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3-2023)

作品数:32 被引量:371H指数:9
相关作者:姚咏明于燕盛志勇董宁柴家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脓毒
  • 13篇脓毒症
  • 12篇烧伤
  • 11篇细胞
  • 10篇蛋白
  • 8篇免疫
  • 7篇伤患者
  • 7篇器官
  • 6篇多器官功能
  • 6篇器官功能
  • 6篇迁移
  • 6篇迁移率
  • 6篇高迁移率族蛋...
  • 6篇高迁移率族蛋...
  • 5篇休克
  • 5篇CD14
  • 4篇多器官功能衰...
  • 4篇多态
  • 4篇多态性
  • 4篇严重烧伤

机构

  • 25篇中国人民解放...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丰台右安...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重庆市第三人...
  • 1篇武警北京总队...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1篇姚咏明
  • 19篇于燕
  • 18篇盛志勇
  • 12篇董宁
  • 6篇柴家科
  • 4篇赵晓东
  • 4篇胥彩林
  • 3篇张连阳
  • 3篇曹玉珏
  • 3篇梁华平
  • 3篇马俊勋
  • 3篇贺立新
  • 2篇李基业
  • 2篇张立天
  • 2篇黄显金
  • 2篇蔺静
  • 2篇董月青
  • 2篇陆家齐
  • 2篇姚凤华
  • 2篇姚凤华

