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无)

作品数:6 被引量:54H指数:4
相关作者:陈智汉毕华兴刘斌刘立斌綦俊谕更多>>
相关机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沟壑
  • 3篇水土
  • 3篇黄土高塬
  • 3篇黄土高塬沟壑...
  • 3篇高塬沟壑区
  • 2篇水土流失
  • 1篇地下径流
  • 1篇典型流域
  • 1篇典型小流域
  • 1篇幼树
  • 1篇淤地坝
  • 1篇淤地坝工程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森林植被
  • 1篇水力
  • 1篇水力学
  • 1篇水力学特性
  • 1篇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措施

机构

  • 4篇水利部黄河水...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市水务局

作者

  • 3篇陈智汉
  • 2篇刘斌
  • 2篇毕华兴
  • 1篇郑西来
  • 1篇张志萍
  • 1篇马雯静
  • 1篇云雷
  • 1篇陈攀攀
  • 1篇聂斌斌
  • 1篇王志雄
  • 1篇蔡强国
  • 1篇方海燕
  • 1篇刘立斌
  • 1篇张健
  • 1篇张颖
  • 1篇崔普伟
  • 1篇陈晓安
  • 1篇綦俊谕
  • 1篇李典

传媒

  • 4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流域水土流失监测发展历程及对策被引量:5
2011年
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境内的南小河沟小流域和砚瓦川中流域历史时期水土流失观测内容和观测方法的系统总结,综合介绍研究流域实施水土流失监测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同时,分析研究流域在水土流失监测站(网)建设、现有观测仪器设备性能及已获资料系列完整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建立"数字流域"型水土保持监测资料共享平台具有参考价值。
张志萍陈智汉王志雄
关键词:典型流域水土流失黄土高塬沟壑区
西北黄土区降水资源综合调控利用基本理论和方式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总结西北黄土区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和降水资源利用措施,针对天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自然转化方式特点,提出了以人为调整降水自然转化方式类型组合为核心理念、以调整降水资源综合调控利用时间组合比和空间组合比为核心内容的基本理论和数学表达式,同时总结了以该理论为依据、以符合西北黄土区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点为特色的降水资源综合调控利用基本方式,并列举相应典型事例证明其可行性。
陈智汉刘斌李典
关键词:降水资源
黄土高原幼树对坡面流水力学特性及泥沙颗粒组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选择黄土高原典型树种侧柏、油松、元宝枫和刺槐的一年生树苗,将其栽植于土槽中生长3 a。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并与裸地进行对照,研究了森林幼树冠层及根系层对坡面流水力学特性及流失泥沙颗粒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各试验坡面小区径流流量均较大,坡面流的平均水深均〈1 mm。裸地坡面坡面流的流态为急流,其它各小区均为缓流。去除植被地上部分和表层易扰动土后,刺槐和元宝枫坡面的坡面流已接近临界流,而且两坡面的减流减沙作用明显变弱,侧柏和油松坡面的坡面流流态仍为缓流,减流减沙作用增强。(2)流失的泥沙中,有林冠覆盖的坡面流失的黏粒(〈0.001 mm)所占的比例比裸地坡面的高出1.40%~2.00%,〉0.05 mm粒径的泥沙颗粒所占比例比裸地坡面的小1.04%~1.26%。试验结束后,只有裸地坡面有明显的粗化层。(3)去除植被地上部分和表层易扰动土后,坡面流失泥沙颗粒的平均粒径大于有林冠覆盖的坡面,但小于裸地坡面。黏粒的百分含量随试验时间不断波动,说明森林植被的根系增加了林地的抗蚀力。
张颖郑西来张晓晖张健
关键词:森林植被模拟降雨水力学特性泥沙颗粒
50年来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以经过50多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黄土高塬沟壑区西峰杨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并结合实地调查还原的6期土地利用图,根据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对杨家沟小流域50多年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杨家沟小流域1954—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总的趋势是林地面积大幅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减少,牧草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未利用地向林地转化,耕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也主要来自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园地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3)政策变动、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了重要的驱动作用。
陈攀攀毕华兴陈智汉云雷马雯静
关键词:土地利用驱动力黄土高塬沟壑区
岔巴沟流域水土保持减水减沙作用被引量:18
2010年
运用经验公式法、双累积曲线法和不同系列对比法计算岔巴沟流域1971—1980年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作用分别为10.55%、6.18%和26.67%,减沙作用为58.74%、63.40%和72.77%;经过对计算结果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岔巴沟流域库坝等工程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方式在措施生效期间能够有效减少流域输沙量,减沙作用为65%左右,能够有效拦截洪水,减少洪峰流量,汛期减水作用大于25%;2)库坝等工程措施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不大,减水作用在7%左右,地下径流占总径流比例提高了20.4%,对地下水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库坝等工程措施不能改善流域坡面和沟坡侵蚀条件,故而无法真正改善流域水土流失的状况,其减沙效果随着淤积量的增加而减小,需要不断投入以维持其减沙作用,而限于自然条件,库坝等工程措施对流域的治理是不可持续的。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恢复流域自然植被,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并采取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
綦俊谕蔡强国方海燕陈晓安聂斌斌崔普伟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地下径流淤地坝工程植被恢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被引量:21
2010年
黄土高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其主要地貌类型区之一的黄土高塬沟壑区,其农业发展有着比黄土高原其他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该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塬面径流下沟导致沟头不断前进,塬面逐年萎缩。由于沟坡坡度大而导致重力侵蚀异常活跃,侵蚀强度逐渐加强。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人口压力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探索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成为水土保持领域科技人员和当地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解析黄土高塬沟壑区自然地理特征、水土流失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现有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梳理,结合范式的概念,提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毕华兴刘立斌刘斌
关键词:水土流失范式黄土高塬沟壑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