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642)

作品数:16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天根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 9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舆论
  • 2篇语境
  • 2篇时评
  • 2篇官场
  • 2篇报刊
  • 2篇传媒
  • 1篇大王
  • 1篇当下
  • 1篇道光
  • 1篇道光年间
  • 1篇第一次世界大...
  • 1篇新闻
  • 1篇新闻时评
  • 1篇性别政治
  • 1篇言路
  • 1篇英法
  • 1篇英法联军
  • 1篇舆论场
  • 1篇珍稀
  • 1篇政论

机构

  • 16篇安徽大学

作者

  • 16篇王天根

传媒

  • 4篇史学月刊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史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历史教学(下...
  • 1篇斯文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向导》政治议程与陈独秀时评趋向
2014年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政坛角逐中各种政治力量皆有自己的言论立场及阵地。从传媒层面看,扮演着言路角色的报刊既面临着社会主义的传播,也面临着欧美殖民主义的渗透。中共及其领导下机关报《向导》强调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等统治。陈独秀高度重视报刊所呈现的舆情,旨在以重建的精神进行国民革命。早期中共报刊的政治宣传的成功与否涉及社会结构、行动、话语等。思想启蒙者或革命者如何从话语层面唤醒民众,显然涉及政治观念及其认同,而报刊又以什么样的革命话语进行呼应舆论,这涉及报刊报人的世界视野与中国目光的关联与互动。以陈独秀与《向导》关系为中心作分析,可以呈现这一历史风貌之侧影。
王天根
清末新政语境下吴芝瑛捐产助学事件及其省思被引量:1
2016年
清末新政包括教育改革,涉及废除科举制度及兴办新式学堂等。桐城世家吴芝瑛根据父亲遗愿捐产助学,拟筹办以父亲名号命名鞠隐小学堂,此本应时代潮流之义举,受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周馥支持,吴氏乡里却以立嗣延续香火而非议,显系宗法势力反弹。此非议受桐城县令及新任安徽巡抚恩铭的支持。由此吴芝瑛捐产助学暂受挫,桐城文法与宗法制度仍在桐城乃至安徽根深蒂固,安徽官场与清廷权力之间盘根错节的派系是非致吴芝瑛捐产助学义举不可预测,鞠隐小学堂得以筹办竟与恩铭被刺等官场变动有着暗合的节奏。此折射筹办新式教育等清末新政面对地方势力多重牵制,亦涉革命风潮语境中官僚之间派系之争。
王天根
关键词:清末新政
传统报业盈利路径及其当下融媒境遇
2015年
由于媒介融合及传媒的新陈代谢等,传媒所涉市场份额发生巨变。文章以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及现代的文化生产等学理为参照,旨在探析报刊的生产及其盈利。分析认为,通过广告获利的报社与广告商之间的利益形式相左,两者终以符合双方利益的报纸份数进行市场投放。当下媒介融合虽成整体趋势,但传统报业盈利方式未曾改变。
王天根
关键词:媒介融合报业媒介品牌
传播视阈下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及其解读被引量:1
2017年
学界有关文献探索多集中在内容分析上,从文献传播、文献与社会网络互动关系的角度的分析有待推进。从传播层面解读文献并由此重思历史文献学,国内研究早有涉及,如梁启超192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的讲演内容,《改造》摘要刊发,后成专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1926年10月至次年5月,梁启超在清华学校有后续专题讲义,后命名为《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其中涉及文献及其研究。
王天根
关键词:《中国历史研究法》图书馆藏视阈历史文献学
1915—1937年中国报刊史探索的题旨情境及其书写被引量:3
2014年
