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AD186)
-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3
- 相关作者:韩炯赵轶峰孟钟捷王旭东谢进东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当代俄罗斯史学界研究苏联民族关系史的特点
- 2014年
- 历史研究是无止境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及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在苏联解体后俄国的苏联史研究中表现非常明显。本文仅谈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苏联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变化。苏联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变化,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后就出现了。不过改革之初的苏联民族关系史研究,
- 刘显忠
- 关键词:民族关系史苏联史史学界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历史研究
- 从计量史学迈向基于大数据计算思维的新历史学--对当代西方史学量化研究新发展的思考被引量:18
- 2016年
- 进入信息时代,历史学能否彻底走出20世纪下半叶诸多批评中指出的"量化陷阱",而真正成为"基于大数据计算"且定量与定性很好结合的历史科学,是当今历史研究领域须加深入思索的新问题。量化研究应用于历史学的合理性和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有助于历史学家更好地解决"质"的问题进而推动历史学成为真正的历史科学。论文通过回顾西方史学量化研究在20世纪经历的两个不同演进阶段及其基本特征,分析指出,系列史/序列史和美国新经济史学的研究实践表明,量化研究对于历史学寻求科学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价值正越发凸显。伴随信息革命的到来,借助于大数据时代的优势,量化研究方法可能引发历史学的深层革命性变革。论文包括三个部分:量化研究是历史学科学性的重要保证、西方史学中的量化研究演进轨迹和新趋势、当代西方史学量化研究新发展的思考。倘若克服对大数据的曲解并调整历史研究思维方法,量化历史研究将带来历史学领域革命性变革。量化历史研究未来将大有前途。
- 韩炯
- 关键词:史学理论计量史学大数据
- 德国的公众史学被引量:3
- 2014年
- 公共历史很早便出现在德国,但长期被职业历史学家所忽视和遗忘。直到大众社会出现、后现代史学浪潮前赴后继以及传播媒体更新换代后,公众史学的学科化任务才摆在德国学界面前。在培养机制上,以职业为导向和以项目为导向的两种公众史学类型各有长短;在问题意识中,历史文化、文化记忆和国际比较成为最重要的三个研究方向。不过,到目前为止,德国公众史学仍然处在起步摸索阶段。
- 孟钟捷
- 关键词:学科化
-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被引量:6
- 2014年
- 本文在回顾19世纪后期以降朝鲜早期民族主义史学与随后形成的殖民地史学,以及20世纪50至80年代两个朝鲜交织而又差异的民族主义历史编纂学概况基础上,通过梳理晚近时期英语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研究状况,呈现韩朝历史编纂学重要观念和研究范式的推演流变。西方学术界的韩朝历史研究在50年代以后长期受现代性话语、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主义主导,80年代以后逐渐受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人类学研究方式等影响,出现历史修正思潮,与韩朝史学界自身以民族主义为中心的历史研究取向交错感染,辩难纠缠,形成非常复杂的学术状态。晚近韩国历史学家对西方的韩朝历史编纂学已经做出较有深度的评析。透过西方韩朝历史编纂学的推演历程,可以看到现实价值取向与历史客观性取向之间的复杂纠结。
- 赵轶峰
- 关键词:历史编纂学西方学术
- 印度史家苏米特·萨卡尔的社会史观及其对“底层研究”转向的批评
- 2014年
- 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于印度史学界的"底层研究",在80年代末发生了后现代转向。作为"底层研究"团体早期重要成员的苏米特萨卡尔对这种转向提出了批评,并退出了该团体。萨卡尔之所以积极参与前期"底层研究",是因为这种研究与他自己注重"自下而上"来看历史、重视不脱离语境的历史细节研究、强调具体的研究对象与社会关系之间相互诠释的社会史观相契合。相应地,萨卡尔对后期底层研究的批评,主要是由于这种研究在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话语影响下,抛弃了对具体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必要寻求,未能将研究对象与具体语境结合起来,在批判西方文化霸权的过程中走向了纯粹的文化主义,忽略了对底层反抗运动的研究。此外,萨卡尔还对后期"底层研究"因受后殖民主义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殖民主义话语"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将后现代主义与启蒙理性对立起来,坚守启蒙理性立场,反对后现代主义对"底层研究"的侵蚀。虽然萨卡尔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并不彻底,但是他的社会史观对当下中国的社会史研究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 谢进东
-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
- 信息史学基本特点再阐释
- 2021年
- 历史在发展,历史学也必然要发展。新的历史研究,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表达。信息史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认知,作为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时代变革潮流和新世纪新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而提出的。信息史学认为,历史学的存在依赖于"文本"承载的信息,而历史的本原是信息;历史认识论架构实际上存在复杂的嵌套结构,其主客体在这一架构中的有效互动依赖于信息流作用;探究信息时代人类历史发展需要全方位跨学科"新综合",为此信息史学倡导开放性的方法论研究和运用。信息史学旨在清除不同学科话语体系之间的藩篱,营建能够将历史学与信息科学予以融合的跨学科语境,以促进我国古老历史学学科建设的现代化。
- 王旭东
- 关键词:历史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