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20140126)

作品数:17 被引量:313H指数:11
相关作者:马耀明马伟强王介民李茂善仲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京都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青藏
  • 6篇地表
  • 6篇青藏高原
  • 3篇藏北高原
  • 2篇地气
  • 2篇遥感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湿度
  • 2篇珠峰
  • 2篇温度
  • 2篇反演
  • 2篇复杂地表
  • 2篇边界层
  • 2篇MODIS
  • 2篇大气边界层
  • 1篇地表能量
  • 1篇地表特征
  • 1篇地表特征参数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地气相互作用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 1篇京都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6篇马耀明
  • 7篇马伟强
  • 5篇王介民
  • 5篇李茂善
  • 4篇田辉
  • 4篇胡晓
  • 4篇孙方林
  • 4篇胡泽勇
  • 4篇仲雷
  • 3篇姚檀栋
  • 2篇王永杰
  • 2篇吕世华
  • 2篇赵逸舟
  • 1篇刘新
  • 1篇宋敏红
  • 1篇程国栋
  • 1篇戴有学
  • 1篇石川裕彦
  • 1篇谷良雷
  • 1篇陆登荣

传媒

  • 10篇高原气象
  • 4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遥感学报
  • 1篇Advanc...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峰地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初步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7年7、8月的部分无线电探空资料和风温廓线仪资料,分析了珠峰地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珠峰地区夏季边界层高度日变化较大,气温日变化明显.下午和傍晚可能因为冰川风的存在,多为偏南风,风力相对较大.珠峰地区风速时空变化较大,特别是下午,在上空大约1800 m到2300 m处风速多为随高度增大,再往上又减小,而且此处多为偏西风和偏东风.这可能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有关,受地形和冰川影响相对小得多.
王树舟马耀明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变化特征分析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OO5)的观测资料,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初步分析了藏北高原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得出结论:10cm以上...
赵逸舟马耀明马伟强李茂善孙方林王磊向鸣
关键词:藏北高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文献传递
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及近地层能量交换分析被引量:61
2006年
利用2005年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期间的无线电高空探测资料和超声风温仪观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边界层高度、风速、风向和比湿的日变化以及两个海拔高度不同的观测站(珠峰站和曲宗站)的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得到珠穆朗玛峰地区5月份边界层高度日变化比较明显,因冰川风的存在影响了大气边界层,边界层高度最高为3888 m;白天珠穆朗玛峰地区低层都存在逆湿现象.因珠峰站和曲宗站海拔高度、下垫面状况不同,能量交换特征也不同:4~5月份白天珠峰站感热大于潜热,而曲宗站潜热大于感热;珠峰站土壤热通量转为正、负值的时间早于曲宗站.
李茂善戴有学马耀明仲雷吕世华
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研究——GAME/Tibet与CAMP/Tibet研究进展被引量:122
2006年
“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的加强期观测和长期观测已经进行了8年多,并取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首先介绍了GAME/Tibet和CAMP/Tibet试验的科学目标、研究内容、试验区概况、仪器设置、观测时间及资料采集的情况,然后介绍了这两个试验在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研究、观测与卫星遥感资料相结合估算区域陆面过程参数和对青藏高原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藏北高原降水的时空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目前试验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经。
马耀明姚檀栋王介民
关键词: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国际合作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2
2009年
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过程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的天气和气候系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6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相关部门和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针对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过程的重要性,成功地开展了青藏高原尺度和藏北地区中尺度的"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项目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项目近10余年的连续观测,取得了以往高原试验从未有过的大量极其珍贵的综合观测资料。而且在利用试验资料分析、卫星遥感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方面取得大量的阶段性成果。介绍了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的研究进展及国际合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介绍国际合作在吸纳境外研究资源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马耀明姚檀栋胡泽勇王介民
