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3041)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武晓东付和平查木哈袁帅叶丽娜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教育部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啮齿
  • 7篇啮齿动物
  • 5篇群落
  • 5篇荒漠
  • 3篇动物
  • 3篇神经网
  • 3篇神经网络
  • 3篇阿拉善荒漠
  • 2篇动物群
  • 2篇动物群落
  • 2篇啮齿动物群落
  • 2篇网络
  • 2篇物种
  • 2篇BP神经
  • 2篇BP神经网
  • 2篇BP神经网络
  • 2篇标志重捕
  • 2篇标志重捕法
  • 1篇应激反应
  • 1篇生态学

机构

  • 6篇内蒙古农业大...
  • 5篇教育部
  • 3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武晓东
  • 4篇付和平
  • 3篇袁帅
  • 3篇张卫国
  • 3篇查木哈
  • 3篇卢志宏
  • 3篇杨素文
  • 3篇李燕妮
  • 3篇叶丽娜
  • 2篇张晓东
  • 1篇卫万荣
  • 1篇张灵菲
  • 1篇张小刚
  • 1篇王菊霞
  • 1篇郭利彪
  • 1篇满都呼
  • 1篇岳闯

传媒

  • 2篇草业科学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家畜生态学报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啮齿动物粪便类固醇的分析方法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动物类固醇激素的代谢反应可以作为测定动物生殖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传统的血液测定法在样品的采集过程中会使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而粪便类固醇激素的测定避免了对动物的人为干扰,样品的采集简单易行,是一种非损伤性取样法,测定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对动物类固醇激素的研究报道进行了总结整理,系统地介绍了粪便类固醇激素测定中粪便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方法、分析方法及其在啮齿动物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期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王菊霞张卫国张灵菲张小刚麻安卫
关键词:啮齿动物应激反应
啮齿类动物群居起源研究假说被引量:2
2016年
文章阐述了有关啮齿类动物群居起源相关的7个假说。资源防卫假说认为当资源(食物、水、庇护所)在时空上呈斑块状聚集分布时,群居有利于获取和保护资源。捕食风险假说认为群居能降低啮齿类被捕食的风险,因此在高风险栖境中群居较为普遍。社群温度调节假说认为在寒带和气候寒冷的地区群居有利于啮齿类减少能量消耗。旱区食物分布假说认为处于干旱生境中的啮齿类为减少挖掘洞道所需的能耗和弱化无收益觅食风险不得不形成群居。生活史约束假说认为体型小、脂肪贮存能力低、生长速率慢的啮齿类为能成功抚育后代而不得不形成群居。由于构建洞穴耗能巨大,因此窝巢共享假说认为啮齿类为减少能耗被迫共享洞系进而形成群居。亲代投资假说认为由于亲本对后代的持续性投资,因而群居的形成是由子代推迟扩散导致的。最后,本文对啮齿类群居未来研究的热点进行了探讨。
卫万荣麻安卫何凯张卫国
关键词:群居
不同干扰下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的变动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干扰广泛被认为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近年来,物种多样性对干扰的响应是生态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002—2011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对人为不同利用(干扰)方式形成的禁牧、轮牧、过牧和开垦4种不同区域中,通过对啮齿动物群落的物种数、物种总捕获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等4个变量的时间序列资料的比较,分析了这些变量的年间变动特点及在不同干扰条件下的变动规律,并对不同干扰区各变量的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啮齿动物群落对不同干扰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4个变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受中等干扰的轮牧区中,物种总捕获率2003年出现了各区的第1个高峰,总捕获率分别为过牧区10.75%、轮牧区19.60%、禁牧区11.20%、开垦区10.55%;2008年出现第2个高峰,4个区物种总捕获率均达到了各区的最高峰,捕获率分别为过牧区29.60%、轮牧区34.15%、禁牧区14.20%、开垦区27.10%。过牧区与轮牧区群落物种总捕获率、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显著相关(p<0.05),变动规律相似。过牧区与轮牧区、禁牧区与过牧区、轮牧区与禁牧区之间的物种总捕获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过牧区与轮牧区相似度较高(I=0.856 8);过牧区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有显著的下降趋势(Y=-0.142 lnt+1.487,F=6.320,p<0.05),表明随着过牧时间的积累,对生境的干扰逐步加重,啮齿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会逐渐降低。
查木哈袁帅张晓东付和平武晓东
关键词:啮齿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荒漠
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与植物因子的冗余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2009―2011年4月、7月和10月(春、夏、秋季),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选择了4种不同干扰生境,分别为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和禁牧区,采用铗日法对生境中的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运用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了不同季节啮齿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植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啮齿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在不同干扰生境间差异显著(P<0.05),春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轮牧区最高(1.42),过牧区最低(0.91);夏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开垦区最高(1.45),禁牧区最低(1.06);而秋季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过牧区最高(1.23),禁牧区最低(0.65)。冗余分析表明,春季和夏季灌木盖度和草本密度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均显著,而秋季是草本密度和草本盖度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显著。因此,植物盖度和密度是影响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
乌云嘎查木哈张晓东袁帅付和平武晓东甘红军
关键词:啮齿动物群落荒漠
浅论天然草地管理的利益取向
2021年
草原的价值具有多元化特征,这种多元化特征决定了对草原价值的开发利用也必须具有全方位的理念。目前我国草原退化严重,草原生态环境也同时出现了持续恶化的基本态势,而草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正是导致这一局面发生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当今世界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而草原价值的多元化利用则是维护草原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只有将草原的资源、生态和社会价值统筹考虑,并以草原生态价值的基本属性为草原价值开发的先决条件,草原才能以其最大的价值内涵回馈于人类社会。
孔惠萍赵东旭周雨阳张卫国
