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2152)

作品数:13 被引量:258H指数:7
相关作者:李三忠刘鑫戴黎明索艳慧韩宗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岩石
  • 5篇盆地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岩石地球
  • 4篇岩石地球化学
  • 4篇石地
  • 3篇陆块
  • 2篇新生代
  • 2篇岩石学
  • 2篇燕山期
  • 2篇陆内
  • 2篇华南陆块
  • 2篇变质
  • 2篇渤海湾盆地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地幔
  • 1篇地幔流
  • 1篇东海陆架盆地

机构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 6篇教育部
  • 3篇西北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安徽省国土资...

作者

  • 8篇李三忠
  • 7篇刘鑫
  • 6篇戴黎明
  • 6篇索艳慧
  • 4篇张贺
  • 4篇韩宗珠
  • 3篇张国伟
  • 3篇丁蒙蒙
  • 2篇金宠
  • 2篇王岳军
  • 2篇许立青
  • 2篇周立宏
  • 2篇王鹏程
  • 2篇刘博
  • 2篇吴奇
  • 2篇王洪才
  • 1篇赵峰梅
  • 1篇陈淳
  • 1篇塔金璐
  • 1篇刘晓春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岩石学报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地学前缘
  • 1篇Geosci...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燕山期挤出构造在渤海湾盆地形成中的作用:基于FLAC^(2D)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
2013年
中生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洋构造域先后或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已有构造解析揭示,挤出构造模式是渤海湾盆地形成的重要模式,但难以区分其动力学成因机制与周边板块边界作用的动力关系。为此,运用FLAC2D软件对该盆地的动力学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在三大构造域作用下胶辽地块东北角向北东方向逃逸,西北角向东逃逸;而渤鲁地块则向南西方向挤出,最终导致渤海湾盆地中生代构造格局的形成。结果表明,太平洋构造域在渤海湾盆地地区中生代的演化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燕山期的板块边界应力条件变化过程中,华北克拉通整体发生了逆时针的旋转,这一模拟结果与研究区的燕山期构造格局相吻合。
王洪才李三忠索艳慧刘鑫戴黎明
关键词:华北地块华南陆块陆内变形
Metamorphism of the northern Liaoning Complex: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Neoarchean basement of the Eastern Block,North China Craton被引量:14
2013年
As one of the areas where typical late Archean crust is exposed in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the northern Laioning Complex consists principally of tonalitic-trondhjemitic-granodioritic(TTG) gneisses,massive granitoids and supracrustal rocks.The supracrustal rocks,named the Qingyuan Group, consist of interbedded amphibolite,hornblende granulite,biotite granulite and B1F.Petrologic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amphibolites experienced the early prograde(M1),peak(M2) and post-peak(M3) metamorphism.The early prograde assemblage(M1) is preserved as mineral inclusions,represented by actinotite + hornblende + plagioclase + epidote + quartz + sphene,within garnet porphyroblasts.The peak assemblage(M2) is indicated by garnet + clinopyroxene + hornblende + plagioclase + quartz + ilmenite, which occur as major mineral phases in the rock.The post-peak assemblage(M3)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garnet + quartz symplectite.The P—T pseudosections in the NCFMASHTO system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RMOCALC define the P-T conditions of Ml,M2 and M3 at 490-550℃/<4.5 kbar,780-810℃/7.65- 8.40 kbar and 630-670℃/8.15-9.40 kbar,respectively.As a result,an anticlockwise P-T path involving isobaric cooling is inferred for the 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amphibolites.Such a P-T path suggests that the late Archean metamorphism of the northern Liaoning Complex was related to the intrusion and underplating of mantle-derived magmas.The underplating of voluminous mantle-derived magmas leading to metamorphism with an anticlockwise P-T path involving isobaric cooling may have occurred in continental magmatic arc regions,above hot spots driven by mantle plumes,or in continental rift environments. A mantle plume model is favored because this model can reasonably interpret many other geological features of late Archean basement rocks from the northern Liaoning Complex in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s well as their anticlockwise P—T paths involving isobaric cooling.
