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2046)

作品数:12 被引量:94H指数:5
相关作者:徐杨吴德沛孙爱宁傅琤琤陈苏宁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细胞
  • 7篇造血
  • 7篇造血干
  • 7篇造血干细胞
  • 7篇干细胞
  • 6篇造血干细胞移...
  • 6篇干细胞移植
  • 4篇异基因
  • 4篇异基因造血干...
  • 4篇髓样
  • 4篇基因
  • 3篇异基因造血干...
  • 3篇急性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预后
  • 2篇贫血

机构

  • 11篇苏州大学
  • 2篇苏州工业园区...

作者

  • 9篇徐杨
  • 8篇吴德沛
  • 4篇孙爱宁
  • 3篇傅琤琤
  • 3篇陈佳
  • 3篇张翔
  • 3篇仇惠英
  • 3篇陈苏宁
  • 3篇徐静
  • 3篇陈峰
  • 2篇陈广华
  • 2篇苗瞄
  • 2篇常惠荣
  • 2篇宋铁梅
  • 2篇韩悦
  • 2篇孙妍珺
  • 2篇沈宏杰
  • 2篇金松
  • 2篇王荧
  • 2篇王攀峰

传媒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苏州市职业大...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凝酶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的止血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血凝酶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HC)的止血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江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治疗后并发HC的1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93例接受血凝酶治疗患者,纳入研究组;80例未接受血凝酶治疗患者,纳人对照组。研究组中Ⅰ、Ⅱ、Ⅲ及Ⅳ级HC患者分别为28、25、20及20例,而对照组中Ⅰ、Ⅱ、Ⅲ及Ⅳ级HC患者各为20例。对照组HC患者采用常规水化、碱化尿液,同时选用广谱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但20例Ⅳ级HC患者经上述常规治疗后,出血症状均无明显改善,进一步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双侧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措施后,再采取常规治疗措施,最终出血停止。研究组HC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输注血凝酶,第一阶段治疗剂量为1U/次,1次/d,如初次治疗无变态反应发生,间隔1d后,则第二阶段治疗剂量可增加至1U/次,1~2次/d,第二阶段连续用药3~7d为1个治疗周期。研究组20例Ⅳ级HC患者经常规治疗联合血凝酶治疗后,出血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故进一步采取DSA下双侧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措施后,再次静脉输注血凝酶,最终出血停止。本研究按照研究组第二阶段血凝酶治疗剂量,进一步将其分为1U/d亚组(n=29)与2U/d亚组(n=64),再按照第二阶段血凝酶治疗的总剂量分为血凝酶总剂量〉6U亚组(n=62)与血凝酶总剂量≤6U亚组(n=31)。观察研究组与对照组HC持续时间,研究组血凝酶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与凝血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HC复发情况。统计学比较两组HC持续时间,以及研究组的4个亚组血凝酶治疗前�
徐静陈广华陈峰陶涛龚蔚杜丰叶春梅苗瞄韩悦吴德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膀胱炎出血性血凝酶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阳性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伴有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阳性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疗效,探讨不同移植方式及疾病状态对该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AML患者共314例,其中FLT3-ITD阳性54例,回顾性分析allo-HSCT对FLT3-ITD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54例FLT3-ITD阳性患者3年总生存(OS)率为56%,3年无白血病生存(LFS)率为47%.其中同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及亲缘HLA单倍型相合造血于细胞移植的患者3年OS率分别为56%和60%,3年LFS率为45%和54%.两组在OS时间及LFS时间方面的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x2=0.074,P=0.786;x2=0.006,P=0.941).47例(87.0%)患者移植前本病处于首次完全缓解(CR1),7例(13.0%)患者移植前本病处于非CR1期.处于CR1期的患者的生存显著优于非CR1期患者.结论 allo-HSCT是FLT3-ITD阳性AML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亲缘HLA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同胞HLA全相合移植疗效相似.疾病复发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
杨贞田竑徐杨仇惠英陈苏宁孙爱宁吴德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接受治疗后,通常耐受性差,预后不佳。对于一般状况较好、无严重脏器合并症的老年人AML患者,标准剂量诱导化疔的疗效优于小剂量化疗及支持治疗;对于接受支持治疗的患者,小剂量化疗的疗效优于强化治疗方案;而无合并症、一般状况较好的老年人AML患者,可行非清髓性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及微移植等治疗。此外,新型药物的问世使老年人AML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笔者拟就老年人AML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孙妍珺陈佳徐杨吴德沛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药物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
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53例复发难治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2