关键词:草原管理草原资源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对气候变化滞后效应的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以阿拉善典型温性荒漠为试验区,选取不同放牧干扰下2009~2014年4~7月啮齿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2006~2014年气象因子,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啮齿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对气候变化的滞后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干扰下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不同(拟合优度分别为0.9499、0.9442和0.8678),轮牧干扰优于禁牧和过牧;啮齿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禁牧、轮牧、过牧干扰下分别滞后3个月、3个月、1个月;根据滞后效应和滞后时间,可以提前预测不同放牧干扰下Shannon-Wiener指数的变化趋势,继而为鼠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卢志宏武晓东杨素文李燕妮叶丽娜
关键词:BP神经网络啮齿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
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实证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当生态学家探求在破碎化的栖息地中,群落物种的共存机制、多样性、局域尺度的性质和过程被放到更广阔的时空框架内时,就出现了"集合群落"这一概念。Leibold提出了集合群落概念,他们将一个集合群落定义为局域群落集,这些群落由各个潜在的相互作用的物种的扩散连接在一起。集合群落理论描述了那些发生在集合群落尺度上的过程,并且提出思考关于物种相互作用的新方法。集合群落概念为群落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革命性的范式,集合群落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同一系统中多物种共存的机理、多样性的形成原因与维持机制。该范式强调区域范围内群落中的综合变异,强调环境特证和栖息地之间通过扩散调节的生物相互作用和空间变化。Leibold等提出了解释集合群落结果理论上的4个生态范式,即(1)中性理论;(2)斑块动态理论;(3)物种分配理论;(4)集团效应理论。之后有大量有关检验这4种生态理论的研究,但是有关陆地脊椎动物系统的集合群落的研究较少。2010—2012年,通过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景观中的8个固定样地中,对啮齿动物、栖息地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利用冗余分析和偏冗余分析,评估环境特征和空间特征对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特征独自解释72.8%的啮齿动物物种组成变化,空间特征独自解释33.8%的物种组成变化,环境特征和空间特征共同解释86.5%的啮齿动物物种组成变化,结果显著(P=0.032);去除环境特征之后,空间特征解释13.7%的变化(P=0.246),结果不显著;去除空间特征之后,栖息地变化解释52.7%的变化(P=0.016);环境特征和空间特征的交互作用解释20.1%的物种组成的变化,该区域啮齿动物群落构成集合群落,物种共存中环境特征起着主导作用,由物种分配理论解释该集合群落结构。
查木哈武晓东付和平袁帅乌云嘎张晓东
关键词:群落生态学啮齿动物
应用BP神经网络对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预测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群落的格局与动态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种群数量预测是研究群落动态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尝试采用2006~2014年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数量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啮齿动物群落全部组成物种的总个体数量进行模拟与预测。BP神经网络通过模拟学习,建立模型,能够实现对啮齿动物群落数量动态规律进行模拟与预测。本研究以阿拉善荒漠为试验区,以啮齿动物个体数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志重捕法,监测2006~2014年每年4~10月的数量,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2006~2013年的数据建立训练网络,以2014年的数据进行验证与测试,比较单层隐含层、双层隐含层和三层隐含层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单隐含层模型的隐含层节点数为6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16.13%,决定系数0.998 0(P=0.006 0)。双隐含层模型的两层隐含层节点数均为6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8.58%,决定系数0.999 5(P=0.002 3)。三层隐含层模型的三层隐含层节点数分别为1、10和7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5.87%,决定系数0.999 2(P<0.000 1)。不同隐含层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均取得了满意效果,通过比较最大误差百分比、平均误差百分比、决定系数及拟合优度,三层隐含层优于单隐含层及双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本文认为三层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更适合于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全部组成物种的总个体数量的预测研究。
卢志宏武晓东柴享贤杨素文李燕妮叶丽娜
关键词:BP人工神经网络啮齿动物标志重捕法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物种数量预测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群落的数量变动及预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到啮齿动物群落数量预测中是一种新尝试。Elman神经网络通过在前馈网络中增加延时算子,实现了记忆功能,能够对啮齿动物组成物种数量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以腾格里沙漠东缘荒漠为试验区,以啮齿动物数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志重捕法,逐月监测2006─2014年每年的4─10月捕获量,建立Elman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2006─2013年的捕获量建立训练网络,以2014年的数据进行验证与测试,比较3种数据处理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后的平均误差和拟合度,确立最优模型,预测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组成物种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未经归一化处理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mse为5.30,最小误差1.52%,拟合度为0.80;(2)经[0,1]归一化处理的预测结果平均误差mse为4.51,最小误差1.54%,拟合度为0.82;(3)经[-1,1]归一化处理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mse为5.03,最小误差1.63%,拟合度为0.69;(4)3种归一化处理后Elman神经网络模型差异不显著。通过平均误差和拟合度的比较,文章认为采用[0,1]归一化建立的Elman神经网络能较好的预测荒漠啮齿动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应用该网络可以预测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组成物种数量变化趋势,对指导当地鼠情监控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卢志宏武晓东郭利彪付和平满都呼岳闯柴享贤包达尔罕杨素文叶丽娜李燕妮
关键词:ELMAN神经网络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标志重捕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