1915—1937年报刊研究可从思想史、政治史学层面考察,也可从传媒本位去探索,角度不同,结论的逻辑层次有异。欧战及新文化运动前后报刊为舆论动员及思想启蒙提供了阵地。就新闻或时评而言,政论性报刊作为大众传媒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功效的同时,也因政治派系言论而形成利益集团的舆论平台。探究1915—1937年报刊的题旨情境,既要看到报刊筹办者的志趣又要看到报刊时评的对立面,包括报刊牵涉国民党的党国体系导致的社会关系变化等。在学理探索上,近代报刊与近代史的书写一样应该有个系统的看法,亦需要研究者学术视野上有一定的历史高度。
王天根
关键词:报刊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斯宾塞
《申报》与上海舆论空间的转换——兼论报界大王史量才的归宿
2020年
传播媒介与社会建构互相印证,报刊事业的发展受制于社会语境变迁的影响。城市区域既是市民生活的空间,也是近代文化的载体。沪上报刊传媒不仅渗透了政治意识形态,也反映了租界背后中西文化融通的动态。受益于租界治外法权的《申报》创刊于上海,作为传播媒介存在的《申报》极具地方意识、全国视野及世界目光的报道面,刊载并呈现了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场域,同时,上海殖民化的都市氛围亦为该城市中国报业的商业化经营提供了生存的基础。作为达上下、通中外的传播媒介,报刊在知识分子的职业化身份认同中扮演了社会化的角色,报人逐渐作为特定的社会职业而现世。区别于将报刊作为政治牟利工具的悲剧局面,言论独立成为近代传媒的政治愿景。以“史家办报”立命的史量才,终其一生为《申报》刊行而努力,同时其个人社会生活亦同《申报》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其在经营《申报》后将该报注重政治方面的社论转向政治新闻。史量才对《申报》职业化道路的抉择成为其新闻救国、言论救国的表征,亦是《申报》企业化经营的转变,同时彰显了海派舆论场域的渤澥桑田。
王天根
关键词:《申报》史量才
男女平权抑或性别政治中的革命——清季女性精英身份认同的两种路向及其书写
2015年
近年来,女性史研究是社会文化史的重要亮点。清季以秋瑾、吕碧城为核心的女性精英身份认同呈现的路向及其书写尤值得考量。近代意义上的才女不仅涉及女性才貌,还关联着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的自我定位及其身份认同,这其中涉及女性才貌的社会文化分析。由男女平权转向性别政治中近代女性史学探索还涉及性别话语分析及其社会意义的解读等。而社会文化史框架下的女性史书写关联着书写对象的思想,也涉及论证材料的选择,有其难度。处理思想与材料的勾连,涉及研究对象内在的主体性及其外在形象的客观性的把握,等等。唯有处理好这些关系,女性史书写才能有所前进。
王天根
关键词:近世社会文化转型
国民革命的转向:《向导》与陈独秀政论趋向被引量:1
2014年
近代政治急剧转型,报人角色认同极其复杂,特别是政治家办报。近代国家一政党关系面临重构,政党作为政治组织有其复杂的章程与规范,在政治权力的攫取与把握上显然有自己的言路及战斗力。国共合作、分裂语境中陈独秀与《向导》的关系,反映了陈独秀等领导下党报与其时政局变迁的关联,也反映了共产党走向中国政治舞台中言路的选择。
王天根
抗战语境中舆论场域重组及其历史省思被引量:4
2015年
战争语境中传媒生态涉及报刊等传媒及政治舆论动员。战时军队与报刊实际上是枪杆子与笔杆子的关系。枪杆子开疆辟土,而笔杆子往往就战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进行道义上的呼应。战争的道义性常与传媒议程设置有内在联系;战争往往对报刊等传播格局的时空分布有影响,尤以抗战及其舆论场域重组为代表。一抗战背景下舆论场域重组就近代中国而言,战争构成的历史记忆可分为对内、对外两重,因战争形成的对外历史记忆所涉列强亦有所不同。若两次鸦片战争涉及英国、英法联军等,八国联军侵华涉及欧美世界列强。
王天根
关键词:舆论场传媒生态八国联军侵华英法联军
道光年间台湾问题中英交涉与外交折冲——以新发现《来往文书》《台湾奏折上谕》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5年
鸦片战争时期相当数量有军事情报价值的外交照会流失海外,学界对于耆英、伊里布等关于台湾问题的交涉因缺少中英往来的诸多照会而多语焉不详。大英图书馆藏道光年间《台湾奏折上谕》《来往文书》等两类外交照会档案汇编,基本为国内学界所未涉及。分析这两类外交文书的内容及表达修辞,可以较为全面地解读道光年间国与国之间"全权"钦差大臣的行动轨迹及其策略,清方对英方军事及商贸态度等,反映了清政府在谈判过程中的主动或被动、清方外交策略和姿态,以及《南京条约》前后清帝国外交策略及其操作的差异,涉及传统中国外交理念时空意义上的转向。这些外交照会涉及英军侵略中国台湾及其遭到的反击等,关涉战争道义乃至国家领土能否完整等历史转折,意义重大。
王天根
关键词:中英关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