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20-04)

作品数:13 被引量:118H指数:7
相关作者:章家恩秦钟梁开明李逸勉傅玲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水稻
  • 4篇共作
  • 3篇稻鸭共作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施用
  • 2篇机械刺激
  • 1篇稻鸭共作系统
  • 1篇稻鱼共生
  • 1篇鸭稻共作
  • 1篇叶绿素含量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移栽
  • 1篇移栽密度
  • 1篇生产区
  • 1篇生长性状
  • 1篇生理特性

机构

  • 12篇华南农业大学
  • 3篇广东省农业科...
  • 2篇广州城市职业...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2篇章家恩
  • 5篇秦钟
  • 4篇梁开明
  • 3篇李逸勉
  • 2篇周念
  • 2篇张锦
  • 2篇黄兆祥
  • 2篇傅玲
  • 2篇全国明
  • 2篇李韵
  • 2篇赵本良
  • 1篇任伟征
  • 1篇赵飞
  • 1篇骆世明
  • 1篇胡亮亮
  • 1篇唐建军
  • 1篇吴睿珊
  • 1篇罗明珠
  • 1篇叶延琼
  • 1篇陈欣

传媒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古今农业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10多年来我国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30
2013年
近10多年来,我国在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因此有必要加以总结。其中,在理论研究层面,主要涉及鸭稻共作对稻田养分循环与能、物流特征的影响,对病虫害的防控和天敌害虫动态的影响,对杂草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防控,对水体环境与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土壤肥力特征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水稻生长性状及水稻群体结构形态建成的影响,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全球变化的影响,对水稻品质、产量、综合效益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利用鸭稻共作控制福寿螺的效果与机制等领域,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进展。在技术层面,主要开展了鸭稻共作生产技术规程、直播方式下鸭稻共作生产技术、免耕抛秧养鸭技术以及其他鸭稻共作新技术的探索与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个方面的研究展望,包括鸭稻共作的生态效应与机制及其长期定位研究、鸭稻共作关键技术的创新、系统集成与示范研究、鸭稻共作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与产业化研究,以及与全球变化和低碳农业发展的关联与接轨研究。
章家恩
关键词:鸭稻共作生态效应
水稻/再力花单、间作系统中作物对镉胁迫的叶绿素荧光响应及镉积累特征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研究水稻Oryza sativa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在单、间作模式下叶片光系统Ⅱ(PSⅡ)对镉(Cd)胁迫的响应以及2种植物的镉吸收积累特征.【方法】使用PAM-2500便携式荧光仪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采用HNO3-HClO4湿法消解处理样品,并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组织Cd的含量.【结果和结论】随Cd浓度增加,水稻Fv/Fm、YII、qP和rETR显著下降,qN和NPQ显著升高,表明PSⅡ光合活性受到Cd胁迫抑制,接受光强过高的情况下叶片通过增加热耗散来消耗过剩的光能以减弱PSⅡ的光抑制.YNO显著升高,表明高浓度Cd处理对水稻的PSⅡ造成损害,导致光反应中心吸收的光量子以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份额增加.而相同浓度处理下再力花的Fv/Fm、YII、qP、rETR降幅明显低于水稻,同时叶片YNPQ升高,但YNO稳定在较低水平,表明其调节性能量耗散机制发挥主要作用,PSⅡ光合活性受抑制程度相对较低.间作下水稻的根、茎、叶Cd含量低于单作.同一Cd浓度的间作模式下,再力花Cd积累总量显著高于水稻.以上结果表明,再力花对高浓度Cd胁迫有较强的耐受性,与水稻间作能降低水稻植株Cd含量.
梁开明傅玲章家恩杨滔
关键词:水稻间作叶绿素荧光CD胁迫
稻鸭共作对水稻部分株型结构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水稻株型结构能够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稻鸭共作能否对水稻株型结构产生影响,目前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通过田间对比试验,探讨了稻鸭共作与常规稻作两种处理对水稻分蘖期和齐穗期的部分株型结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稻作方式相比,稻鸭共作使水稻基部宽度呈减小趋势、冠层幅度呈增大趋势,最终使植株松散度显著增加,分蘖期和齐穗期增幅分别为12.2%和42.3%。稻鸭共作使水稻倒3叶和倒4叶的叶长、叶开角和披垂度减少,使剑叶和倒2叶的叶长、叶开角和披垂度增大,从而使水稻呈上披下挺的株型结构,并使叶面积主要分布于上部叶片。稻鸭共作使水稻植株的基叶高呈增加趋势,在齐穗期与常规处理达到显著性差异。稻鸭共作有利于水稻生育前期和中期的茎蘖合理发展,而且在后期可促进水稻上部功能叶片的生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水稻高产的形成。
张锦章家恩秦钟傅玲梁开明
关键词:稻鸭共作株型结构松散度叶面积指数
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规划探讨被引量:5
2013年
为更好地指导广东省现代水稻产业的发展与布局,在简要分析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规划目标,并对全省水稻产业布局进行了区域划分,即将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水稻—经济作物高效轮作"优质稻生产区、粤北"单季稻水旱轮作或双季有机稻"生产区、粤东"双季稻高产"绿色稻米生产区、粤西"双季稻—冬种"绿色稻米生产区四大区域,并明确了各区水稻产业的发展优势与目标定位等,最后提出了有效实施广东省水稻产业规划的对策措施。
