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425)

作品数:4 被引量:44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庆锁孙东宝顾颖连丽丽朱昌雄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地下水
  • 2篇硝态氮
  • 2篇湖流
  • 2篇巢湖
  • 2篇巢湖流域
  • 1篇氮含量
  • 1篇水质
  • 1篇农业
  • 1篇农业污染
  • 1篇污染
  • 1篇硝态氮含量
  • 1篇聚磷
  • 1篇聚磷菌
  • 1篇防控技术
  • 1篇杆菌
  • 1篇不动杆菌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顾颖
  • 2篇孙东宝
  • 2篇王庆锁
  • 1篇姜华
  • 1篇朱昌雄
  • 1篇白薇
  • 1篇梅旭荣
  • 1篇连丽丽
  • 1篇许娟
  • 1篇刘国强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的分离及其聚磷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城市污水中筛选到一株高效聚磷菌(CH-1),经生理生化特征及16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不动杆菌属的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进行了该菌株的生长曲线、含磷培养液的pH、磷酸盐浓度变化及去磷效果等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在培养6—8h时繁殖量达到最大(0.54mg/L),培养液pH值达到最高(8.88),而磷酸盐浓度降至最低(1.08mg/L)。好氧条件下,含磷培养液培养72h后,培养液中磷浓度由10mg/L降至3.476mg/L,去磷率高达65.24%。CH-1菌处理模拟废水的除磷率高达68.88%,具有较强的聚磷能力。
连丽丽姜华朱昌雄
关键词:聚磷菌
巢湖流域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格局被引量:14
2014年
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和夏季分别在巢湖流域采集了253个、249个和230个水井的地下水样品,分析了其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巢湖流域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比较严重,冬季、春季和夏季的地下水硝态氮的超标率(≥10 mg/L)均超过20%。巢湖北部区的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高于南部地区。在巢湖北部区,东北部江淮分水岭丘陵区的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较低。在巢湖南部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具有从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逐渐升高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排序是村庄>菜地>旱地>乡镇>水稻-油菜(或小麦)轮作田>果园>单季水稻田>养殖场,传统水稻田>绿色水稻田。巢湖流域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总趋势为冬季≈春季>夏季,主要与降水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格局不同,其中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呈现冬季>春季>夏季的土地类型为菜地、果园和水稻田,春季>冬季>夏季的土地类型为旱地、乡镇、畜禽养殖场,春季>夏季>冬季的土地类型为村庄,这种季节变化格局主要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施肥量、施肥时间的不同有关。
王庆锁顾颖孙东宝
关键词:硝态氮地下水巢湖流域
巢湖流域地下水硝态氮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为了探讨巢湖流域地下水硝态氮的空间分布规律,2009年11月至12月在巢湖流域采集了253个地下水样品,分析了其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巢湖流域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平均值为7.13 mg/L,超标率(10mg/L≤NO3--N<20 mg/L)和严重超标率(NO3--N≥20 mg/L)分别为15.81%和7.11%。不同土地类型的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村庄>菜地>果园>旱地>城镇>水稻-油菜(或小麦)轮作田>单季水稻田>养殖场。巢湖流域绿色水稻产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比非绿色水稻产区低。农田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与化肥氮施用量、人口密度和耕地面积比例呈正相关。农田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具有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降低的趋势,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当化肥氮的年施用量超过100 kg/hm2或地下水位低于9 m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存在超标的潜在危险。
顾颖孙东宝王庆锁
关键词:巢湖流域地下水硝态氮
农业污染防控与水质改善策略被引量:3
2008年
我国水体污染物来自农业的污染负荷约占30%。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农业生活及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加之农业资源严重短缺,农业污染对人民群众的饮水及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通过对农业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对水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污染防控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从技术、政策和立法三个角度建立污染防控与改善水质的策略体系,将为确保我国的水安全、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许娟梅旭荣刘国强白薇
关键词:农业污染防控技术水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