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31B03)
- 作品数:11 被引量:66H指数:6
- 相关作者:汪黎明李明顺李文才孙琦穆春华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海南试验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增益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在海南试验点分析了我国近60年有代表性的34个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增益。结果表明:产量、出籽率、千粒重等12个农艺性状年代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茎倒率和秃尖长年代间存在显著差异。海南试验点不同年代(1950年至2000年)玉米品种产量每年增益为46.4kg/hm2,与北京和新疆试验点的产量增益趋势一致,只是明显低于北京试验点。海南三亚冬季的生态环境适宜对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产量增益进行分析。
- 茹高林张德贵张德贵卢振宇曲延英张世煌曲延英
- 关键词:玉米农艺性状
- opaque-2突变基因(o2)对玉米产量和产量配合力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利用18个o2近等基因系(o2-NILs)与18个普通玉米自交系,配制33对杂交组合,在北京、新乡两个试验点进行产量和配合力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的产量、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差异均极显著;两个类型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GCA效应值、SCA效应值差异不显著。o2-NILs组合的平均产量在北京和新乡两个试验点分别较普通玉米组合分别低8.06%和9.64%,平均低8.85%。在产量较高的组合中,有5对为o2-NILs与同型普通玉米的组合,分别是CAL58×丹598(o2/normal)、196×辽2345(o2/normal)、196×803(o2/normal)、CAL58×吉477(o2/normal)、CA156×196(o2/normal),说明这5对组合产量没有受o2影响。两个类型自交系GCA均为正值的为313(o2/normal)、吉63(o2/normal)、辽2345(o2/normal)、丹598(o2/normal)和196(o2/normal),表明o2基因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o2基因的影响不同。
- 陈亮张德贵史振声赵刚白丽张世煌李明顺
- 关键词: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
- 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演变及与产量的关系被引量:6
- 2011年
- 采用我国北方地区60年代~2000年有代表性的47个亲本自交系的穗部性状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自交系的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均呈增加趋势;穗粗、千粒重呈持续增加趋势;穗粒数呈缓慢降低趋势,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秃尖度、出籽率自70年代以来没有得到正向改良;穗长、穗行数各年代间差异不显著,改良效果不明显。在主要穗部性状中,对单株产量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粗,其次是行粒数。
- 王晓东史振声李明顺朴琳鲁俊田
-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
- 玉米新品种鲁单7045的选育被引量:1
- 2009年
- 鲁单7045是以齐3925为母本,以Lx9311为父本(或其反交)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综合抗性强、品质优良、高产稳产等特点,适宜北京地区春播和黄淮海地区夏播种植。
- 杨菲丁照华刘朋刘治先孟昭东张发军穆春华李文才孙琦
-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品种选育
- 北方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穗部性状的演变及与产量的关系被引量:7
- 2011年
- 为了明确不同年代品种穗部性状的演变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我国北方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4个农家品种和31个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更替,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大幅度提高,穗粗、穗长、籽粒深度、穗粒数、千粒重均呈上升趋势;秃尖度、出籽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得到正向改良,呈现下降趋势;在所研究的主要穗部性状中,对单株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穗粗(直接通径系数DPC=0.4718),其次是穗长(DPC=0.4249)和出籽率(DPC=0.3173);总效应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穗粗、穗长和行粒数。
- 王晓东史振声李明顺鲁俊田
- 关键词:玉米品种穗部性状通径分析
- 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耐除草剂筛选试验被引量:1
- 2011年
- 本研究系统地对7个基因型的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除草剂致死浓度的筛选,这对转基因植株后代的筛选及转抗除草剂基因玉米的回交转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何春梅高新学汪黎明张成华董瑞刘强刘春晓赛鹏飞刘铁山
- 关键词:转基因玉米除草剂
- 超高产玉米新杂交种鲁单7045选育的创新思路被引量:13
- 2010年
- 超高产、多抗性、优质玉米新杂交种鲁单7045(LD7045),组合为齐3925×Lx9311。介绍了玉米新杂交种鲁单7045的选育背景、选育过程及品种特征特性等,提出了育种目标、选系技术与方法、杂种优势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思路。
- 丁照华杨菲刘治先刘朋穆春华李文才孙琦张发孟昭东
-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育
- 猪囊尾蚴DNA疫苗pVAX1/TSOL18的安全性评估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pVAX1/TSOL18重组表达质粒作为DNA疫苗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生物安全性。方法将pVAX1/TSOL18重组质粒经肌肉注射免疫昆明系小鼠,免疫后在不同时间剖杀小鼠,分别采集心、肝、脾等组织样品,抽提gDNA,利用PCR技术分析pVAX1/TSOL18在组织内的分布及残留时间。同时,以PCR技术检测免疫动物粪便,分析pVAX1/TSOL18重组表达质粒在外界环境中的释放情况。结果免疫pVAX1/TSOL18重组表达质粒后1 d和5 d,在小鼠组织gDNA均扩增出目的片段,不同个体小鼠,扩增出目的片段的组织也不完全相同,但在血液中均扩增出了目的片段,d5较d1扩增出的目的片段明显变暗。免疫后15 d,仅在一只小鼠的血液中检测到TSOL18基因;免疫后30 d在所有动物组织中均未检测到重组表达质粒。同时,免疫1 d、5 d小鼠的粪便中均未检测到TSOL18基因。结论pVAX1/TSOL18重组表达质粒作为疫苗对动物和环境是安全的。
- 刘斌才学鹏郭爱疆骆学农陈晓宇丁军涛刘英
- 关键词:猪囊尾蚴DNA疫苗安全性
- 转基因玉米PCR检测体系的优化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以转基因玉米为研究材料,从模板DNA的提取质量、Mg2+浓度、退火温度、引物用量等方面对PCR检测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检测转基因玉米中外源基因的有效PCR反应体系。在优化体系中,25mm ol/LMg2+用量由1.5μl降低为1.2μl,12.5mm ol/L引物用量由1μl降低为0.5μl,退火温度提高2℃。TouchDown PCR反应条件:95℃5m in;95℃1m in,62.5℃1m in(以后每个循环递减1℃),72℃1m in,循环15次;95℃1m in,57.5℃1m in,72℃1m in,循环20次;72℃延伸7m in。
- 何春梅张成华刘强董瑞高新学汪黎明刘铁山
- 关键词:转基因玉米PCR扩增
- 玉米常用自交系茎节抗折强度分析被引量:10
- 2009年
- 通过采用新的玉米茎节抗折强度测定方法,研究了23个玉米常用自交系的茎节抗折强度及其与株高、穗位高、去鞘茎粗、带鞘茎粗及叶鞘厚度等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抽雄后6d不同自交系间茎节抗折强度呈现极显著差异;抽雄后6d带鞘茎节抗折强度与株高、穗位高及地上第3节茎粗显著不相关,而与折断处去鞘茎粗、带鞘茎粗和叶鞘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抽雄后6d带鞘茎节抗折强度受折断处带鞘茎粗的直接影响,去鞘茎粗和叶鞘厚度对带鞘节抗折强度的影响是通过其对带鞘茎粗的直接作用而间接实现。抽雄后6d的叶鞘贡献率要高于抽雄后15d,6d时叶鞘贡献率的变异幅度较大;带鞘茎节抗折强度的变异幅度低于去鞘茎节抗折强度。育种上抗茎折材料的选择应注重穗位以上茎节粗度及叶鞘厚度两个性状。
- 穆春华孟昭东张发军汪黎明李文才孙琦丁照华
- 关键词:玉米茎节抗折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