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11B18) 作品数:29 被引量:614 H指数:12 相关作者: 董力 石应康 曹广庆 周敏 司在霞 更多>> 相关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山东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中国心脏瓣膜术后多中心低强度抗凝治疗注册登记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46 2016年 目的研究我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强度、方法及监测指标。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数据库”中注册登记的全国35家医院2577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数据,并就其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西方人群[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成人心外科数据库(STS—ACSD),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抗凝治疗指南]进行比较。随访11家医院20519例术后患者(研究终点2年),探讨适合中国人的抗凝治疗强度及方法。结果2577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年龄(48.6±11.2)岁,女性占56.7%(14613/25773);风湿性心脏病为主要病因(87.5%,22551/25773),二尖瓣狭窄是最主要病变(56.2%,14484/25773);术前40.9%的患者合并心房纤颤(房颤),同期射频消融手术(Maze)者占9.2%;二尖瓣置换是最主要的手术方式(47.4%),使用机械瓣膜占94.8%;35家医院(100%)均使用国际标准比值(INR)作为抗凝监测指标,31家医院(88.6%)INR目标值1.5—2.5。住院期间100069例次INR的实测均值为1.84±0.53,其中89.2%在1.5—2.5,华法林平均剂量(2.82±0.93)mg/d;瓣膜术后早期抗凝治疗的主要方法:首次服用华法林在术后48h内占88.5%,维持量给药法占79.4%,不需其他抗凝药桥接治疗占84.6%;术后住院期间抗凝并发症发生率低:严重出血率0.02%,血栓形成及栓塞率均为0.05%,无抗凝相关死亡。共18974例获随访(9493例随访满2年),随访率92.47%,随访总量30012人年,失访1545例(7.53%)。总抗凝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0.67/100人年(202例次)和0.15/100人年(47例),严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0.25/100人年(76例 董力 石应康 许建屏 张尔永 刘金成 李亚雄 倪一鸣 杨谦 韩涛 付博 陈进 任莉 魏蜀亮 陈灏 柳克祥 于风旭 刘建实 肖明第 吴树明 张凯伦 黄焕雷 蒋树林 乔晨辉 王春生 徐志云 周新民 王东进 倪立新 肖颖彬 姜胜利 张桂敏 梁贵友 杨思远 伯平 钟前进 张进宝 张希 朱亚彬 滕晓 朱鹏 黄烽 肖亦敏 曹广庆 田海关键词: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低强度抗凝治疗 多中心研究 随访研究 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数据库建设 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建设符合中国人自身凝血特点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注册数据库,填补我国心脏瓣膜病临床研究在此领域的空白,并提供科学、客观的基础数据和信息交流平台。方法采用全国多中心、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方法,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数据库。由全国36家心脏中心参加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启动会制定符合我国心脏瓣膜术后抗凝患者实际情况的住院及随访病例登记表(casereport form,CRF)。前瞻性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行心瓣膜置换术服用华法林抗凝,并接受正规抗凝监测的患者。数据库建设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具有数据监测、查询和统计功能,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系统更新。结果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数据库链接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首页(http://www.zgxxwkzz.com),是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信息平台,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已完成全国34家三甲医院8 42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注册,各中心的随访工作正在进行中。结论我们建立了一个大型多中心、开放式的数据库及网络信息平台,数据库变量设置符合我国人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自身临床特点,为今后临床研究系统性分析提供科学、客观的基础数据和保障。 付博 董力 石应康 <瓣膜病术后抗凝个体化和低抗凝标准研究>课题组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 抗凝治疗 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的系统评价及文献分析 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1990年1月至2010月12月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及Cochrane图书馆有关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中文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及质量评估,对照研究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叙述性研究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61篇,其中对照研究4篇,叙述性研究57篇.荟萃分析及描述性分析结果均提示,低强度抗凝组的抗凝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出血率均较传统强度组明显降低(RR=-0.06,95%CI:-0.08~-0.03,P<0.001;RR=-0.06,95% CI:-0.08~0.04,P<0.001),而两组间栓塞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RR =0.01,95% CI:-0.01~0.03,P>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取得了在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高的基础上,出血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率显著降低的成果,该治疗安全、有效,是适合中国人凝血特点的治疗方法. 董力 石应康 付博 滕晓 陈进 张本贵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 抗凝治疗 大数据背景下医学数据挖掘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53 2016年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带来了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在医学领域,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的进步,人类疾病谱正在发生改变,疾病种类不断增多,病因、诊断及治疗的复杂性也在逐渐增加。为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需要我们不断探究,通过对医学大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从海量的知识中发现隐藏其中的规律。这对于提高医学信息管理水平,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和方法学的支持,促进临床实践和决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大数据为背景,对大数据的由来、意义、分类、特征、数据挖掘和医学数据挖掘的研究进展、应用和未来发展进行综述。 秦文哲 陈进 董力关键词:大数据 数据挖掘 A型主动脉夹层保留主动脉瓣手术经验 2014年 目的总结保留主动脉瓣的 A 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收集、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45例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外科手术治疗病历资料。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36~57岁,平均(45±10)岁。手术方法包括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25例、单片技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5例,David 技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5例,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术中45例主动脉瓣均获得保留。术后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各1例。