关键词:青藏高原
Analysis of Turbulence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rea被引量:6
2006年
基于营地 / 西藏[西藏的高原上的协调提高的观察时期(CEOP ) 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工程(营地)] 在夏天期间在近的表面层在 Nagqu 区域,狂暴的结构和交通特征的 Bujiao (BJ ) 地点收集的狂暴的数据被分析。主要结果证明在 3D 风速和稳定性的规范的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满足类似法律在下面不稳定并且稳定层结。到稳定性的温度和比湿的规范的标准差的关系仅仅在不稳定的条件下面遵守“ -1/3 幂定律”。在稳定层结的情况中,他们与稳定性的关系正在分散。,可感热在湿时期在干燥期统治,潜伏的热比可感热大。
李茂善马耀明马伟强胡泽勇ISHIKAWA Hirohikozhongbo SU孙方林
关键词:暴雨青藏高原湍流大气运动大气环流
利用TRMM/TMI资料反演青藏高原中部土壤湿度被引量:14
2007年
用辐射传输理论提出的地表微波辐射极化指数PI的定义,分别指出了PI对土壤湿度、地面粗糙度、植被层和大气层的影响。用热带降水测量(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上携带的微波辐射仪(TMI—TRMM Microwave Imager)的1B11的6年亮温数据,统计得到青藏高原中部地区PI值月平均分布。并用归一化距平,反演得到了该区域年、季以及干湿季土壤湿度变化的空间图像。结果表明,PI距平分布图可以很好地表征土壤湿度的变化,从而为大尺度评估高原土壤湿度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在同一时间段内,在已知区域平均PI值与平均土壤湿度的条件下,用归一化距平的方法可以定量反演该区域的土壤湿度。
赵逸舟马耀明黄镇袁铁胡晓李英马伟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壤湿度
使用MODIS陆地产品LST和NDVI监测中国中、西部干旱被引量:13
2007年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AQUA-MODIS卫星资料反演的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应用植被温度混合状态指数VTCI方法,遥感监测干旱的空间分布状况。同时结合该地区有代表性的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与VTC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来验证此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VTCI指数不仅与当月的降水量,也与其前期2至6个月的累积降水量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显示VTCI方法不仅是较为有效的近实时大范围干旱监测方法,对于干旱的缓慢发展过程也有一定指示作用。
田辉马耀明胡晓陆登荣马伟强李茂善孙方林
关键词:干旱监测
珠峰北坡地区近地层大气湍流与地气能量交换特征被引量:24
2006年
利用珠峰北坡曲宗地区连续一年的大气观测资料(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分析了珠峰北坡地区近地层大气湍流宏观统计特征和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地气能量交换特征。研究表明在珠峰北坡地区Monin-Obukhov相似定律同样适用。拟合得到了珠峰北坡曲宗地区近地层无因次风速分量方差以及温度和湿度归一化标准差和静力学稳定度的函数关系。研究得出曲宗地区能量平衡各分量(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以及地面加热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尤其是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曲宗地区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在季风爆发前后具有明显相反的变化趋势。其它特征参数(波文比和地表反射率)在西南季风爆发前后的变化规律也十分明显。
仲雷马耀明苏中波刘新李茂善马伟强王永杰
关键词:近地层大气湍流能量通量珠峰
青藏高原复杂地表能量通量研究被引量:38
2006年
“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的加强期观测和长期观测已经进行了9年多,并且已取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首先介绍了GAME/Tibet和CAMP/Tibet试验的情况,并利用观测资料给出了局地能量分布(日变化和月际变化)特征。复杂地表区域能量通量研究是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卫星遥感的应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即实现GAME/Tibet和CAMP/Tibet试验主要初衷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利用卫星遥感观测(Landsat-7ETM)资料结合地面观测的方法,计算得到了相关地区非均匀地表区域上的地表温度、地表反射率、标准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校准的调整土壤植被指数(MSAVI)、植被覆盖度和叶面指数(LAI)及能量平衡各分量(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分布图像,所得结果基本可信。为了得到整个青藏高原复杂地表的热通量分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正在与其他研究单位一起建立青藏高原地表和大气过程监测系统(MORP)。最后介绍了该监测计划和已建立的3个综合观测研究站及如何利用建立的台站把站点观测的热通量推广到整个青藏高原的途径。
马耀明姚檀栋王介民胡泽勇石川裕彦马伟强M.Menenti苏中波
关键词:青藏高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