Kam Kuen WuGuochun ZhaoMin SunChangqing YinYanhong HePui Yuk Tam
关键词:变质演化陆块岩石学证据
山东省栖霞牙山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被引量:2
2011年
栖霞牙山地区地处华北地台东部,对该区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体所作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岩石为钙碱性偏铝质岩石;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Hf、Y;K/Rb比值为295.34388.88,Rb/Sr比值为0.210.29;稀土元素蛛网图表现为较平滑的具微弱负Eu异常向右陡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LREE/∑HREE为9.1412.22,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好。结合构造背景分析,认为牙山花岗闪长岩体为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诱发的地幔柱活动,造成地幔底辟,引起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壳幔混合岩浆并进一步侵入形成。
韩宗珠张贺田元邓声贵张凯棣王淑杰高芳
关键词: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
青岛胶州湾口海底隧道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
2012年
胶州湾是位于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和胶莱凹陷的交接部的断陷盆地,团岛——薛家岛海底隧道开挖段有大量火成岩出露。本文对采集于海底隧道的8件岩石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按岩性将其分为偏基性岩类和偏酸性岩类两类。其中除样品F4-5(辉绿岩)外,偏基性岩类均落入岛弧型钙碱性玄武岩区域内;而偏酸性样品均落入火山弧花岗岩区域,显示其原岩起源于同一种火山弧的环境。稀土元素标准化曲线表明,其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比较明显,其LREE/HREE也显示样品的分异作用较强。岩石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证明,研究区域的玄武质岩体为遭受地壳混染的岛弧型性玄武岩,应为在燕山晚期花岗质脉岩沿着青山群中构造薄弱带侵入,与地壳物质发生混染作用形成的。
韩宗珠宋红瑛张贺丁蒙蒙
关键词:海底隧道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
渤海湾盆地大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被引量:17
2015年
大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部,是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中新生界沉积最厚的凹陷。本文基于大量二维、三维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从凹陷主控断裂活动性、沉积沉降中心分布和构造格架等方面,侧重对大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和原型盆地类型进行研究。认为:1)大歧口凹陷构造单元有4级,凹陷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平面构造格局和北断南超箕状断陷的剖面结构。2)凹陷内断裂有4级,主要断裂的规模、活动期次和断裂活动具有演化的阶段性和空间的迁移性,典型构造带活动性具有由北往南迁移的特点。3)新生代期间整个大歧口凹陷的沉积沉降中心均在东部海域的歧口主凹内,但整体具有往南迁移的趋势。4)凹陷经历了拓展裂谷、拉分断陷、箕状断陷和碟状坳陷4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阶段在整个构造演化时期意义重大,且具有走滑拉分特点。故认为大歧口凹陷原型盆地是一种"板内拉分盆地"。
索艳慧李三忠许立青戴黎明刘鑫郭玲莉曹花花Дмитриенко Людмила ВалерьевнаRoya Nadiri王鹏程周立宏楼达
关键词:原型盆地
东海陆架盆地的区域构造背景:印度板块的影响
2011年
东海陆架盆地是以新生代为主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位于菲律宾板块俯冲与印度板块俯冲的前缘交接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使得欧亚板块浅部发育向东的挤出构造,同时,印度板块和华南地块深部的软流圈也沿欧亚板块下的软流圈通道向东南蠕变运移,在东海陆架盆地受阻而形成地幔上涌,驱动中国东部广泛裂解。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的远程效应导致菲律宾板块俯冲后退、俯冲角度变大,这些也是东海陆架盆地断陷、构造反转、构造跃迁总体由西向东迁移的重要动力来源。
赵峰梅李三忠刘鑫戴黎明索艳慧周均太焦倩吴奇徐磊庞洁红
关键词:东海陆架盆地地幔流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新生代构造过程与油气运聚规律被引量:18