传媒

  • 6篇中华外科杂志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中华烧伤杂志
  • 3篇中华急诊医学...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3篇中国危重病急...
  • 3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感染.炎症....
  • 1篇第六届全国危...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0篇2007
  • 5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科手术患者血清趋化因子IP-10含量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外科手术患者血清趋化因子IP-10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 14例普通外科疾病住院手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n=6)和非脓毒症组(n=8),另有 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6).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血清中IP-10含量.结果外科手术后非脓毒症患者血清IP-10含量升高,第1~3天达峰值,一周降至术前范围;手术后并发脓毒症者血清IP-10含量进一步升高且持续时间延长,术后1、3、7天显著高于无脓毒症者(P<0.05或0.01),且脓毒症组IP-10含量与白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0.955,P<0.05).结论外科手术打击可刺激IP-10的产生,血清IP-10水平持续升高与脓毒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姚胜姚咏明李基业于燕
关键词:外科手术干扰素诱导蛋白10脓毒症综合征
脂多糖结合蛋白与CD14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意义初步探讨
2007年
目的通过探讨脂多糖结合蛋白(LBP)Leu436→Phe基因多态性对CD14合成与释放的影响以及CD14 C-159T对LBP蛋白浓度的调节效应,阐明这两种基因多态性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118例健康献血员及26例烧伤面积>30%的患者,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LBPLeu436→Phe及CD14 C-159T基因多态性,同时检测CD14 mRNA表达、可溶性CD14(sCD14)及LBP浓度。结果体外全血培养实验中,脂多糖刺激与否,LBPLeu436→Phe对CD14 mRNA表达、sCD14水平均无明显影响(P>0.05),CD14-159位点基因型也与LBP浓度无关(P>0.05)。而对烧伤面积>30%的患者研究显示,CD14-159位点TT基因型患者LBP浓度于伤后第3、21天明显高于CC基因型(P<0.05)。结论CD14 C-159T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间接调节机制影响LBP产生,并与严重烧伤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蔺静姚咏明黄志红于燕柴家科于勇
关键词:烧伤脂多糖类CD14
严重烧伤后细胞免疫改变及其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的相关性。方法采集35例烧伤体表总面积〉30%的患者静脉血样,根据是否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组(MODS组13例、非MODS组22例),采集患者伤后第1、3、5、7、14、21、28天的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HMGB1水平;观察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能力,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的比值。结果严重烧伤患者伤后第1天血浆HMGB1水平即明显升高,其中伤后第1、7、21、28天MODS组HMGB1显著高于非MODS组(P〈0.05)。两组间比较,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2的产生能力、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在伤后第1、14、21、28天MODS组显著低于非MODS组(P均〈0.05)。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血浆HMGB1含量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包括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IL-2含量、CD4^+/CD8^+T细胞比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大面积烧伤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患者并发MODS密切相关,严重烧伤患者血浆HMGB1水平的持续升高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具有显著影响。
董宁金伯泉姚咏明于燕曹玉珏贺立新柴家科盛志勇
关键词:烧伤多器官功能衰竭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大面积烧伤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 了解大面积烧伤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59例烧伤面积≥30%TBSA的患者,分为脓毒症组43例和非脓毒症组16例。采集两组患者伤后1、3、5、7、14、21、28d的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分泌水平,并行相关性分析;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其凋亡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伤后l、14、2l、28d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IL-2的分泌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82,P〈0.01)。伤后1、5、14、21、28d,脓毒症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非脓毒症组,而其凋亡率呈相反趋势(P〈0.05或P〈0.01),两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0.66,P〈0.05)。结论 大面积烧伤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持续处于抑制状态,T淋巴细胞凋亡参与了脓毒症细胞免疫紊乱的病理生理过程。
董宁姚咏明曹玉珏贺立新于燕柴家科盛志勇
关键词:烧伤脓毒症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
内毒素休克大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通路在生物喋呤诱生中的作用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p38信号通路抑制剂SB2 0 35 80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生物喋呤 (BH4 ) 一氧化氮 (NO)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内毒素休克模型 ,5 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8只 )、内毒素休克组 (32只 )和SB2 0 35 80拮抗组 (1 6只 )。留取肝、肺、肾组织测定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I (GTP -CHI)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mRNA表达 ,同时检测血浆与组织中BH4 和NO水平的变化。 结果 内毒素攻击后 ,各组织GTP -CHI基因表达和BH4 水平明显升高 ,至伤后 2 4h仍持续于较高水平。组织iNOS基因表达和NO水平亦明显升高 ,其中肝、肺改变尤为显著。SB2 0 35 80处理后 ,肝、肺、肾组织GTP -CHImRNA表达分别于 1 2 ,2 4 ,2~ 1 2h受到显著抑制 (P <0 .0 5或 0 .0 1 ) ,肝组织BH4 水平 1 2h显著降低 (P <0 .0 5 ) ;同时 ,肝、肺和肾组织iNOSmRNA表达亦有不同程度下调 (P <0 .0 5或 0 .0 1 ) ,且肝、肺组织NO水平明显下降。 结论 p38MAPK信号途径参与了内毒素介导BH4 诱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抑制该通路能明显下调内毒素休克动物多器官BH4 NO系统的表达。
胥彩林姚咏明于燕盛志勇李采青
关键词:内毒素休克SB203580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烫伤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变化及其对脾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大鼠烫伤延迟复苏模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n=32)、烫伤组(n=32)和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n=32),分别于伤后1、3、5、7天活杀动物。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浆中HMGB1含最,采用噻唑蓝法和ELISA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培养上清中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浓度。结果与假伤组相比,烫伤后1、3、5天大鼠血浆HMGB1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同时,脾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刺激的增殖反应在伤后1~7天明显受抑制(P<0.05);伤后1、3天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4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伤后7天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给予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1、3、5天血浆HMGB1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并明显减轻伤后1~7天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状态,同时提高IFN-γ水平(P<0.05),而IL-4水平在伤后1、3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HMGB1对烫伤大鼠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显著影响,它参与了烫伤延迟复苏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病过程。
董月青姚咏明董宁于燕盛志勇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淋巴细胞丙酮酸乙酯
免疫功能紊乱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被引量:64
2007年
有关炎症问题的研究在脓毒症领域开展得很早,目前对它的了解无论是在基础理论还是在临床实践方面也都比较深入。传统观念认为,脓毒症是一种失控的持久性炎症反应,是由感染因素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基于这种认识,人们应用大量抗炎措施治疗脓毒症,虽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临床应用中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机体复杂的炎症与免疫反应本质认识不足。近年来,脓毒症免疫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它牵涉到机体天然免疫系统与获得性免疫系统,其状态与脓毒症的发展和转归息息相关。因此,寻找和选择适宜的监控及治疗靶点,对脓毒症患者免疫系统进行调节并改善预后,已成为现代脓毒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姚咏明
关键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天然免疫系统发病治疗靶点
腹部大手术后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的变化规律及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外科大手术后内源性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拟行腹部大手术患者11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5、7、14天采集血标本,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的变化,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BPI、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IL-6水平,改良基质显色法鲎试验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中BPI/LBP比值为(0.672±0.083)×10-3,腹部大手术后第1天增高至(1.058±0.074)×10-3(P=0.004),第3天为(1.107±0.061)×10-3(P=0.001),第5天后降至正常范围(P>0.05)。11例患者术前血浆中均未检测到IL-6,腹部大手术后第1天血浆中IL-6水平迅速增高达峰值(27.440±12.144pg/ml,P=0.04),第3天仍处于较高水平(11.530±5.312pg/ml)。结论手术创伤后机体内源性BPI的增幅明显高于LBP,可能有助于控制大手术后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及发展。
张立天姚咏明陆家齐于燕
关键词:脂多糖结合蛋白细胞因子类外科手术
烫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变化及其对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烫伤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10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7)、假伤组(n=32)、烫伤组(n=32)和丙酮酸乙酯(EP)液(3·23mg/ml)治疗组(n=32),后3组分别在伤后第1、3、5、7天活杀,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血浆HMGB1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大鼠烫伤后1、3、5天血浆HMGB1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假伤组比较,烫伤后1、3天G1期淋巴细胞明显增加,同时G2+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EP组,伤后第1天G1期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G2+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HMGB1对严重烫伤后脾淋巴细胞周期具有明显影响,参与了烧伤延迟复苏后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病过程。
董月青姚咏明刘辉董宁于燕盛志勇
关键词:烧伤HMGB1蛋白细胞周期脾淋巴细胞丙酮酸乙酯
休克期切痂对烫伤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多器官损害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烫伤大鼠循环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变化规律,探讨休克期切痂改善脏器功能的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30%Ⅲ度烫伤后随机分为24h切痂组和72h切痂组.免疫印迹法、酶生化法检测血浆HMGB1含量及脏器功能指标.结果烫伤后血浆HMGB1水平升高2~4倍(P<0.05或P<0.01),心、肺、肝、肾、肠及脾脏等功能指标明显异常(P<0.05或P<0.01).24h切痂组动物伤后2天血浆HMGB1水平明显下降,同时多脏器功能显著改善(P<0.05);而72h切痂组仅伤后8天血浆HMGB1水平明显降低和脏器功能的改善(P<0.05).血浆HMGB1浓度与肺组织MPO及血浆CK-MB、AST、ALT酶活性以及BUN呈正相关(P<0.01),而与脾淋巴细胞MTT及肠组织DAO呈负相关(P<0.01).结论循环HMGB1可能参与了烫伤后全身多脏器损伤,休克期切痂有助于减少HMGB1的产生.
王忠堂姚咏明盛志勇
关键词:HMGB1蛋白多器官功能衰竭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