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1C0048M)

作品数:10 被引量:87H指数:5
相关作者:于建云郭泽云许冰莹赵小林赵旭东更多>>
相关机构:昆明医学院泸州医学院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4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1篇脑震荡
  • 6篇水迷宫
  • 5篇胆碱
  • 3篇胆碱能
  • 3篇学习记忆
  • 3篇神经元
  • 3篇病理
  • 2篇胆碱能神经
  • 2篇胆碱能神经元
  • 2篇乙酰
  • 2篇能神经
  • 2篇能神经元
  • 2篇法医
  • 2篇法医病理
  • 2篇法医病理学
  • 2篇大脑
  • 1篇胆碱能纤维
  • 1篇胆碱乙酰转移...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机构

  • 10篇昆明医学院
  • 3篇泸州医学院
  • 2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中国人民公安...
  • 1篇北京市公安局

作者

  • 12篇于建云
  • 10篇郭泽云
  • 9篇许冰莹
  • 7篇吴春云
  • 7篇赵小林
  • 6篇林海英
  • 6篇赵旭东
  • 2篇李坪
  • 2篇兰光明
  • 2篇赵旭东
  • 1篇张桓
  • 1篇李树华
  • 1篇董迎春
  • 1篇李俊祥
  • 1篇杨力
  • 1篇王瑞春
  • 1篇韩晓华
  • 1篇李娟娟
  • 1篇郭丽萍

