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1014)
- 作品数:18 被引量:309H指数:11
- 相关作者:朱曦姚智渊汪宗昱李刚王书鹏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β肾上腺素能在脓毒症中调节作用的新进展被引量:5
- 2011年
- 脓毒症被定义为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近几十年来,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但其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合并感染性休克时病死率达25%以上,是非心脏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首要致死原因。脓毒症可造成多器官系统的损害,包括免疫系统异常、心肌抑制及代谢紊乱等,作为机体应对损伤时最重要的调节机制之一,交感一肾上腺素髓质系统的激活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β肾上腺素能的调节尤为重要。
- 王书鹏李刚
- 关键词:Β肾上腺素能脓毒症心肌抑制
- 脓毒症心肌抑制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器官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脓毒症导致的心肌功能障碍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器官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收治的、发病时间<24 h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4例,以入ICU时超声心动图(UCG)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脓毒症心肌抑制组(LVEF<0.50,11例)和无心肌抑制组(LVEF≥0.50,33例)。分别于入ICU 1、3、7 d采用UCG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进行心功能评价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浆肌钙蛋白T(TnT)和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以及反映器官功能的指标,并记录患者28 d预后。结果入ICU 1 d时,无心肌抑制组除中心静脉压(CVP)、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明显低于心肌抑制组〔CVP(mmHg,1 mmHg=0.133 kPa):10±4比14±6,P<0.05;LVEDD(mm):45.0±5.3比51.8±7.1,P<0.01〕外,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ICU 3 d时,两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ICU 7 d时,无心肌抑制组除心排血指数(C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明显高于心肌抑制组〔CI(mL·s-1·m-2):63.3±13.3比48.3±10.0,P<0.05;PVPI:1.5(1.4,1.9)比1.1(0.7,1.1),P<0.01〕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浆TnT和NT-proBNP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入ICU时,无论是功能障碍的器官数,还是肺脏、肾脏、肝脏和凝血系统功能等单个器官功能障碍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肌抑制组和无心肌抑制组患者28 d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9/11)比72.7%(24/33),χ2=0.398,P=0.528〕。结论脓毒症心肌抑制是一种可逆性器官功能损害,可以直接导致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和心
- 汪宗昱李宏亮么改琦朱曦
-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心肌损伤血流动力学器官功能衰竭
- 体外膜肺氧合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危重症患者呼吸、循环衰竭支持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26Et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北京地坛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使用ECMO支持治疗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ECMO治疗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6.8±7.0)岁;体质指数(28.3±9.1)kg/m2。2例因循环衰竭行静脉-动脉(v—A)治疗模式辅助心功能,治疗开始后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明显减少,心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另7例因感染2009新型甲型H1N1流感伴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无效行静脉-静脉(V—V)模式辅助肺功能,治疗后呼吸机支持条件显著降低,同时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pH值均明显改善。全部患者中5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6例出现高胆红素血症,4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最终5例成功脱机(其中4例存活出院,1例死亡),2例治疗过程中死亡,2例放弃治疗。9例患者平均输注悬浮红细胞(15.1±9.9)U,ICU住院时间(18.9±15.7)d。结论ECMO能迅速减轻危重症患者心肺工作负荷,改善心肺功能,并为其提供休息及自行恢复的机会。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成功实施ECMO、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 李宏亮孟超朱曦郭利民李保顺
-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重症医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循环衰竭
