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F200811)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何志群王俊玲唐蓉穆林平庄启昕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发光
  • 2篇电致发光
  • 2篇光致
  • 2篇光致发光
  • 2篇PBO
  • 1篇电致发光器件
  • 1篇溶胶
  • 1篇溶胶凝胶
  • 1篇凝胶膜
  • 1篇聚对苯
  • 1篇聚对苯撑
  • 1篇胶凝
  • 1篇共轭
  • 1篇共轭聚合物
  • 1篇发光器件
  • 1篇SIO
  • 1篇SIO2
  • 1篇噁唑
  • 1篇

机构

  • 3篇北京交通大学
  • 2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篇王俊玲
  • 3篇何志群
  • 2篇梁春军
  • 2篇王永生
  • 2篇吴平平
  • 2篇韩哲文
  • 2篇庄启昕
  • 2篇穆林平
  • 2篇唐蓉
  • 1篇汪璟
  • 1篇汪王景
  • 1篇荆西平
  • 1篇孔翔飞

传媒

  • 2篇光电子.激光
  • 1篇发光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高度分散有机荧光分子的SiO_2凝胶膜的发光
2009年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浓度的有机荧光分子BBOT(2,5-bis(5-tert-butyl-2-benzoxazolyl)thiophene)分散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凝胶薄膜,并获得了亮蓝色发光。本工作通过光谱技术研究了薄膜的发光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表征了BBOT/SiO2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了BBOT在二氧化硅凝胶中的表观分散行为和聚集态。通过研究有机荧光分子BBOT在介电常数从2到81的几种不同介质环境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的变化,揭示了BBOT在二氧化硅凝胶中吸收和发射主峰位相对于其在共溶剂1,4二氧六环中红移的原因是由于BBOT分子的电子基态比其激发态极性弱、与极性较大的二氧化硅凝胶相互作用的结果。薄膜发光强度随BBOT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6×10-3M时达到最强。通过SEM技术表明,在掺杂浓度6×10-3M及以下薄膜没有相分离,仅在10-2M时出现BBOT分子聚集形成的针状结晶形貌。本研究表明杂化薄膜通过纳米多孔二氧化硅的"笼"的作用获得BBOT有机分子在二氧化硅凝胶中的高度分散而抑制其浓度猝灭,得到高强度蓝色发光。
王俊玲何志群王永生汪王景孔翔飞梁春军
关键词:溶胶凝胶SIO2光致发光
聚苯撑苯并双噁唑的电致发光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光谱技术、电化学特性等对聚苯撑苯并双噁唑(PBO)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电化学分析获得该聚合物最高占有分子轨道能级(HOMO)大约为EHOMO=5.69eV,通过光谱分析计算得到最低空轨道能级(LUMO)大约为ELUMO=2.99eV。PBO的溶液光致发光在430~500nm范围,呈现明显的浓度效应;其薄膜的光致发光峰大约位于500nm。研究制作了以PBO为发光层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ITO/PBO(60nm)/Al和双层电致发光器件ITO/CuPc(25nm)/PBO(60nm)/Al,其电致发光峰位具有聚集态发光的特征。器件的发光亮度和稳定性在双层器件中获得提高,器件的发光峰位随驱动电压大小在520~555nm范围变化。
唐蓉何志群穆林平王俊玲王永生梁春军庄启昕吴平平韩哲文
关键词:共轭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
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发光及其器件制备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光谱技术,研究了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PBO)溶液的光致发光特性,并用相对法估算出溶液发光效率在50%范围。结合光谱技术、半导体电学和电化学等研究手段,具体研究了以PBO为发光层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研究结果显示,电致发光与薄膜的光致发光有具有相同的发光中心,峰值位于510 nm左右。同时发现,由于在制备过程中不同处理条件使得不同厚度薄膜残留的掺杂物质浓度不同,从而引起薄膜的导电性的不同,使得器件的阈值场强随PBO厚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加。
汪璟何志群唐蓉穆林平王俊玲庄启昕吴平平韩哲文李秀娟荆西平
关键词:光致发光电致发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