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2181)
- 作品数:15 被引量:73H指数:6
- 相关作者:张洪友夏成孙玲伟吴凌包凯更多>>
- 相关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上海奶牛育种中心吉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基于~1H NMR技术的奶牛Ⅰ型和Ⅱ型酮病血浆代谢谱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中1H NMR技术方法筛选出Ⅰ型酮病、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浆差异性代谢物。【方法】选取产后7—28 d,平均胎次为2—3胎的实验奶牛50头。根据血糖(Glc)、β-羟丁酸(BHBA)和游离脂肪酸(NEFA)的含量与临床发病特点分为Ⅰ型酮病、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组,其中Ⅰ型酮病20头,Ⅱ型酮病为20头,健康对照组为10头。当患病牛血中BHBA>1.20 mmol?L-1,Glc<2.50 mmol?L-1,NEFA>0.50 mmol·L-1时,被认为患I型酮病;当患病牛血浆中BHBA>1.20 mmol?L-1,Glc>2.80 mmol?L-1,NEFA>0.50 mmol?L-1时,被认为患II型酮病;当奶牛血中BHBA<1.00 mmol?L-1,Glc>3.75 mmol?L-1,NEFA<0.40 mmol?L-1时,被认为健康对照组。运用代谢组学中1H NMR技术对实验奶牛的血浆代谢物分析,获得相应的代谢图谱,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模式判别,从而寻找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结果】通过1H NMR分析,Ⅰ型酮病、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的代谢图谱差异明显,3组代谢产物各自聚集,分散区域显著。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比较,获得7种血浆差异代谢物,主要为丙氨酸、赖氨酸、β-羟丁酸、丙酮、乳酸等,其中血浆中β-羟丁酸、丙酮、乳酸浓度升高;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肌酸浓度呈现下降。Ⅰ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获得19种血浆差异代谢物,主要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肌酸、β-羟丁酸、丙酮等,其中β-羟丁酸、丙酮浓度升高;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丙氨酸、肌酸、肌醇、β-葡萄糖、谷氨酰胺、谷氨酸、柠檬酸、α-葡萄糖、甲酸、甘氨酸、O-乙酰葡萄糖胺、磷酸胆碱浓度呈现下降。Ⅰ型酮病与Ⅱ型酮病比较,获得24种血浆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柠檬酸、组氨酸、β-葡萄糖、异亮氨酸、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其中β-羟丁酸、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异�
- 李影徐闯夏成张洪友孙玲伟许楚楚
- 关键词:奶牛HNMR代谢组学
- 奶牛Ⅰ型和Ⅱ型酮病的调查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酮病是由于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代谢紊乱而引发能量负平衡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该病通常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个别牛出现神经症状,奶牛呼出气体以及乳汁带有丙酮气味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以低血糖、高血酮和高游离脂肪酸为主要血液生化特点[1].以往将奶牛酮病根据是否具有典型的酮病临床特征将该病分为临床和亚临床型酮病[2].然而,Holtenius[3]等人根据发病时间及体况的特殊型,同时结合血糖含量,将奶牛酮病分成Ⅰ型酮病与Ⅱ型酮病.Ⅱ型酮病奶牛的发病特征为高酮体、高胰岛素、高游离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NEFA)和血糖(Glccose,Glc)含量较高或者正常[4].Ⅱ型酮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饲喂过度导致血糖和胰岛素的水平升高有关[5].
