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BSH009)
- 作品数:20 被引量:373H指数:9
- 相关作者:肖唐镖王欣孔卫拿石海燕田鹏程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江西省委党校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 公务员劳动争议的预防与解决机制研究
- 2016年
- 2014年我国多地首次出现公务员"讨薪"事件。这类事件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形象,反过来也证明当前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以及争议解决机制存在无法回避的矛盾,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文章运用政治学、劳动关系学以及行政法学的相关知识,对公务员"讨薪"事件进行定性,分析了我国公务员劳动争议的预防与解决机制。文章针对事件的治理进行了初步思考,提出了加强公务员工资改革中的协商力度、推进立法和执法进程、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增长势头等建议。
- 洪兆平
- 关键词:公务员讨薪公共部门劳动争议
- 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概念、类型与性质辨析被引量:74
- 2012年
- 本文从以政府相关表述的回溯着手,考察了"群体性事件"称谓的提出与被公认,并对这一称谓进行概念化界定。认为:作为民众表达意见、维护权利的政治表达行动,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在体制外抗争但不反体制、聚众但非正式组织化的抗争活动。当前国内群体性事件尽管其类型多元化,但其基本性质属于传统的地方性抗争;虽有含暴力和低暴力的非法抗争手段,但一般是谋求解决现实社会的抗争行动,属于工具主义的抗争,并未呈现出反政权反体制的特点。
- 肖唐镖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政治表达抗争政治
- 群体性事件中的暴力何以发生——对1189起群体性事件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5
- 2014年
- 通过对1189个群体性案例的统计分析发现:群体性事件中的组织程度与其暴力程度高度相关,但呈负相关。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中的组织程度与其暴力程度之间是反比关系,暴力化的群体性事件更容易发生在低组织程度状态下。实际上,有组织的表达活动更容易强化行动风险、责任及其坐实的认知与评估机制,这有助于集体行动的自我约束。如果被抗议者和政府能够理性回应民众的抗议行动,民众有组织的表达和抗议活动就更趋于和平、理性和有序。就此而言,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在于民众的组织化而非碎片化。因此,应当深入反思和科学评估新时代民众集体行动组织化与其暴力性的关系,调整相关法律和政策。
- 肖唐镖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组织化暴力化社会稳定
- 信访立法及其走向:学术论争与政策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近十余年来,国内学界对信访立法的关注逐步增多,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方面均有进步,严肃的学术成果日益增多,能较为客观而公允地分析现有信访条例等法律文件在理念与原则、表达规范与语言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国家层面的"信访立法"议题近年来虽有国家相关部门的力推,但尚处于工作研究或政策研究阶段,并未进入严谨的学术研究。对有关地方信访法律文本的分析表明,立法本身的理念与精神、规则与技术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与现代国家建设、法治建设尚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分析统一信访立法的条件问题十分必要。而国家层面的"信访立法",于国家治理未必有利,理应谨慎。
- 肖唐镖田鹏程
- 关键词:中国政治信访信访条例
- 国外农民抗争研究:学术传统及其争论
- 2015年
- 作为一个充满论争的传统领域,“农民抗争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的转向,这既表现为多元性的研究方法,也表现为多元性的理论框架。基于对当代农村抗争事件、革命或运动研究经典之作或著名学者的述评,本文勾勒了国际社会科学界有关农民抗争政治研究领域的学术传统、核心问题、解释框架和重要论争,展示了其中的范式与逻辑更新。这种进步,既暗合于国际社会科学的发展潮流,也明合于国际学界从革命理论向集体行动理论、社会运动理论与抗争政治理论的演进路径。当然,农民抗争研究也已成为社会政治理论进步的重要来源。
- 刘莉肖唐镖
- 关键词:农民抗争政治社会运动学术传统乡村社会
- 农民政治信任变化的政治效应分析——对五省、市60个村的跟踪研究(1999-2008)被引量:13
- 2012年
- 本文基于60个村十年间的四次跟踪调查,分析了农民政治信任变化的政治效应。研究发现,农民的政治信任度越高,其参与村委会选举和扩大直选层级的意愿越低,更倾向于选择体制内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对政权的支持度也越高。这一结论支持"政治稳定的信任基础"理论。不过,对于既需要提升民众政治信任、又需要发展民主政治,同时需要政权稳定的中国政府而言,这些多元目标取向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个难解的结。
- 肖唐镖王欣
- 关键词:农民政治信任政治参与
- 当代中国的“维稳政治”:沿革与特点——以抗争政治中的政府回应为视角被引量:50
- 2015年
- 本文从历时与横切视角,集中讨论了中国大陆政府的"维稳政治"。近三十余年来,政府维稳已逐步脱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政法体制的总体框架,走向了"全面维稳"体制。这种全面维稳的政府回应体制是一种"全员动员"体制,在缺乏应有的法律指引和专业规范的条件下,只能在"压力型的运动式治理"框架内运行。为此,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维稳技术尽管"日臻完备",但其手段和策略却多是行政的、政治的,甚至是不合法的。这种政治化而非法治化的维稳政治,正是"全面维稳"与"全员动员"体制所固有的脱离法治化和专业化、强化行政化和政治化之本质所在。
- 肖唐镖
- 关键词:维稳抗争政治政府回应
- 人际网络如何影响社会抗争动员——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以混合方法讨论我国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社会抗争动员的影响可知,当下,我国社会的群体抗争动员结构尽管也存在"组织""空间"等因素,但实际上均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其支配性基础,这与西方社会以组织、网络和空间等因素多元组合的社会运动动员结构既有相近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由临时性关系行动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注重对外动员;而由熟悉的人际关系群体发动和参与群体性事件,其动员则既有对内动员也有对外动员。
- 肖唐镖
- 关键词:人际网络动员结构群体性事件
- 群体性事件中的暴力何以发生——对1189起群体性事件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在群体性事件中,民众组织程度的提升是否会导致冲突升级乃至暴力化?通过对1189个群体性案例的统计分析发现:群体性事件中的组织程度与其暴力程度高度相关,但呈负相关。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中的组织程度与其暴力程度之间是反比关系,暴力化的群体性事件更容易发生在低组织程度状态下。实际上,有组织的表达活动更容易强化行动风险、责任及其坐实的认知与评估机制,这有助于集体行动的自我约束。如果被抗议者和政府能够理性回应民众的抗议行动,民众有组织的表达和抗议活动就更易于和平、理性和有序。就此而言,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在于民众的组织化而非碎片化。因此,应当深入反思和科学评估新时代民众集体行动组织化与其暴力性的关系,调整相关法律和政策。
- 肖唐镖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组织化暴力化社会稳定
- “民心”何以得或失——影响农民政治信任的因素分析:五省(市)60村调查(1999~2008)被引量:57
- 2011年
- 哪些因素影响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本文利用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十年间在江西、江苏、山西、重庆和上海省(市)60个村的四波跟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十年间,政府绩效始终是推动农民政治信任的主要因素;农民对于传统政治文化的认同度降低,但传统政治文化对农民政治信任的正向推动作用仍在继续,然而其作用有削弱的趋势;自2005年始,农业税费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农民政治信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征地拆迁和计划生育政策制约了农民政治信任的提升;农民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工作经历在不同时间段对农民政治信任具有效果不同的影响,党员身份对农民政治信任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
- 肖唐镖王欣
-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府绩效公共政策政治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