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1YBA239)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桂强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文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3篇舞蹈
  • 2篇教育
  • 2篇唱片
  • 1篇音乐
  • 1篇上半叶
  • 1篇社交
  • 1篇审美
  • 1篇审美现代性
  • 1篇实践维度
  • 1篇体育
  • 1篇听觉
  • 1篇嬗变
  • 1篇晚清
  • 1篇晚清民初
  • 1篇维度
  • 1篇文化动因
  • 1篇舞蹈活动
  • 1篇舞蹈教育
  • 1篇舞蹈研究
  • 1篇舞女

机构

  • 8篇湖南文理学院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8篇桂强

传媒

  • 2篇北京舞蹈学院...
  • 1篇文艺争鸣
  • 1篇俄罗斯文艺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四川戏剧
  • 1篇图书馆理论与...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形成的音乐文化动因——以黎锦晖为例被引量:3
2015年
以黎锦晖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的先驱,赓续既有的市井俗曲传统而又不断适应新时代实现了跨越,并借鉴和汲取西洋音乐,特别是和流行音乐密切相关的元素而又结合本土实际实现有效转换,从学堂乐歌的创作模式中获得启示而又切合具体受众的心理有所突破,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形成的音乐文化动因。本文拟在把握宏观审美文化走向的同时,试结合音乐文化的特点,进一步廓清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产生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局限,这对于思考当下的都市流行音乐的社会效益等问题依然有着积极的启示。
桂强
西风东渐中的声音景观——论唱片的传入与晚清民初听觉文化的嬗变(1890—1927)被引量:2
2014年
作为人类录音技术的重大创新,唱片及其播放设备的研制和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人类对声音的有效保存和延时传播,将人类自古以来“将声音保存下来”的梦想变为现实。这一录音技术以1877年7月18日,美国人爱迪生在实验室里首次成功录下自己的声音并播放出来,并在不久之后又研制出记录声音的圆柱形蜡筒和专门播放这种蜡筒的留声机为里程碑,它开启了人类记录并重播自己声音的历史。这一早期的录音技术和录音媒介经过不断改进,及至19世纪末研制出耐磨的圆形虫胶唱片,自此唱片工业开始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
桂强
关键词:唱片晚清民初录音技术嬗变听觉景观
近现代上海学校舞蹈教育研究
2014年
近现代上海的学校舞蹈教育体现了近代中国学校舞蹈教育所达到的高度,这是近现代上海新式学堂、体育教育、音乐文化、教会办学、女子教育、新闻出版、革命形势等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产物。近现代上海学校舞蹈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师资、教学用书、教学活动以及相关的课外活动等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解读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相对活跃的学校舞蹈教育现象,对当前的学校舞蹈教育不无启示。
桂强
对近代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被引量:1
2017年
在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现代性是在五四思想启蒙的背景下诞生的,来自学术思想、现实要求以及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因素纠缠在一起,共同影响着近代中国审美现代性的进展。从审美现代性理论的形成来看,审美—艺术的自律问题和审美批判的政治功能问题均为审美现代性的题中之义。从近代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具体语境来看,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输入、重塑国民性等宏大主旨的现代性追求具有先导性和迫切性。在当下中国,审美现代性在积极参与社会现代性进程的同时,应立足于具体的国情、民情,实现其在社会现代性建构中的准确定位,确立其追求的现实合法性维度。
桂强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实践维度
民国上海社交舞厅及其舞蹈活动:以百乐门为例被引量:3
2013年
上海百乐门舞厅在民国时期烜赫一时,从舞厅的建筑造型上看,它是深受西方"艺术装饰"风格影响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优秀建筑;从舞厅的经营内容上看,它是引进欧美交际舞术和中外歌舞演艺荟萃的重要场所;从舞厅的历史沉浮来看,它是体现民国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和捍卫公民生存权益的特殊空间。以上诸多元素汇聚交织在一起,所折射出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以现代性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都市舞蹈尤其是歌舞厅舞蹈生产、传播、流变与接受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社会学视角。
桂强
关键词:歌舞舞女
论民国体育教育家王健吾的中国古代舞蹈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民国体育教育家王健吾于20世纪30年代在《体育周报》《体育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国古代舞蹈的文章。这些由编写中国体育史所引发的中国舞蹈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舞蹈与民族体育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思考近代"体育"观念的引入对中国古代舞蹈研究的深刻影响均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同时,王健吾在中国古代舞蹈的研究中也流露出较为明显的"抑西扬中"和某些"厚古薄今"的倾向,对部分舶来舞蹈形式和近代中国新兴舞蹈艺术的评价失之偏激,有欠公允。通过对王健吾从体育视角展开的中国古代舞蹈研究中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历史性不足的反思,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中国舞蹈发展过程中传承与发展关系的理解和认知。
桂强
国内外有关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的研究及述评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全面梳理和挖掘国内外有关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的研究并对其展开述评,以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一方面可以继续加大钩沉、甄别、整理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的力度,整合两岸三地尤其是海峡两岸的相关唱片文献资源的展开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不同学科领域内研究唱片文献的新方法、新思路,并根据具体唱片文献的特点有选择、有鉴别地运用这些新的方法或思路,但不必形成对某一种研究方法或思路的迷信和盲从。
桂强
论俄侨芭蕾与中国近代芭蕾艺术的传播
2014年
从晚清时期中国外交使节所感知的芭蕾舞的视觉奇观到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俄侨足迹所至,部分芭蕾舞演出和教学活动在中国大地的展开,芭蕾这一舶来艺术形式开始最初进入中国公众的视线。本文立足近代相关史料的挖掘、梳理和考订,选取俄侨芭蕾在中国三座典型城市的传播为案例分析对象,结合俄侨在这些城市流布的规律和特点,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期全景式展现俄侨芭蕾艺术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传播。
桂强
关键词:芭蕾艺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