2015年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复发难治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接受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的53例复发或难治CN.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的治疗反应,其中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4例,不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9例。结果DNMT3A+组患者中位年龄为46(26~68)岁,与DNMT3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中位数19.5(0.5-218.5)×10^9/L,骨髓原始细胞中位数0.635(0.020~0.920),较DNMT3A-组高,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NMT3A+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的总体反应率(ORR)达62.50%,完全缓解(CR)率为54.17%,DNMT3A+组分别为48.28%和37.9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07、0.277)。两组患者应用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的不良反应类似。53例患者中,共有29例患者伴有FLT3-ITD突变,FLT3-ITD+/DNMT3A+组(14例)与FLT3-ITD+/DNMT3A-组(15例)的ORR及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0、0.042)。DNMT3A+组与DNMT3A-组1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9.58%和54.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后期25例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DNMT3A+CN.AML患者1年OS率为87.50%,1年无病生存(DFS)率为72.73%;DNMT3A-组1年OS率为61.54%,1年DFS率为58.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56、0.217)。结论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是复发难治CN.AML有效且安全的再诱导治疗手段,FLT3-ITD+/DNMT3A+组CN—AML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的反应率优于FLT3-ITD+/DNMT3A组。地西他滨桥接allo—HSCT可以提高CN—AML患者的OS率。
孙妍珺徐杨吴德沛沈宏杰杨贞仇惠英陈苏宁孙爱宁
关键词:地西他滨复发难治病
伴MyD88 L265P突变淋巴浆细胞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研究伴髓样分化因子88 (MyD88) L265P突变淋巴浆细胞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突变扩增系统PCR-毛细管电泳(ARMS PCR-CE)法检测81例淋巴浆细胞疾病患者中MyD88 L265P突变的分布,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1例患者中MyD88 L265P突变阳性者25例(30.9%),其中以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多见(77.8%,14/18),后依次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66.7%,2/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0.0%,1/2)、多发性骨髓瘤(30.0%,3/10)、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25.0%,1/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0%,3/23)、淋巴瘤(4.8%,1/21).25例突变患者中20例(80.0%)为IgM型.与未突变组患者比较,突变组患者年龄较大(67对55岁,P<0.001)、WBC较低(5.23×10^9/L对10.80×10^9/L,P=0.001)、HGB较低(85对119 g/L,P<0.001).结论 MyD88 L265P突变多见于IgM型淋巴浆细胞疾病,以WM多见,与未突变者比较,伴此突变者年龄较大,WBC、HGB较低.其预后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予以明确.
任远周必琪徐杨傅琤琤傅琤琤沈宏杰吴德沛
关键词:髓样分化因子88DNA突变分析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CMV 与 EBV共激活患者临床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 CMV)和EB病毒( EBV)共激活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12月至2013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33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通过定量PCR方法持续监测移植后患者CMV及EBV DNA拷贝数至移植后1年,采用χ2检验和Kaplan-Meier法回顾性分析CMV及EBV病毒血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7~25个月),共有113例(34.2%)患者发生单独CMV病毒血症(CMV+组),82例(24.8%)患者发生单独EBV病毒血症(EBV+组),32例(9.7%)患者出现CMV及EBV共激活,即合并存在CMV及EBV病毒血症( CMV/EBV+组)。基线比较发现CMV/EBV+组中HLA不全合的患者比例及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EBV+组或CMV+组患者[78.1%(25/32)比58.5%(48/82)、50.4%(57/113),P=0.047、0.008;56.3%(18/32)比32.9%(27/82)、34.5%(39/113),P=0.022、0.026]。此外,CMV/EBV+组中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发生率与EBV+组类似[12.5%(4/32)比11.0%(9/82),P=0.802],CMV病发病率与CMV+组类似[9.4%(3/32)比7.1%(8/113), P=0.665]。生存分析提示CMV+、EBV+、CMV/EBV+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7%、61.5%和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98、0.717);CMV+、EBV+、CMV/EBV +组患者6个月非复发死亡率( NRM)分别为8.9%、8.1%和18.7%,CMV/EBV+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36、0.032)。结论 CMV及EBV共激活组中HLA不全相合移植及发生aGVHD患者多见。与单独CMV或EBV病毒血症患者相比,其PTLD或CMV病发生率及2年总生存率类似,但6个月NRM较高,提示CMV及EBV共激活可能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宋铁梅陈广华张翔徐杨陈佳王荧叶琳琳徐静吴德沛缪竞诚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预后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43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采用 HSCT 治疗的43例SAA患者资料,其中男22例,女21例,中位年龄31(12~49)岁。 SAA-Ⅰ型29例,SAA-Ⅱ型14例。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Sib-HSCT)35例,无关供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UD-HSCT)8例。骨髓移植(BMT)10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23例,BMT联合PBSCT 10例。大多数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Flu/Cy+ATG)。 Sib-HSCT患者以环孢霉素( CsA)/短程甲氨蝶呤( 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UD-HSCT患者在CsA/MTX基础上联合霉酚酸酯(MMF)。平均输注单个核细胞8.1(2.4~13.5)×108/kg,CD34+细胞3.7(2.3~14.7)×106/kg。