无住院及随访期死亡,随访期无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诊12个月超声心动图结果示:主动脉瓣反流程度,40例无反流,4例为少量反流,1例为少中量反流。结论A 型主动脉夹层保留主动脉瓣手术早期效果满意。 洪昊 董念国 刘金平 蒋雄刚 张凯伦 孙图成关键词:主动脉瓣 外科手术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首次抗凝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评估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首次抗凝依从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抗凝依从性问卷及抗凝知识问卷对165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 165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首次的抗凝依从性平均得分为(36.44±3.70)分,33.6%的患者抗凝依从性差,抗凝知识平均得分为(13.52±5.86)分;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患者的抗凝知识、文化程度、月收入及年龄是抗凝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其中抗凝知识对患者抗凝依从性的影响最大。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首次抗凝依从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应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增加患者的抗凝知识,加强对较低文化程度和收入及年轻患者的干预指导以提高其抗凝依从性。 司在霞 郭灵霞 周敏 李莹 曹广庆关键词:依从性 抗凝 华法林 机械瓣膜置换术 非遗传因素与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临床用药稳定维持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评价非遗传因素和基因多态性对中国人群患者华法林用药稳定剂量的影响,为华法林个体化用药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正在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连续2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达标的门诊及住院患者200人,记录其基本信息和临床用药情况,用Sanger直接测序法进行4种基因共8种多态性的检测,用统计学分析评价遗传与非遗传因素对华法林用药剂量的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在非遗传因素中,年龄和身高对华法林用药剂量有显著的影响,用药剂量随年龄增长有降低的趋势,而随身高的增长有升高的趋势。20岁年龄组与60岁年龄组华法林用药剂量差异达到1.81mg/天,身高140cm组与180cm组的用药剂量差异达1.06mg/天。在遗传因素中,VKORCI-1639G/A位点、CyP2C9430c/T位点、CYP2C9107SA/c位点、Cyf)4F2V433M位点对华法林用药剂量有显著影响,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华法林用药剂量的差异从0.35mg/天到0.84mg/天不等。结论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均为影响华法林个体化用药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应尽可能全面地考虑这些因素。建立合理的华法林稳定剂量的预测算法对华法林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侯江龙 董鑫 王玉庆 王刚 董力 李岭关键词:华法林 抗凝 基因多态性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近中期疗效分析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 FⅦa)进行止血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总结r FⅦa在术后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7年7月,本科行CABG术后应用r FⅦa共22例患者,其中20例采用体外循环下CABG,2例采用非体外循环下CABG。CABG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生物瓣6例,机械瓣1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机械瓣)。给予r FⅦa(初始剂量以35~70μg/kg),记录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桥血管通畅情况采用64排螺旋CT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无二次开胸,应用r FⅦa后第一个小时引流量与应用前一小时引流量相比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 <0.05),止血效果良好。随访0.5~7年,平均随访时间(2.98±2.36)年,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总的桥血管通畅率为94.45%,其中动脉桥通畅率94.11%,静脉桥通畅率96.30%。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血压、血糖、血脂控制良好,术后未出现明显出血情况;随访期间无新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论 r FⅦa在CABG后渗血的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止血效果和安全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r FⅦa,不影响术后近中期桥血管通畅率,不增加血栓形成及MACE的风险。 李东 肖苍松 任崇雷 吴扬 王嵘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多层螺旋CT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自我管理的非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 探讨中国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利用便携式血凝仪行抗凝自我监测(patient self-testing,PST)及自我管理(patient self-management,PSM)在增加监测频率和保障抗凝安全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非随机、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我院10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在门诊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且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分为门诊随访组(40例)、自我监测组(40例)和自我管理组(20例)三组。其中男25例、女75例,年龄20~57(42.67±8.20)岁。门诊随访组接受常规中心实验室抗凝监测,自我监测组和自我管理组应用Coagu Chek XS(Roche,德国)便携式血凝仪行抗凝监测,且后者自我调整华法林服用方案。分别完成6个月抗凝随访,分析各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治疗范围时间(TTR)、治疗范围时间分数(FTTR)及抗凝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抗凝随访期间,三组患者INR实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门诊随访组、自我监测组和自我管理三组的TTR分别是45.9%(4 368.0 d/9 517.0 d)、61.2%(6 057.0 d/9 897.0 d)和65.4%(2 833.8 d/4 333.0 d),三组间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INR的FTTR分别是48.3%(99次/205次)、60.7%(164次/270次)和64.9%(100次/154次),门诊随访组与自我监测组(P=0.007)及自我管理组(P=0.002)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我监测组与自我管理组FTT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100例患者在6个月随访期间均无血栓形成及严重性出血发生,门诊随访组、自我监测组及自我管理组3组间抗凝总并发症、一般性出血和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或其实际照顾者,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便携式血凝仪的使用方法,并完成口服抗凝治疗自我监测及管理� 陈秋林 董力 石应康 赵树林 程涵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 自我监测 自我管理 育龄妇女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期的抗凝治疗策略 被引量:8 2018年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妊娠期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是困难且充满争议的。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育龄妇女人工瓣膜的选择、妊娠期不同抗凝治疗方案、指南以及中国的现状进行综述。 程涵 董力关键词:妊娠 心脏机械瓣膜 人工瓣膜 华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