- 急性重度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寻找急性重度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1日至2012年10月1日本院收治的急性重度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30d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来寻找影响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093例急性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中有352例重度患者纳入本研究,早期病死率为14.49%(51/352);致伤原因以车祸伤(153例)和摔伤(117例)为主;死亡原因以呼吸衰竭(1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4例)、消化道出血(11例)居多。综合单因素分析和log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5分,优势比(OR)=11.595,P=0.000]、高损伤节段(OR=3.519,P=0.032)、低钠血症(OR=6.316,P=0.000)、神经源性休克(OR=6.209,P=0.000)、肺部感染(OR=14.627,P=0.000)、气管切开(OR=8.983,P=0.000)等因素为重度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是否手术,是否存在骨折或脱位、中枢性高热,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对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是否早期死亡无确切影响。结论反映急性重度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相关指标对预测患者是否早期死亡的意义更大;而年龄、手术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被削弱。
- 冷玉鑫聂春艳姚智渊朱曦
- 关键词:颈部
- 3种剂量普通肝素雾化吸入对内毒素致肺损伤大鼠肺泡凝血和组织炎症损伤的效应比较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通过比较雾化吸入不同剂量普通肝素(UFH)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部凝血、炎症和肺损伤组织学的效应,探讨UFH局部给药干预肺内凝血病的合适剂量。方法29只雄性Wistar大鼠经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复制ALI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只)和UFH组(24只)。UFH组于制模后2h分别给予6、12、18U/g的UFH10ml雾化吸人1次实施干预,而对照组则仅用生理盐水进行雾化吸入。LPS注射后6h处死大鼠,进行肺泡灌洗,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n)、肿瘤坏死因子-α(CTNF—α)水平;计算肺组织湿/干重(W/D)比值,并进行肺损伤病理评分。结果UFH6U/g和12u/g组BALF中TATc(μg/L)、TNF—α(ng/L)以及肺组织W/D比值、病理评分(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ATc:0.959±0.681、1.165±0.854比2.141±0.791,TNF—α:4.449±5.054、9.096±4.099比18.184±3.869,W/D比值:7.018±1.137、7.367±0.349比8.472±0.614,病理评分:16.0±1.0、16.5±1.5比19.6±0.4,P〈O.05或P〈0.01)。UFH不同剂量组间BALF中TATc水平和病理评分无差异;UFH18U/g组BALF中TNF—α明显高于UFH6U/g组(15.503±8.753比4.449±5.054,P〈0.01);UFH18U/g组肺组织W/D比值明湿高于UFH6U/g组(8.850±1.157比7.018±1.137,P〈0.05)和12U/g组(8.850±1.157比7.367±0.349,P〈0.05)。结论雾化吸人不超过12U/g剂量的UFH治疗ALI时,能够抑制肺泡局部高凝状态,减轻早期炎症反应和肺组织损伤。
- 汪宗昱吴胜楠朱曦
- 关键词:普通肝素内毒素凝血炎症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及预后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54
- 2014年
-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及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入选2009年7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地区5家三级甲等医院ICU住院的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创伤、肺炎、误吸、大量输血、菌血症、肺挫伤患者。各中心研究人员按照统一的病例报告表格记录患者24 h内人口学、既往史、全身状况、原发病、病情严重程度等。根据入ICU当日诊断分为ARDS组和重症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COX回归方法分析ARDS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两组患者28 d生存曲线。结果入选343例患者中,ARDS组163例中失访2例,死亡49例;重症对照组180例中失访1例,死亡34例;ARDS组28 d病死率明显高于重症对照组〔30.43%(49/161)比18.99%(34/179),χ2=6.013,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误吸〔优势比(OR)=6.390,95%可信区间(95%CI)=2.046~19.953,P=0.001〕、有酗酒史(OR=4.854,95%CI=1.730~13.617,P=0.003)、脓毒症(OR=2.859,95%CI=1.507~5.425,P=0.001)、肺炎(OR=2.822,95%CI=1.640~4.855,P<0.001)、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OR=1.050,95%CI=1.007~1.094,P=0.022)能够增加ARDS发生的风险;重症患者一旦呼吸频率>30次/min(OR=3.305,95%CI=1.910~5.721,P<0.001)、心率>100次/min(OR=2.101,95%CI=1.048~4.213,P=0.037)高度提示ARDS的发生;ARDS患者血肌酐>176.8μmol/L的比例较重症患者低(OR=0.387,95%CI=0.205~0.733, 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和感染性休克能够增加ARDS患者28 d死亡的风险〔年龄:相对危险度(HR)=1.040,95%CI=1.018~1.064,P<0.001;感染性休克:HR=3.209,95%CI=1.676~6.146, P<0.001〕。Kaplan-Meier生�
- 葛庆岗姚智渊王铁华刘壮李昂王书鹏李刚边伟帅陈炜易亮杨志旭陶立元朱曦
-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危险因素病死率
- 重症医学国外研究热点聚类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从文献分析角度把握国外重症医学主要研究内容,为国内开展重症医学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双向聚类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2004年到2015年相关重症医学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并采用信息分析可视化方法揭示学科研究热点。结果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11月8日国外重症医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包括:重症患者的血糖控制、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AKI)和肾脏替代治疗(RRT)、重症患者营养支持﹑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对降低病死率的影响﹑危重患者病情评估﹑抗菌药物耐药研究﹑重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以及重症患者家庭康复与护理。汇总所有有关重症医学的文献可以看出,重症医学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其中美、欧、日是重症医学研究最为发达的地区;形成了4个主要研究关系网,分别为关于重症患者血糖控制﹑循环功能监测﹑营养支持和AKI方面的研究。结论2004年至2015年国外重症医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血糖控制、循环功能监测、营养支持和AKI4个方面。