结果1例患者于移植后第11天因感染死亡尚未获得植入,其余42例患者粒系全部获得重建,41例获得巨核系重建。3例患者获得缓解分别于移植后3.5、5.0和11.0个月晚期植入失败后复发。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0(8~25)天和第14(8~80)天。至随访截止,中位随访17.0(0.4~140.0)个月,存活35例(81.4%),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均未达到。 UD-HSCT组与Sib-HSCT组相比5年总生存率(87.6%比84.5%)和无失败生存(FFS)率(86.2%比7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7、0.64)。年龄≤20岁组和>20岁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0%和82.5%,5年FFS率分别为91.0%和7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39、0.38)。有8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UD-HSCT患者于移植后第50天死于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 TMA),1例Sib-HSCT患者在移植后第90天死于TMA合并毛细血管渗漏征;3例Sib-HSCT�
王秀丽金松刘立民陈苏宁张翔金正明苗瞄唐晓文傅铮铮韩悦马骁陈峰仇惠英孙爱宁吴德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pstein-Barr病毒血症的检测和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pstein-Barr病毒(EBV)血症的发生率,筛选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并评估EBV血症对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01-2014-06于本中心接受异基因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5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EBV血症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标本。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后EBV血症2年累积发生率为22.1%±1.9%,不同类型白血病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处理中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单倍型供体是影响EBV血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后EBV血症阴性和阳性患者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1%±2.3%和67.7%±5.7%,无白血病生存率分别为61.6%±2.3%和63.1%±6.0%,复发率分别为19.2%±2.1%和18.9%±5.3%,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28.0%±2.2%和23.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BV血症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移植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预处理中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单倍型供体可显著升高EBV血症的发生率。通过积极监测及治疗,EBV血症不会显著降低移植预后。
宋铁梅张翔吴德沛孙爱宁徐静徐杨王荧常惠荣朱子玲冯宇锋陈峰陈佳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EPSTEIN-BARR病毒
血清游离轻链κ/λ率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分析血清游离轻链(sFLC)κ/λ比率(sFLCR)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82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血清蛋白电泳(SPE)和免疫固定电泳(IFE)法检测血清单克隆蛋白(M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κ、λ的表达水平,分析初诊时sFLCR在MM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结果初诊时82例患者中SPE法检测M蛋白阳性率为85.5%,IFE法检测M蛋白阳性率为93.9%,sFLC异常以及sFLCR异常者占96.3%。初诊时高比率组(sFLCR≥100或≤0.01,42例)与低比率组(0.01〈sFLCR〈100,40例)患者40个月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7%和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与低比率组患者比较,高比率组患者初诊时血肌酐值、浆细胞数、B:微球蛋白增高,血红蛋白降低,肾功能不全及需要透析者、DS分期Ⅲ期B组者、ISS分期Ⅲ期者、FISH检查异常者、λ轻链异常者较多,κ轻链异常者较少(P值均〈0.05)。两组患者经过3-4个疗程诱导治疗后,高比率组和低比率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及其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2%对72.5%,P=0.012)。初诊肾功能不全者(肌酐≥178lumol/L,14例)与肾功能正常者(68例)的2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7%对91.2%,P=0.894)。结论初诊时sFLC的检测相对于SPE和IFE法检测M蛋白对诊断MM有更高的敏感性;初诊时sFLCR明显异常的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更强的侵袭性,可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初诊时伴有肾功能不全的MM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获得与肾功能正常患者同样的疗效。
王攀峰徐云颜霜姚颖郑慧菲马玲金松徐杨龚斐然周佳子常惠荣傅琤琤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诊断和监测作用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7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治疗前行WB.DWI检查的60例患者的结果,探讨WB—DWI在MM诊断和监测中的作用。结果60例患者中有57例均发现程度不等的骨质破坏病灶,WB.DWI阳性检出率为95.0%(57/60)。MM相关的骨破坏多累及中轴骨,以肋骨、脊柱及骨盆骨多见,肋骨为最易受累部位,检出率为96.5%(55/57)。有13例患者初诊时CT检查未发现骨质破坏,但行WB—DWI检查发现相同部位有弥散受限病灶影。8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行WB—DWI检查,结果显示8例患者治疗前最大病灶的中位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0.984x10^-3mm。/s;治疗后为1.142×10^-3mm。/s,治疗后最大病灶的中位ADC值较治疗前高,且均高于正常值[(0,516±0.180)×10^-3mm2/s];诱导治疗后WB.DWI检查结果与临床疗效相符。结论WB.DWI在诊断和监测MM中起重要作用,其诊断敏感性优于CT;诱导治疗后的WB—DWI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疾病监测。
王攀峰李永超徐杨王希明郭亮傅琤琤
关键词:弥散磁共振成像多发性骨髓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