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Z2011475)
-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黄沁园邓洪强吴鸿根农淑珍何纯刚更多>>
-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肠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收集2004~2010年诊治的资料齐全的小肠间质瘤26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腹部胀痛、解黑便。肿瘤源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18例,回肠5例,浸润邻近器官2例,伴远处转移4例。免疫组化:CD117、CD34、Desmin、Actin、S-100、NSE阳性率分别为96.2%、76.9%、3.8%、23.1%、0.0%、26.9%。22例行根治术,均获得随访,10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50个月。小肠间质瘤26例与同期诊治的胃间质瘤46例各免疫组化指标、临床病理因素、预后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间质瘤与胃间质瘤有相似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术前合理选择辅助检查方法很重要,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应长期随访。
- 何纯刚黄沁园吴鸿根邓洪强潘云农淑珍李林德
-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
- 胃肠道间质瘤106例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10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指标。结果 106例GIST中,中位年龄51岁,男女之比为2.42∶1;发生在胃及小肠72例(67.92%);良性12例,潜在恶性33例,恶性61例。常见的症状为腹痛、腹部包块及黑变、血便。良性、潜在恶性、恶性瘤直径分别为(2.63±0.93)cm、(6.31±2.23)cm、(15.05±3.82)cm,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IST多为单发,可向腔内、肌壁间、浆膜外生长,部分有包膜或假包膜,肉眼观为鱼肉状,灰黄或灰白色,恶性者常伴出血坏死。形态上主要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其次为上皮样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在良性、潜在恶性、恶性GIST中,核分裂象分别为(0.90±0.23)/50 HPF、(9.12±2.82)/50 HPF、(14.00±3.68)/50 HPF,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CD117、CD34、结蛋白、Actin、S-100,神经无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分别为92.5%、85.8%、5.7%、20.8%、4.7%、16.0%。结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胃、小肠多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据其病理形态结合多项免疫组化指标有助于确诊。
- 邓洪强何纯刚吴鸿根黄沁园潘云农淑珍李林德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