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3077)

作品数:11 被引量:89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喜英陈素英张小雨刘秀位孙宏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小麦
  • 5篇冬小麦
  • 4篇水分
  • 4篇作物
  • 3篇土壤
  • 3篇流域
  • 3篇河流域
  • 2篇盐分
  • 2篇土壤盐
  • 2篇土壤盐分
  • 2篇作物水分
  • 2篇温度
  • 2篇灌区
  • 2篇灌水
  • 2篇灌水模式
  • 2篇海河流域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行距
  • 1篇镇压
  • 1篇蒸发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陈素英
  • 3篇张喜英
  • 2篇张现超
  • 2篇齐学斌
  • 2篇康绍忠
  • 2篇乔冬梅
  • 2篇刘秀位
  • 2篇张小雨
  • 2篇王艳哲
  • 2篇孙宏勇
  • 2篇佟玲
  • 1篇杨永辉
  • 1篇王素芬
  • 1篇胡艳玲
  • 1篇韩伟锋
  • 1篇武继承
  • 1篇李平
  • 1篇邵立威
  • 1篇黄仲冬
  • 1篇何方

传媒

  • 4篇灌溉排水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井渠配比灌水模式对土壤盐分及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为了明确井渠结合灌区适宜的井渠灌水配比和灌水定额,以小麦品种豫麦57为材料,探索人民胜利渠灌区不同井渠灌水配比和不同灌水定额对土壤盐分、冬小麦分蘖数、株高、干物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纯井水灌溉模式下土壤含盐量明显大于纯渠水灌溉模式;井渠灌水配比是冬小麦干物质量累积的重要影响因素;灌水定额为900m3/hm2时,渠井用水比例为33%的灌水模式比较适宜。
张现超乔冬梅齐学斌郭魏周媛肖亚涛
关键词:灌区灌水定额冬小麦土壤盐分
分期灌溉与施肥耦合对砂质潮土地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了提高砂质潮土水肥利用率,在通许县开展了分期灌溉与施肥耦合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分期灌溉和施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玉米产量。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小麦产量增产2.10%-24.67%,其中l200m^3/hm^2灌水量分次灌溉比一次灌溉提高3.02%-7.55%,以灌水量1500m^3/hm^2分2次灌溉增产效果最好。l200m^3/hm^2灌水量分次灌溉的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比一次灌溉提高0.15-0.38kg/m^3。小麦-玉米复合产量比对照提高4.40%-24.50%,以750+750m^3/hm^2灌水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其中l200m^3灌水量分次灌溉下产量比一次灌溉提高2.58%-7.89%,小麦-玉米全年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9-l.65kg/(mm·hm^2)。因此,砂质潮土区以灌水2次、每次灌水量600m^3/hm^2为宜。
武继承杨永辉郑惠玲李学军何方韩伟锋
关键词:砂质潮土小麦水分利用率
沿黄井渠结合灌区作物适宜灌水模式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探讨沿黄井渠结合典型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适宜用水比例及灌水定额,以农田小区为研究区域,探索了不同渠井用水比例和不同灌水定额对冬小麦分蘖数、干物质量、株高、叶面积、产量及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水源为分蘖数和干物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生育期内仅增加1次渠水灌溉,即可显著降低1m土体内盐分储量。灌水定额为90mm时,渠井用水比例为33%-67%的灌水模式比较适宜。
乔冬梅齐学斌张现超胡艳玲李平黄仲冬梁志杰
关键词:井渠结合灌区灌水模式冬小麦土壤盐分
应用基于红外热画像技术的CWSI简化算法判断作物水分状态被引量:12
2013年
以不同水分处理下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红外测温技术的Jackson理论模式和Jones简化模式分别计算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并以理论模式计算值为参考,对Jones模式反映华北地区冬小麦水分胁迫的表现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计算模式得出的CWSI值与不同水分处理下的冬小麦根层土壤含水量均有较好的相关性,但Jones模式可更好地指示作物缺水状态,对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更敏感。根据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冬小麦高产条件下的CWSI阈值。本研究显示Jones简化模型能准确反映作物水分状态,并易于实现田间多点观测,可用于准确指导农田灌溉。
张小雨孙宏勇王艳哲张喜英
关键词:冬小麦冠层温度
不同播种措施对河北冬小麦产量影响研究被引量:16
2013年
针对河北平原冬小麦生产中大面积采用秸秆还田和旋耕后直接播种给冬小麦出苗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河北藁城市进行了冬小麦抢墒播种(对照)、播前灌溉、抢墒播种后镇压3种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前灌溉和抢墒播种+播后镇压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高6.9%和6.0%,与对照处理的产量达到显著差异(P<0.01)。因此,小麦抢墒播种加镇压可节省冬小麦底墒水,具有很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可以大面积推广。
张胜爱郝秀钗崔爱珍王志辉陈素英
关键词:镇压冬小麦
基于SPI的黄河流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利用黄河流域65个站点,近60a(1958—2012年)的日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黄河流域的干旱时空特征做了初步分析,并对流域降水变点(1979年)前后的特旱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SPI指数随机性减弱,持续性加强。黄河流域干旱的发生发展缓慢、持续时间久、影响范围广;9月SPI检测特旱发生概率比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西部,12月SPI检测特旱发生概率比较高的地区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黄河流域降水变点前,特旱发生概率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流域南部,降水变点后,特旱发生概率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流域西部、中部与东北部。变化环境下,黄土高原和黄河下游特旱事件的频率变大。
