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X052)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廖加林沈天舒黄永录阳凝薄新国更多>>
相关机构:惠州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公共道德
  • 2篇维度
  • 2篇公共
  • 2篇公民
  • 1篇道德
  • 1篇道德研究
  • 1篇地方报
  • 1篇地市报
  • 1篇新闻
  • 1篇新闻出版
  • 1篇新闻出版单位
  • 1篇新闻出版体制
  • 1篇新闻出版体制...
  • 1篇学校体育
  • 1篇学校体育教育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维度
  • 1篇日报
  • 1篇三网融合
  • 1篇社会

机构

  • 4篇惠州学院
  • 3篇湖南科技大学

作者

  • 3篇廖加林
  • 3篇沈天舒
  • 1篇阳凝
  • 1篇黄永录
  • 1篇任早珍
  • 1篇肖海婷
  • 1篇薄新国

传媒

  • 1篇传媒
  • 1篇编辑之友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中国出版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论公共道德研究的理论维度被引量:4
2011年
公共道德简单说来就是指公共生活中的道德。由于中西文化在公私问题上都曾存在的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的混合问题,因而对公共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的理解和研究也就变得异常困难。制度伦理研究制度的正义问题,是我们研究公共道德的第一个基本理论维度;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公民道德则包括日常生活中公民对制度规则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以及对他者(陌生人)应有的态度、行为两个基本的层面,是我们研究公共道德的第二个基本理论维度。道德理论研究的这两个维度,也是我们推进伴随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道德文化建设的两条基本路径。我们有必要把道德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公共道德的培育上来。
廖加林黄永录
关键词:公共道德公共生活公民道德理论维度
论公共道德与积极性的公民行为被引量:1
2013年
对公共道德概念的把握不仅要从中外公私观念的历史流变中,而且要从现代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的道德诉求中去理解。我们当今的公共道德观念,消极性与积极性的公民行为必须同时提倡。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与运行中,处理好如何以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立基,但又能容纳公民公共参与的积极性问题;另一方面,对公民的要求要有两个面相,一是积极的,即有所为,一是消极的,即有所守。有所为,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及公共交往中体现的同情与关爱及信任、合作等公共精神;有所守,指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与权益,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与规则。
廖加林
关键词:公共道德公共参与公民行为
论公共道德的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被引量:4
2012年
公德是公共道德的简称。公德与社会公德不能混同使用。对公共道德的理解有两个最基本的维度,即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政治维度体现在公民与政治共同体国家这种纵向关系中,又可分国家如何对待公民和公民如何对待国家这两个向度;社会维度是指公民之间横向交往关系的维度。社会公德就是从社会维度论及的公共生活中的道德。
廖加林阳凝
关键词:公共道德政治维度社会维度
“三网融合”下地市报的三大优势被引量:1
2011年
以互联网为主的网络传播带来的冲击,让地市报还没来得及完全适应,"三网融合"又一次敲响了地市报生存环境的警钟。重围之下,地市报只有充分挖掘自己的个性、本土、区域三大优势,才能赢得发展空间。
沈天舒
关键词:三网融合地市报
论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编辑的市场色彩被引量:3
2011年
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报因其学术性、理论性、市场功能脆弱等诸多特点,被归入“非经营性”事业单位行列,使学报编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未得到充分展现的市场色彩快速褪色。然而,由于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市场主体的重塑,不可避免对高校学报产生新的冲击。
沈天舒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新闻出版单位非经营性
守望本土:地方报应对大报地方版冲击的法宝——以《东莞日报》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随着中国报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心城市报业市场分额的瓜分渐渐趋于稳定,报业的竞争也逐渐由中心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为了极大限度获取市场分额,不少省级大报,以至一些中央级大报,纷纷以创办地方版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使得地市报,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地市报的生存发展,受到来自大报的多重围困。
沈天舒
关键词:大报报业竞争日报报应市场分额
美、中、日三国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比较研究
2011年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从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当前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对美国、日本、中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他们的异同点,并吸收其他国家的教学经验,总结分析中国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足之处,旨在为中国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建议.
肖海婷薄新国任早珍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