传媒

  • 2篇昆明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法医学杂志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法医学杂...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全国第七次法...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震荡鼠细胞组织病理学研究被引量:49
2003年
目的 :作为轻型颅脑损伤的脑震荡 ,一向认为是脑功能的一过性功能障碍 ,而无形态变化 ,近来的一些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为深入探讨脑震荡发病机理特设计本研究 .方法 :用清醒Wister大鼠 ,在自制单摆式脑损伤复制仪上制备脑震荡模型 .符合诊断者随机分为 10组 (n≥ 5 ) .于伤后 64d内定时乙醚麻醉 ,心腔灌注 10 %甲醛液处杀固定 ,恒定在大脑、脑干与小脑取材 4块 ,常规HE ,Nissl染色 .结果 :( 1)皮质第二、三层部分神经元变性和不完全性坏死 ,并呈现早期与延迟性损伤两个高峰性变化 ,伴淤血水肿与胶质细胞增生 ,病变以纵裂旁、脑底与近脑底区为著 ,左右半球不对称 .海马损伤以CA1~CA2 区与皮质明显病变相对应的部位为重 ;( 2 )皮质下核团少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 ,并以中线区、下丘脑、脑室旁和脉络裂旁为重 ;( 3 )脑干、小脑少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 ,并以浦氏细胞、第四脑室旁网状核团及延颈髓交界区为著 .结论 :本模型所致脑震荡存在有弥漫性的早期与延迟性神经元变性坏死等形态改变 .
于建云李树华韩晓华许冰莹林海英赵旭东
关键词:脑震荡发病机理脑功能
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与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改变的关系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通过大鼠脑震荡模型观察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改变,初步探讨脑震荡后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与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建立脑震荡大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MWM)实验评价学习记忆功能,用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标记大鼠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细胞,并进行定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震荡后1~7天进行MWM实验的大鼠在前3天找到平台的时间显著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基底前脑内侧隔核(MSN)、斜角带核垂直支(VDB)ChAT阳性表达细胞数在脑震荡后明显减少(伤后1、2、4、8天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在脑震荡后明显减少,这可能与脑震荡后学习记忆功能损害有关.
林海英吴春云于建云郭泽云许冰莹赵小林
关键词:脑震荡学习记忆障碍胆碱能神经元
大鼠脑震荡后大脑多巴胺D_1受体的动态表达观察
2010年
目的探讨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大脑多巴胺D1受体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变化。方法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大鼠脑震荡模型,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脑震荡后1、2、4、8、16和24d 6个损伤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于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取内侧隔核(MSN)、左右Broca斜角带垂直支(VDB)、丘脑网状带(RT)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脑组织不同区域多巴胺受体(D1)表达情况,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大鼠脑组织D1受体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变化情况:在MNS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到16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16~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但在24d仍比对照组的表达弱。在VDB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2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脑震荡后2~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但在24d仍比对照组的表达弱。在RT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4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4~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到24d与对照组表达接近。结论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脑组织多巴胺D1受体在MSN、VDB、RT不同区域的表达轻微下调,但下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赵小林于建云李坪董迎春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脑震荡多巴胺D1受体
脑震荡鼠水迷宫认知学习试验与脑神经元变化研究
<正> 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震荡不仅是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而且存在脑神经元和轴索组织学改变,脑震荡后综合症是其最明显的后遗症。本试验通过建立脑震荡大鼠模型,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观察大脑皮层、背侧海马CA1...
林海英吴春云郭泽云于建云许冰莹赵小林赵旭东
文献传递
脑震荡鼠水迷宫空间认知障碍与脑胆碱能神经元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探讨脑震荡(BC)鼠认知障碍与大脑胆碱能神经元变化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84只,用自制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复制脑震荡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脑震荡后1,2,4,8,16,24d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应用Morris水迷宫(MWM)实验评价空间认知功能;用抗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抗体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大鼠基底前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的胆碱能神经细胞,并对ChAT阳性表达物进行定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震荡后3d内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显著延长,而4~21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底前脑ChAT阳性细胞数及ChAT蛋白表达活性在脑震荡后明显减少,第8天达低谷,随后增加,至第24天接近正常;脑干网状结构ChAT蛋白表达活性在伤后第1~2天下降,随后逐渐上升,第24天达高峰。结论脑震荡大鼠的认知障碍与基底前脑、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可能有一定联系。
林海英吴春云于建云郭泽云许冰莹赵小林赵旭东
关键词:脑震荡胆碱能纤维
脑震荡大鼠大脑乙酰胆碱脂酶的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脑震荡大鼠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规律。方法:用自制单摆闭合性脑损伤机械打击装置复制脑震荡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伤后1、2、4、8、16、24d和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对大脑前额叶皮质(PFC)、尾壳核(CPu)、伏核,核心部(AcbC)、斜角带垂直臂核(VDB)、斜角带水平臂核(HDB)、梨形皮质(Pir)、顶叶皮质、海马CA1-3区(CA1-3)、丘脑背内侧核(MD)、丘脑背外侧核(LD)、下丘脑外侧区(LH)和杏仁核脑区AChE阳性表达物进行光密度测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脑震荡后ACHE的阳性表达在上述脑区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在VDB AChE表达于伤后第1天达低谷。在PFC、CPu、AcbC、CA1、CA3、杏仁核、顶叶皮质、Pir和HDB AChE表达于伤后第4天达低谷。在CA2、MD、LD部位ACHE表达于伤后第8天达低谷。在LH部位AChE表达于伤后第16天达低谷。各脑区ACHE变化恢复时间不相同,至24d均恢复接近正常或低于正常。结论:AChE可分布在大脑皮质各层神经元,海马、丘脑、尾壳核、基底前脑神经元;脑震荡鼠顶叶皮质、PFC、CA13、MD、LD、LH、CPU、VDB和HDB等多个功能脑区AChE伤后出现下调性病理变化;脑震荡鼠的认知行为障碍可能与相关脑区胆碱能神经的变化有一定联系。
王瑞春张桓于建云李坪郭泽云李娟娟杨力
关键词:脑震荡乙酰胆碱酯酶免疫组织化学
脑震荡鼠水迷宫空间认知障碍与胆碱能神经元变化研究
<正> 目的脑震荡后往往遗留脑震荡综合症,认知障碍是最持久的症状之一。本试验通过建立脑震荡大鼠模型,评价大鼠的认知(学习和记忆)功能,观察基底前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的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探讨脑震荡认知障碍与基底前脑和脑干网状...
林海英吴春云于建云郭泽云许冰莹赵小林赵旭东
文献传递
大鼠单纯脑震荡损伤后不同时期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脑震荡后不同时期水迷宫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48只,应用自制单摆式脑损伤机械打击装置建立单纯性脑震荡大鼠模型,符合损伤判断标准之大鼠随机分为伤后1周、2周、3周组和对照组;应用Morris水迷宫(MWM)实验,评价大鼠PBC后1周、2周和3周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受伤大鼠在MWM水下平台试验中,PBC后1~7d的前3d,找到平台的时间显著延长,分别为(95.36±19.85)s、(71.09±29.41)s、(67.21±31.73)s,而在伤后8~21d差异无显著性。在MWM探测试验中,各组大鼠在原有平台象限(第3象限)停留的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单纯性脑震荡大鼠在伤后早期出现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林海英于建云赵小林吴春云郭泽云许冰莹赵旭东兰光明
关键词:脑震荡学习记忆水迷宫
不同类型脑震荡对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不同类型脑震荡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初步探讨脑震荡认知障碍的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36只,复制不同损伤程度的脑震荡模型,用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标记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细胞,光镜下计数,并检测反映ChAT活性的灰度值。结果单纯型、复杂型脑震荡与对照组相比,复杂型脑震荡组与单纯性脑震荡组相比,大鼠基底前脑内侧隔核、斜角带核垂直支ChAT阳性表达细胞数减少,ChAT活性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不同类型的脑震荡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变化程度不同,这种变化可能是脑震荡后不同程度认知障碍的病理学基础。
林海英吴春云许冰莹赵小林于建云郭泽云
关键词:脑震荡胆碱乙酰转移酶基底前脑
实验大鼠轻中型闭合性脑损伤昏迷指标与分级标准被引量:38
2008年
目的为使实验室间的研究数据可比,特建立大鼠轻型和中型闭合性脑损伤分级的昏迷量化标准。方法利用自制金属单摆装置复制大鼠脑损伤动物模型,按照大鼠脑损伤后昏迷反应程度进行呼吸暂停时间,角膜反射、外耳道刺激反应、翻正反射及针刺疼痛反应消失后恢复时间的实际测量与评分,结合肉眼颅脑解剖检查进行验证,对前述指标的实测值和评分赋值数据进行多元判别回归分析,建立判别方程。结果应用实测值和评分值进行轻型脑损伤判别的概率分别是88.9%和91.9%。结论该标准是一个较理想实用的大鼠轻、中型脑损伤分级标准。
于建云李俊祥郭泽云赵小林赵旭东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脑损伤昏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