- 李强李维徐速朱曦
- 关键词:重症医学
- 45°半卧位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27
- 2012年
- 目的系统分析45。半卧位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其他结局的影响,并综合评价45°半卧位是否较25°-30°具有优势。方法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12年7月20日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生物医学与药物学文摘数据库(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不同床头角度对机械通气患者结局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RCT研究,共427例患者。45°半卧位患者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非45。卧位患者[15.96%(34/213)比26.64%(57/214),相对危险度(RR)=0.57,95%可信区间(95%CI)为(0.39,0.83),P=0.003];而不同体位对患者VAP病死率[27.04%(53/196)比28.22%(57/202),RR=0.93,95%CI(0.68,1.27),P=0.66]、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加权均数差(WMD)=-0.45,95%CI(-1.08,0.18),P=0.16]、抗菌药物应用率[71.11%(32/45)比60.87%(28/46),RR=1.14,95%(21(0.85,1.53),P=0.37]无显著影响。对5项研究中的2项(91例)进行了45°(45例)和25°-30°(46例)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45°半卧位对MV患者的临床结局较25°~30°卧位并无显著优势。结论45°半卧位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确实有效,但其是否优于25°~30°卧位仍须大样本的RCT研究来证实。
- 冷玉鑫宋崖含姚智渊朱曦
- 关键词:体位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早期低氧血症对重症监护病房全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全麻术后患者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利于术后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预防策略的制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本院行择期全麻术后直接转入IC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转入ICU1h内的氧合指数(PaO2/FiO2)分为3组,〉300mmHg(1mmHg=0.133kPa)为血氧正常组(134例),200—300mmHg为轻度低氧组(88例),≤200mmHg为中重度低氧组(49例)。比较各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以及总吸氧时间上的差异。结果经筛选271例患者入组,3组间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类型以及是否术后拔管转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氧血症(PaO/FiO2≤300mmHg)患者占50.6%。中重度低氧组机械通气时间较血氧正常组明显延长[h:20.3(13.0,46.1)比12.5(6.0,17.5),D=40.803,P=0.005],机械通气时间〉24h的比例较血氧正常组和轻度低氧组明显增多(44.4%比8.8%、16.1%,X^21=21.394、P1=0.000,X^22=9.368、P2=0.002)。中重度低氧组住ICU时间较血氧正常组和轻度低氧组明显延长[h:44.5(21.5,121.5)比22.0(18.0,46.5)、21.8(19.0,66.9),D1=54.302、P1=0.000,D2=44.171、P2=0.005],术后至出院时间和总吸氧时间较血氧正常组明显延长[术后至出院时间(d):15.0(12.0,21.5)比9.0(12.0,16.0),D=40.851,P=0.005;总吸氧时间(h):170.0(97.5,307.5)比89.0(47.8,192.0),D=45.049,P=0.002]。结论全麻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在ICU相当普遍,PaO2/FiO2≤200mmHg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及总吸氧时间延长密切相关。
- 王书鹏李敏易丽黄絮段军宋韩明李刚
- 关键词:术后低氧血症全身麻醉重症监护
- 乌司他丁在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沧州市人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85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77)和对照组(n=108)。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天加用乌司他丁60万单位,静脉输注,连用5 d;对照组静脉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5 d。于干预的第1、3、7天分别检测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human neutrophil elastase,HNE)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peptidase inhibitor 3,PI3)的水平,计算HNE/PI3比值,监测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Ⅱ,APACHEⅡ)、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Pa O2/Fi O2),并记录两组患者ARDS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吸烟情况、基础疾病情况、入院诊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3次HNE检测值比较(第1、3、7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1天PI3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及第7天PI3的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第1天HNE/PI3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及第7天的HNE/PI3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第1、3、7天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1天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及第7天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ARDS的发生率为15.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 贾丽静易亮杨志旭王书鹏李刚朱曦
- 关键词:乌司他丁白细胞弹性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