2013年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包括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和台西南盆地,均处于复杂的构造环境下,盆地的形成及演化与周围的构造过程息息相关。本文对新生代55Ma以来的典型时期海陆格局进行了重建,在此基础之上对南海北部陆缘各盆地的油气运聚规律进行探讨,提出:(1)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可以从多方面影响油气的运移。(2)自西向东,由琼东南盆地到珠江口盆地烃源岩时代相对变老埋深变大,地幔埋深也逐渐变大,生烃能力逐渐提高;自北向南,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地幔平均埋深也有逐渐变深的趋势。(3)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南部成为天然气富集区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区域构造活动相对较微弱,坳陷幅度小,长期处于沉降速率小的条件下,而且地壳非常薄(Moho面埋深均低于24km),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偏高,有利于形成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多处在成熟-高熟凝析油及湿气阶段。(4)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具有更好的油气前景。具体来说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南部可成为该区极具潜力的天然气产区,而珠江口盆地北部则具有极大的石油开发潜力。
王洪才李三忠刘鑫索艳慧戴黎明程世秀许立青
关键词:油气运聚南海北部
山西南部燕山期类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被引量:13
2012年
晋南地区自西向东发育一系列NNE向背斜与向斜。背斜地区主要出露太古代结晶基底或早古生代地层,向斜核部出露的最新地层则是三叠系。在宁武-静乐盆地、太原西南水浴贯等地可见零星或成片分布的侏罗系残存,部分地区可见残留的白垩系,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根据卷入地层时代分析,这些褶皱应为燕山期变形产物。背斜区域地层相对较陡,核部或翼部发育大量NNE向逆冲断裂,太古代结晶基底同样卷入变形;而向斜核部地层非常平缓,产状近于水平。山西南部整体构造表现为一种类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在吕梁山区、霍山背斜带及太行山沿晋获断裂一带均可见燕山期岩浆岩体分布。根据这些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及前人节理统计结果,可知该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于NW-SE向的挤压应力场下发生了剧烈的构造运动。同时期,华北地区及整个中国东部都表现出相似的构造特征,而古太平洋板块正NW向往亚洲板块下俯冲,因此,晋南地区的类隔挡式褶皱的形成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
吴奇李三忠刘鑫王鹏程曹现志索艳慧
关键词:燕山期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被引量:81
2011年
狭义的华南陆块东部包括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而雪峰山陆内构造系统是扬子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印支期地层角度不整合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空间分布区域依次由东往西递变渐新。根据褶皱变形分析得出,雪峰山地区在印支期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2个轴迹方向的褶皱,后期叠加了南北向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区域构造背景和动力学分析表明,扬子地块内部印支期总体北东向的变形形迹与东西轴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南部东西轴向的构造线相垂直;其原因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最终陆内收缩变形的时间比扬子与华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间碰撞拼合的时间早,印支早期的先存北北东向构造线在印支晚期由于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变位为北东东向,从而决定了印支早期现今北东东向的构造线,随后的第二幕北北东向构造线的形成是在与早期第一幕变形的应力场相同的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但是,秦岭—大别造山带近东西向的构造线取决于主动大陆边缘,即总体近东西向的华北陆块南缘边界,其原始方位为总体近东西向。这些复杂边界条件和旋转决定了先形成彼此近于垂直的构造线,然后拼接形成现今构造线垂直的格局。
李三忠王涛金宠戴黎明刘鑫周小军王岳军张国伟
关键词:印支运动三叠纪角度不整合扬子地块构造地质学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与扬子北缘构造变形的关系被引量:19
2010年
大别山造山带及其"前陆"形成于三叠纪,是华北陆块与扬子地块经长期构造演化、最终碰撞的产物。研究表明,该"前陆"实际是扬子地块中部的九岭基底隆升带演化相关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带。综合横贯大别山造山带的大地电磁探测、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探测、天然地震波(P波)层析成像研究、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示大别山造山带及扬子地块北缘的地壳物性、速度结构、莫霍面错断、变形特征等,发现该区上、下地壳结构具有不一致性,总体表现为鱼骨刺状;并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断扬子地块北缘深层向南逆冲的构造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及折返过程密切相关,而浅部构造向北的逆冲推覆构造与大别山造山带向南的逆冲推覆构成对冲构造样式。最后,本文讨论了该区大地构造演化和背景,分析了其动力学机制。
李三忠张国伟董树文刘晓春王岳军刘博钱存超刘恩山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岩滑脱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