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840023)
-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海燕李荣峰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探析——兼论与佛教伦理思想的选择亲和性被引量:3
- 2015年
-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面临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无根性漂泊、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次序选择的两难等困境,产生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未能找到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切入点。作为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的佛教伦理思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性,二者以平等为共同理想,以利他主义为共同理念,以生命关怀为根本基础。佛教伦理思想可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合法性予以本土化解释,协助整合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中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的矛盾,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可借鉴佛教伦理思想的发展模式,最终二者可通过制度化利他主义与志愿利他主义的互补式合作共同为社会提供服务。
- 李荣峰
- 关键词: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佛教伦理思想
-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演进被引量:1
- 2014年
-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从佛教传入中国至晚唐,晚唐至晚清,民国时期和建国后至今。隋唐佛教中国化完成后,佛教的慈善思想基本形成。宋以降佛教慈善实践在佛教世俗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做出适应性调整,佛教慈善在佛教弘法利生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显现出制度化、规模化和地方化等特征,持续至晚清外来文化的介入方始终结。民国时期人间佛教逆势中兴,在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建树,建国后人间佛教继续发展,但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发展一波三折,逐渐边缘化,改革开放后,相关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 李荣峰
- 关键词:人间佛教历史演进
-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转型中的公益性岗位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我国自2002年起开始施行公益性岗位的政策,这一政策对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失业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依靠政府进一步开发和购买公益性岗位的难度很大。本文对国内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转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以社区为平台,通过推动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和吸收就业的功能,以推动公益性岗位的增加。
- 刘海燕
- 关键词: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公益性岗位社会组织
- 社会福利多元供给视角下的中国养老地产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单纯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养老开始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动力机制。在中国,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养老正在突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家庭、政府、市场等多种养老机制并存的局面。社会需求、政策导向和资本收益最大化是社会资本投资养老地产的内在动因。养老地产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国家在养老地产土地使用政策、金融政策和服务规范政策的确立和完善,都是影响养老地产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 刘海燕
- 关键词:养老地产养老服务
- 中国社会服务管理体制的变迁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 2014年
- 国家作为社会服务的主要责任者,在二战后的福利国家发展到顶峰,并逐步暴露一系列弊端.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分工合作,在政府之外,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服务管理体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原有的社会服务"国家—单位"体制向"国家—社会"体制转变.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自组织形式,在社会服务中崭露头角.但受意识形态和国家控制的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滞后,其在社会服务领域的潜在价值尚未充分显现.
- 刘海燕
- 关键词:社会服务非营利组织服务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