叶延琼章家恩秦钟李逸勉李韵
关键词:水稻产业
模拟鸭稻共作系统中鸭子机械刺激对水稻形态建成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鸭稻共作是在中国传统稻田养鸭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目前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被大力推广应用的一种水稻生态生产方式。为研究鸭子活动对水稻生长与形态建成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鸭子在稻田中活动而形成的机械刺激对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机械触摸刺激能够抑制水稻植株的伸长生长,降低其高度,至收获期株高降幅为8~10 cm;并且改变了水稻茎秆不同节间长度的分布,其中对水稻基部第2节茎节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机械触摸刺激处理能够增加水稻茎秆的粗度,且随刺激处理强度的增加茎秆粗度增大,处理40 d后茎秆粗度增加0.17 cm。一定时间的机械刺激处理可以促进水稻植株的分蘖。机械刺激处理明显降低了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处理40 d后降幅达19.6%;适度的机械刺激使水稻根冠比增加。同时,机械刺激可增加水稻的穗长和结实率,降低每穗空粒数,与对照相比,水稻穗长增加达8.88%,结实率增加3.79%,每穗空粒数最大降幅为36.12%。这些研究结果可进一步证实机械刺激能够改变植物生长性状的科学问题,也可为鸭稻共作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黄兆祥章家恩梁开明全国明赵本良
关键词:机械刺激稻鸭共作株高
广东增城市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强区域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日益紧迫。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研等途径对增城市农业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增城市农业遗产资源丰富,并具有挂绿荔枝、丝苗米、派潭凉粉草、何仙姑诞、麻车舞火狗、做会等一大批具有"垄断性"的遗产。针对农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提高认识,全面整理,加强农业遗产保护制度建设;开展重要遗产系统化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国家乃至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农业遗产,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元素。
赵飞倪根金章家恩
广东省水稻生产的变动及比较优势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本文分析了近30多年来广东省水稻的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变动趋势,并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广东省水稻生产的相对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水稻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在全国水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均呈现下降趋势。1998-2009年间,广东省水稻的播种面积在南方13个水稻主产区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水稻的单产相对较低,不具有效率优势。12年间水稻生产的平均综合优势指数为1.4626,在南方水稻主产区中位居第四。故应在保持水稻播种面积持续稳定的同时,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水稻的单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广东省水稻的比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
秦钟章家恩李韵李逸勉
关键词:水稻生产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被引量:22
2014年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吴敏芳张剑陈欣胡亮亮任伟征孙翠萍唐建军
关键词:移栽密度肥料施用
水稻混作对其苗期生长性状的影响
2012年
为探明水稻混作对其生长性状的影响,选择两个品种水稻种子以1∶1比例混合种植,进行水稻苗期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混作有使水稻苗高变矮、苗期地上部生物量减少、地下部生物量增加的趋势,也能有效减少水稻苗期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的下降幅度。
周念章家恩
关键词:生长性状盆栽试验
中国南方籼稻生产区的化肥利用效率及脱钩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对2005-2009年间中国南方13个籼稻生产区及全国籼稻化肥利用效率、氮磷钾养分比例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引入脱钩理论,对单位水稻播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与籼稻主产品产量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各籼稻生产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施肥量年度波动较大、化肥的利用率不高、增产效果不明显等情况,大部分主产区籼稻主产品产量的增长是以过度施用化肥为代价的;从全国平均情况来看,中籼稻产区在化肥施用强度比早、晚籼稻低10.41%和8.73%的情况下,水稻主产品产量增加,化肥平均偏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系数均高于早、晚籼水稻,化肥施用强度与水稻主产品产量之间已处于相对或准相对脱钩状态。晚籼稻的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和偏生产力相对较低,对化肥的依赖程度较强。
秦钟章家恩李逸勉吴睿珊
关键词:化肥施用脱钩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