牛亚婷王素芬
关键词:黄河流域干旱标准化降水指数
大气气溶胶增加对作物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6年
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总称。近年来空气污染带来了一些区域大气气溶胶浓度上升明显,一定程度上对作物生长环境带来影响。国内外关于大气气溶胶增加可能对作物产生的影响表现在:(1)大气气溶胶增加会导致直接辐射减少,而散射辐射可能会有一定程度增加;散射辐射增加有利于一些作物整个冠层光合能力的提高。(2)大气气溶胶带来辐射的改变也会影响近地面小气候环境,尤其是大气昼夜温度变化,从而影响作物干物质积累;而辐射与温度的改变同时也会影响农田蒸散和最终水分利用效率。(3)大气气溶胶形成的干沉降会停留在叶片表面,减少光合有效辐射到达叶片的量,同时对作物叶片结构和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未来关于大气气溶胶增加对作物影响需要进一步明确大气气溶胶带来的作物生长环境改变对作物碳同化、积累和消耗的影响以及直接和散射辐射比例改变如何影响作物光合和蒸腾的相互关系,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大气气溶胶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提出有针对性的田间应对技术。
刘秀位张小雨张喜英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作物
不同种植方式对棉田土壤温度、棉花耗水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通过2010—2011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平作、沟播和地膜覆盖(沟播+地膜覆盖)下棉花生长、水分消耗以及棉田地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棉花苗期和现蕾期地温日变化、最高温影响最大,通过提高土壤温度的最高值来影响土壤温度变化,开花结铃期以后种植方式对地温的影响不明显;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覆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2种处理,2010年覆膜和沟播处理比平作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2.4%和25.3%,2011年为26.1%和10.3%;覆膜处理下的棉花净光合速率、生物量和籽棉产量都高于平作和沟播处理,而沟播与平作间的差异不明显;与平作相比,2010和2011年覆膜和沟播处理下的棉花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0.17、0.10 kg.m-3和0.10、0.03 kg.m-3。覆膜处理与沟播和平作处理相比,能够提高棉花生育前期的地温,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棉花增产,最终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刘秀位王艳哲陈素英张喜英孙宏勇邵立威
关键词:土壤温度棉花水分消耗
海河流域作物水分敏感系数空间分布被引量:5
2013年
作物水分敏感系数是指导有效灌溉和优化配水的关键参数,研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对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通过空间统计建模,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分别基于Moran′I统计量、Moran散点图以及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对作物水分敏感系数(Ky)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Ky在流域内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Ky在流域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平原地区较大,西部及北部山地较小的趋势,其值在0.749~1.668变化。Ky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Moran′I为0.6009~0.6077,且p<0.0001),而且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位于北京、天津等东部平原地区,低-低集聚区位于承德、秦皇岛和大同等北部和西部山地,高-高和低-低集聚类型区占据整个流域的80%,其中约有一半表现显著(p<0.05),而低-高和高-低集聚区仅有少数;Ky空间自相关程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在距离为240~280km时自相关系数接近于0。总之,Ky形成以东部平原地区为"高敏感核心区",逐渐向西部及北部山地发散并降低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节水灌溉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指导。
李小娟佟玲康绍忠
关键词:流域水资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不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寻求高产小麦所需的最佳播种方式和行距,实现冬小麦高产和稳产。2011—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影响的大田试验。试验处理包括冬小麦三密一稀(A)、四密一稀(B)和六密一稀(C)三种种植方式,其中三密一稀(A)种植方式为目前生产上大面积采用的种植方式,三种种植方式的平均行距分别为17.6 cm、15.0 cm和11.7 cm。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四密一稀(B)种植产量最高,其次为六密一稀,三密一稀产量最低,四密一稀和六密一稀种植的冬小麦产量分别比三密一稀种植的产量2年平均提高12.2%和9.0%(P<0.05)。四密一稀(B)处理与三密一稀(A)处理相比具有增产效应,与六密一稀(C)处理相比农业生产中的可操作性强。因此,建议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小麦四密一稀的播种方式。
张胜爱郝秀钗王志辉陈素英
关键词:行距冬小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