著增加,年均增加量为0.295g/kg;18~26a增加平缓,年均增加量为0.186g/kg;26~45a略微下降,33,45aSOC平均含量分别低于26a(8.92%,3.18%),差异均不显著。白羊草群落则表现25~40a平缓增加,年均增加量为0.054g/kg,40~45a以上显著增加,40aSOC平均含量低于45a以上29.38%,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层剖面,SOC含量均表现为土层0—10>土层10—20cm。土壤总SOC密度变化趋势与SOC平均含量一致。相关分析表明,长芒草、白羊草群落SOC平均含量随着恢复年限、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全氮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海拔、容重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长芒草、白羊草群落土壤表层SOC存在明显固存效应,海拔、恢复年限、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全氮、容重为显著影响因子。
王琼芳陈云明曹扬崔静张婷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含量
河南宝天曼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单物种–面积关系被引量:7
2015年
单物种–面积关系(ISAR)方法可判定单个物种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对邻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用是促进、抑制或中性。尽管已有研究尝试分析了不同径级大小个体对邻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但这方面仍缺乏较系统的研究,对不同径级植株在维持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差异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ha落叶阔叶林固定样地为例,通过对全部树(包括大树和小树)分别对全部树/大树/小树,大树分别对全部树/大树/小树,小树分别对全部树/大树/小树9种类型的ISAR进行比较分析,拟验证如下假设:(1)大树相比小树来说对邻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更大,(2)同一物种或同一径级个体对邻域小树比对邻域大树的影响要强,(3)宝天曼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中中性物种占主体。结果显示不同大小的树木个体对邻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作用也因空间尺度、邻域植物个体大小而有所差别:支持同一物种或同一径级个体对邻域小树比对邻域大树的影响要强的假设,没有检测到大树比小树对邻域植物多样性更大的影响作用;中性物种在所研究森林群落中1–10 m尺度上均占绝对优势,促进种的数量在全部树对全部树,全部树对小树,小树对全部树以及小树对小树情况下随着尺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抑制种在少数小尺度下被少量检测到。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森林群落中物种作用及群落维持机制,但该结果还需在更大尺度样地以及其他类型的森林中进行检验。
闫满玉杜晓军赵爱花彭明春
关键词:径级
陕西省森林碳储量、生产力及固碳释氧经济价值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研究陕西省森林碳储量、生产力及固碳释氧经济价值的动态变化,为提高该省森林碳汇的管理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94、1999和2004年陕西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方程,估算不同时段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并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不同时段森林的生产力和固碳释氧经济价值。【结果】陕西省森林碳储量由1994年的15 140.64万t增加到2004年的16 639.32万t,年增长率为0.99%,特别在1999-2004年,年增长率为1.92%。而平均碳密度在1994、1999和2004年3次调查中依次减小,分别为30.74,29.85和28.73t/hm2。对于不同森林类型,以栎类为主要优势树种的阔叶林对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贡献最大,其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50%以上。天然林为森林碳储量的主体,占同期碳储量的95%以上,但人工林碳储量以年均9.05%的速度增长,明显大于天然林的增幅(0.79%)。陕西省森林总生产力和固碳释氧经济总价值均不断增加,在1994、1999和2004年的3次调查中,总生产力分别为43.88×106,45.31×106和52.24×106 t/年;固碳释氧经济总价值分别为756.20,780.86和900.25亿元。【结论】陕西省森林表现出了明显的碳汇功能,但碳固定能力还不强,碳密度低于我国平均森林碳密度,未来应加强陕西省各重点造林工程的实施,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同时对现有森林应通过科学抚育和管理,挖掘潜力,提高森林碳汇能力,使陕西省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曹扬陈云明渠美
关键词:蓄积量碳储量碳密度生产力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柠条林土壤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2
2012年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更好地阐明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土壤的固碳机理,本文采用时空替代法,以撂荒2 a的坡耕地为对照,对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林龄(10 a、17 a、26 a、34 a、40 a、50 a)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及柠条林的根系生物量和枯落物现存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0~60 cm的土层剖面上,0~20 cm土层SOC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层递减,其中柠条林地0~20 cm土层SOC含量变化幅度为2.68~11.44 g·kg-1,而40~60 cm土层SOC含量仅在1.64~2.73 g·kg-1波动;与对照相比,随林龄增加柠条林地0~60 cm土层平均SOC含量先减小后增加最后趋于平稳:10 a和17 a柠条林SOC含量比对照显著降低了34.5%和26.9%,26 a柠条林的SOC含量显著升高,其值是对照的1.43倍,40 a和50 a柠条林SOC含量处于积累与消耗相对稳定的状态。2)对SOC含量与STN、STP含量及根系生物量和枯落物现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SOC含量与STN含量、根系生物量及枯落物现存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相关,但与STP含量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土壤中氮含量的增加能明显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而根系生物量和枯落物现存量的多少能够决定土壤的固碳水平。
崔静陈云明黄佳健王琼芳姚志杰张飞
关键词:柠条林地土壤全磷根系生物量
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碳、氮储量及分配格局被引量:47
2014年
对黄土丘陵区9、17、30和37年生刺槐人工林进行调查,研究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随林龄的变化动态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 各林龄刺槐人工林乔木层碳、氮含量分别为435.9~493.4 g·kg-1和6.8~21.0 g·kg-1;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氮含量分别为396.3~459.2 g·kg-1和14.2~23.5 g·kg-1;土壤层碳、氮含量分别为2.7~10.7 g·kg-1和0.2~0.7 g·kg-1.树干是乔木层主要的碳、氮库,分别占乔木层碳、氮储量的46.9%~63.3%和39.3%~57.8%;37年生刺槐人工林0~20 cm土层碳、氮储量最大,分别为30.1和1.8 Mg·hm-2.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碳、氮储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大,均在37年生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7.9 Mg·hm-2和6512.8 kg·hm-2;土壤层是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氮库,分别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氮的63.3%~83.3%和80.3%~91.4%.
艾泽民陈云明曹扬
关键词:刺槐人工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