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EC-KF201201)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2
相关作者:刘红何青王亚陈吉余虞志英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水利工程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航道
  • 2篇回淤
  • 2篇航道回淤
  • 1篇底质
  • 1篇地形
  • 1篇悬浮泥沙
  • 1篇悬沙
  • 1篇淤积
  • 1篇淤泥质海岸
  • 1篇整治工程
  • 1篇沙量
  • 1篇试挖槽
  • 1篇泥沙
  • 1篇浅滩
  • 1篇挖槽
  • 1篇围垦
  • 1篇海岸
  • 1篇海航
  • 1篇海域
  • 1篇含沙

机构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刘红
  • 1篇陈吉余
  • 1篇王亚
  • 1篇何青
  • 1篇虞志英

传媒

  • 2篇水利水运工程...
  • 2篇中国港湾建设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水运工程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波流共同作用下围垦促淤计算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在改进王义刚等提出的淤泥质海岸围垦淤积计算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波流共同作用下围垦促淤计算方法。采用实测水沙资料对挟沙力公式进行率定,得到了横沙东滩水域波流共同作用下半潮平均水沙关系式,其相关系数明显优于仅考虑潮流作用的水沙关系式。采用上述计算方法和水沙关系式对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的淤积效果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由于考虑了波浪作用对含沙量的贡献,比仅考虑潮流作用的计算模式具有明显优势,以后可进一步尝试采用本模式研究砂质和粉砂质潮滩促淤效果问题。
刘红谢军熊志强陈中陈海英
关键词:淤泥质海岸波流共同作用围垦促淤
泥沙粒度对航道回淤的指示——以丹东港出海航道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根据鸭绿江河口西水道水流、悬浮泥沙和底质粒度特征的分析,研究丹东港出海航道泥沙淤积的动力机制以及泥沙粒度对回淤的指示作用。分析表明,海域来沙为西水道的主要泥沙来源,泥沙运动以"波浪掀沙、潮流输沙"为主要特征;悬沙和底质粒度对比表明,上航道和中航道段航道回淤以悬沙落淤为主,下航道和外航道段航道回淤以底沙推移为主。航道回淤泥沙作为泥沙运动的"指示剂",能够较好地揭示航道回淤的机理;采用刘家驹悬沙淤积模式和罗肇森底沙输移模式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丹东港大东港区20万吨级航道回淤量为679万m3,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较为接近,上述分析方法和公式可适用于砂质海岸航道回淤计算,也为类似航道回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刘红张华张寒元林娜龚鸿锋
关键词:航道回淤
台州湾浅滩取土区方案优化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潮流数学模型和地形冲淤预报模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台州湾浅滩取土区长宽比和不同的实施方案下对流场和航道冲淤的影响,为取土区的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台州湾浅滩取土区开挖后对工程区附近的流场和地形冲淤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大,取土区3 km以外的区域影响幅度显著减小。在取土区容积一定的情况下,长宽比和长深比越小,对大范围流场和椒江口主航道冲淤变化的影响越小;与全开挖方案相比,分仓开挖方案对航道淤积的影响可减少约30%左右。
刘红方伟王大伟林娜肖烈兵
关键词:航道淤积
长江河口悬浮泥沙的混合过程被引量:27
2012年
根据准同步观测的悬浮泥沙及表层沉积物粒度、流速、含沙量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临近海域悬浮泥沙在河口的混合过程。长江河口—陆架系统悬浮泥沙中值粒径呈现"细—粗—细"的变化规律,河口上段悬浮泥沙中值粒径为8.9μm,拦门沙海域为10.5μm,陆架区为4.5μm,北支为9.9μm,杭州湾口为5.6μm,泥沙类型为粘土质粉砂。河口上段和陆架区悬浮泥沙与表层沉积物的垂向混合作用较弱,拦门沙区域二者发生强烈的混合和交换,悬浮泥沙在由长江河口向陆架系统输移过程中仅有表层泥沙保留了流域输入的泥沙粒度特征。长江口悬浮泥沙中值粒径与含沙量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水流的剪切作用是引起拦门沙海域泥沙再悬浮、近底高含沙量和悬浮泥沙粒径增加的主要原因,悬浮泥沙粒径和含沙量的增加主要由粉砂组分的增加引起。2007年长江河口区范围内悬浮泥沙中值粒径比2003年普遍减小11%,含沙量比2003年减小22%,河口上段含沙量对流域来沙减少的响应最为敏感,而拦门沙区的泥沙粒径对流域来沙减少的响应最敏感。在长江流域来沙量减少的背景下,河口拦门沙区域仍能维持较高的含沙量,主要缘于河口系统内部的供沙。
刘红何青王亚陈吉余
关键词:长江口悬浮泥沙含沙量
连云港工程建设对周边海域地形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根据1980年以来的历史地形资料,分析了连云港西导堤、连云港区东扩、灌河口双导堤和徐圩港区等工程建设对连云港海域地形的影响。分析表明,近岸大型工程建成后对沿岸地形带来的影响仅限于5 m等深线以内的区域,冲淤幅度较大;5 m等深线以外区域基本处在工程影响范围外,海床冲淤幅度较小。上述研究为相关工程的影响评价提供了参考。随着徐圩港区大规模建设,对该海域海床演变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建议继续对连云港—徐圩海域开展动态监测,分析海床和岸滩稳定性变化及其对航道的潜在影响。
刘红虞志英张华卢立江马兴华
关键词:整治工程地形
挖槽回淤物粒度变化对航道回淤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根据吕四海域地形、水文、泥沙和浅层柱状样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航道浚深后回淤物的粒度变化过程及其对航道回淤的影响。研究表明,航道浚深后,航槽内底质呈明显粗化现象,底质中值粒径由浚前的0.045-0.071 mm增加至浚后的0.128-0.135 mm,0.005-0.062 mm的细颗粒组分由36.0%减小至8.9%,0.075-0.250 mm粗颗粒组分由37.9%增加至78.2%,疏浚船舶的水力分选是泥沙组分变化的主要因素。吕四海域航道泥沙回淤形式为悬沙沉降和底沙推移共同作用的结果,夏季7—8月试挖槽内回淤强度较大,回淤泥沙颗粒较细,冬季10—12月回淤强度较小,回淤泥沙颗粒较粗。根据粒度谱计算结果,正常天条件下悬沙沉降对航道回淤的贡献率约为15%,夏季贡献率高于冬季,大风天可增至30%-40%。回淤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可为类似工程的回淤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红黄志扬丁健林娜
关键词:试挖槽航道回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