- 牛聪姚远高阳钱伟东张洪友夏成徐闯
- 关键词:奶牛酮病游离脂肪酸碳水化合物消化机能紊乱代谢性疾病
- 代谢组学在奶牛酮病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被引量:4
- 2012年
- 代谢组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是功能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酮病是奶牛围产期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严重损害奶牛健康、生产及繁殖性能,其病因学的一些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本文对代谢组学和奶牛酮病病因学的研究现状及代谢组学在奶牛酮病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 张洪友夏成吴凌黄玉兰
- 关键词:代谢组学奶牛酮病
- 代谢组学平台在兽药检测中的研究应用评价被引量:2
- 2014年
- 随着兽药在畜牧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兽药分析技术已成为迫切需求,并取得较大的发展。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研究生物体系因不同条件因素而影响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的研究平台。通过对该技术的综述,旨在较深入了解兽药残留检测样品分离、纯化技术及确证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孙玲伟包凯张洪友夏成李影李兰
- 关键词:代谢组学兽药
- 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奶牛酮病是目前集约化养殖场多发的一种营养代谢病,主要与能量代谢相关,但由于其发病机理的复杂性,并没有全面性的分析奶牛酮病。本文对奶牛酮病的分类、机理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奶牛酮病奠定理论基础。
- 孙玲伟高阳包凯张洪友夏成吴凌
- 关键词:奶牛酮病发病机理
- 肝功能指标与奶牛酮病的关系及其对酮病的预警作用被引量:14
- 2015年
- 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肝功能指标与奶牛酮病的因果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葡萄糖(GIc)、游离脂肪酸(NEFA)、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胆碱脂酶(CUE)、直接胆红素(I)BIL)和血中总胆红素(TBIL)对酮病的预警作用。从2012年4至6月,在中国黑龙江省某个采取自由卧栏、TMR饲喂,具有完善的牛场管理系统的集约化奶牛场,随机选取表面健康和酮病奶牛共60头,在产后14~21d之间清晨空腹采取血浆样品。奶牛血浆β-羟丁酸(BHBA)浓度超过1.20mmol/L被归类为酮病状态。通过ROC分析确定酮病预测的临界值。结果显示:NEFA、AST、CHE和TBIL可作为预测酮病发生的有效指标,预警值分别为NEFA〉0.76mmol/L,AST〉104.0U/L,CHE〈139.5U/L,TBIL〉3.25μmol/L;NEFA敏感度为64.5%、特异度为91.7%,AST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85.4%,CHE敏感度75.0%、特异度59.4%,TBIL敏感度58.1%、特异度83.3%。结果表明:Glc、AST、CHE、TBIL、DBIL和NEFA与酮病紧密相关。与Glc和DBIL不同的是,AST、CHE、TBIL和NEFA可作为预测酮病发生的有效指标,并且一些肝功指标可以作为预测酮病发生的高风险指标。
- 王博孙照磊舒适夏成张洪友徐闯吴凌
- 关键词:Β-羟丁酸酮病肝功能ROC分析
- 蛋白质组学在奶牛酮病研究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2
- 2013年
- 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理论的不断进步发展,蛋白质组学已逐渐成为后基因组学时代中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关键性技术,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维。奶牛酮病是奶牛围产期重要营养代谢病之一,以机体机能障碍、代谢紊乱和产奶量降低等为主要临床特点。酮病不仅严重损害奶牛机体健康,也对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主要对蛋白质组学的不同技术在奶牛酮病中的进一步研究进行阐述。
- 孙玲伟张洪友夏成吴凌包凯李影李兰
- 关键词: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奶牛酮病诊断标志物
- 奶牛酮病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探讨被引量:6
- 2013年
- 为探讨奶牛酮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选取产后14d的酮病组(T)16头和健康对照组(C)24头奶牛,比较酮病与对照组在能量平衡、肝功能状况、氧化应激、胰岛素敏感性以及耐糖量试验的差异。结果显示:酮病奶牛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肝功能指标中酮病组奶牛血浆天门冬氨酸转移酶、直接胆红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总胆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胆碱酯酶含量极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表明病牛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酮病组奶牛血浆丙二醛、超氧化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表明病牛处于氧化应激状态;酮病奶牛血浆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表明病牛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葡萄糖耐量试验显示部分酮病奶牛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注射完葡萄糖120min后血糖浓度高达4.24mmol/L,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6),表明病牛存在胰岛素抵抗。奶牛酮病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密切的关系,可能与肝功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 孙照磊王朋贤舒适刘健男王博姚远夏成张洪友王哲
- 关键词:奶牛酮病能量负平衡肝功能状况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
- 奶牛隐性酮病的研究概况被引量:6
- 2013年
- 本文将黑龙江省规模化奶牛场隐性酮病的多年研究进行小结,根据奶牛隐性酮病的发病特点,并结合国内外的文献,概述了黑龙江省奶牛隐性酮病的发生情况、病因学、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检测及防治方面的研究状况,提出一些问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价值。
- 张洪友夏成徐闯吴凌郑家三
- 关键词:奶牛隐性酮病病因学病理学
- 代谢组学技术在动物营养代谢病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6年
-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经济动物及其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加,高效畜禽品种的选育,动物营养代谢病的发病率日趋增加。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可对机体代谢物的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检测,为探索各种营养代谢病的发病过程及发病机理提供有力的技术平台。目前代谢组学在人类营养代谢病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动物的营养代谢病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代谢组学在动物营养代谢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今后的研究奠定理论依据。
- 曹宇孙玲伟包凯王艳辉夏成张洪友
- 关键词: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发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