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531)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冯尔玲王恒樑朱力刘先凯徐苹更多>>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志贺菌
  • 2篇蛋白
  • 2篇基因
  • 2篇基因缺失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表达谱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 1篇电泳
  • 1篇耶尔森菌
  • 1篇脂多糖
  • 1篇脂多糖类
  • 1篇志贺菌属
  • 1篇质谱
  • 1篇质谱分析
  • 1篇质谱分析法
  • 1篇鼠疫
  • 1篇鼠疫耶尔森菌
  • 1篇双向电泳

机构

  • 4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朱力
  • 4篇王恒樑
  • 4篇冯尔玲
  • 2篇刘先凯
  • 1篇陈福生
  • 1篇魏华
  • 1篇熊勇华
  • 1篇王效义
  • 1篇宋亚军
  • 1篇宋丽
  • 1篇李月玥
  • 1篇卢瑛
  • 1篇牛畅
  • 1篇杨晶
  • 1篇刘红胜
  • 1篇郭景玉
  • 1篇徐苹
  • 1篇白国旺

传媒

  • 3篇军事医学
  • 1篇遗传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志贺菌rfbA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2012年
目的构建弗氏2a志贺菌301 rfbA基因缺失突变株,初步探究志贺菌脂多糖合成与糖蛋白合成通路是否相关。方法首先用PCR扩增出rfb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构建含有kan基因的打靶片段,采用λ-Red重组系统对rfbA基因进行缺失,用PCR进行初步验证,然后通过LPS的银染方法进行进一步验证。随后,制备野生株、rfbA缺失突变株的全菌蛋白样品,进行双向电泳后比较野生株301和rfbA缺失株的蛋白表达谱。结果成功构建了301 rfbA缺失突变株。在LPS的银染实验中,rfbA突变株在凝胶中未形成一长串的梯状条带。在双向电泳实验中,野生株和突变株没有明显的蛋白差异点。结论获得了301 rfbA基因缺失突变体,初步认为志贺菌中不存在与脂多糖O-抗原合成相关的蛋白糖基化途径。
宋丽牛畅白国旺冯尔玲刘先凯魏华王恒樑熊勇华朱力
关键词:志贺菌属脂多糖类基因缺失突变
鼠疫耶尔森菌201株和201△pCD1株蛋白表达谱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缺失编码Ⅲ型分泌系统的大质粒p CD1对鼠疫耶尔森菌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探索鼠疫菌的潜在致病机制,为鼠疫疫苗研制提供新线索。方法通过双向电泳与质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鼠疫菌在26℃和37℃不同培养温度下,全菌蛋白表达谱差异,鉴定差异蛋白并对其功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并鉴定了鼠疫菌201株和201△p CD1缺失突变株中的差异蛋白,其中26℃条件下鉴定到24个差异蛋白,37℃条件下鉴定到25个差异蛋白,内含7个由p CD1质粒编码的蛋白。结论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大质粒p CD1缺失后,多种染色体编码蛋白的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暗示大质粒能调控染色体编码基因的表达。
刘红胜郭景玉冯尔玲王效义王恒樑宋亚军朱力
关键词:蛋白表达谱质谱分析法
弗氏志贺菌ΔlysA突变株的构建及SILAC技术的应用尝试
2012年
目的构建弗氏2a志贺菌301株赖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为将细胞培养条件下稳定同位素标记(SILAC)技术应用于志贺菌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λ-Red重组系统对弗氏2a志贺菌301株lysA基因进行缺失,对野生株和突变株进行基本的表型测评和毒力评价,并利用双向电泳技术比较二者在全菌蛋白表达谱上的差异,最后将突变株分别在含有12C6-赖氨酸和13C6-赖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根据双向电泳胶图取对应蛋白点进行胶内酶切及MALDI-TOF/TOF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301 lysA基因缺失突变株,蛋白鉴定结果显示所取对应蛋白点为同一蛋白,在质谱图上轻重同位素峰位移为6 amu。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赖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适合进行SILAC分析。
李月玥刘先凯冯尔玲王恒樑陈福生朱力
关键词:基因缺失双向电泳SILAC
密度感应系统对弗氏志贺菌生长竞争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密度感应系统调节细菌应答反应的发生,这些应答反应与细胞密度有关。通过对比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志贺氏菌(Shigella spp.)的序列发现,志贺菌属密度感应系统操纵子普遍存在丢失或突变。为研究其密度感应系统的功能,文章利用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BB170作为指示菌,检测弗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AI-2,证明其可以分泌有活性的AI-2;其次,采用Golden Gate克隆法将大肠杆菌MG1655的密度感应系统基因克隆至弗氏志贺菌301中,获得密度感应系统回复株301。通过菌落计数表明,在混合培养条件下,密度感应系统基因回复株301比野生株301存在生长优势;通过双向电泳初步比较分析表明,密度感应系统基因可以在志贺菌中表达,并鉴定到了其他一些与应激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如Hsp60、Gro EL、Sod B。
徐苹杨晶陆丽兰冯尔玲王恒樑卢瑛朱力
关键词:密度感应系统比较蛋白质组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