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军区“十一五”计划课题(09MA071)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文浩郏潜新陈懿岳翠欧阳林更多>>
相关机构:解放军第175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十一五”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外伤
  • 5篇脑外伤
  • 4篇外伤后
  • 3篇血流
  • 3篇血流动力学
  • 3篇静脉
  • 2篇血流动力学改...
  • 2篇颅脑
  • 2篇脑脊液
  • 2篇脑脊液循环
  • 2篇脑外伤后
  • 2篇静脉窦
  • 2篇静脉窦血栓
  • 2篇磁共振
  • 1篇动力学改变
  • 1篇动力学异常
  • 1篇血流动力学异...
  • 1篇诊治
  • 1篇窦血栓形成
  • 1篇相位对比

机构

  • 4篇解放军第17...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厦门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王文浩
  • 2篇何平
  • 2篇肖玉辉
  • 2篇欧阳林
  • 2篇岳翠
  • 2篇陈懿
  • 2篇郏潜新

传媒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功能与分子医...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3.0T磁共振诊断外伤后脑脊液循环障碍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运用3.0 T磁共振诊断外伤后脑脊液循环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65例脑外伤后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患者,采用MRI 2D-PC cine法序寰枢关节间隙水平测量患者的脑脊液流速、流量,同时运用2D-TOF法获得颅脑静脉窦图像,然后对脑脊液的流速与脑脊液压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流速明显改变患者多次回访,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流速、流量的改变。结果在脑脊液压力升高后、静脉窦血栓形成之前,53例脑脊液流速、流量较正常人增高,尿激酶治疗后39例脑脊液流速、流量降至正常。脑脊液压力与脑脊液流速呈正相关(r=0.794,P<0.05)。结论 3.0 MRI磁共振PC-cine法可以在脑脊液压力升高、静脉窦血栓形成前诊断脑脊液循环障碍,并能指导临床提早干预,从而预防静脉窦血栓形成。
岳翠郏潜新欧阳林王文浩陈懿肖玉辉何平
关键词:脑外伤脑脊液循环障碍静脉窦血栓
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法监测脑外伤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法在诊断与监测脑外伤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放射科自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行磁共振二维电影相位对比法成像(MR/2D-PC Cine)监测的颅脑外伤患者40例,同期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外伤组与对照组之间双侧颈内静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量速的差异。结果外伤组患者双侧颈内静脉平均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峰值流速、平均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2D.PCCine法能早期定量分析颅脑外伤患者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陈懿王文浩欧阳林岳翠肖玉辉何平郏潜新
关键词:颅脑损伤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2D-PC cine法监测脑外伤后颅底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
2013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2D-PC cine法监测外伤后颅底段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选取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的颅脑外伤临床疑诊脑循环动力学异常患者40例,同期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运用2D-PC cine法观察颅底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外伤组患者双侧颈内静脉平均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2组间峰值流速、平均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 2D-PC Cine法通过监测脑外伤患者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能较其它颅底血管更早地反映脑血循环动力学的改变,从而为临床提供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早期、可靠依据。
陈懿郏潜新王文浩欧阳林岳翠肖玉辉何平
MRI电影相位对比法在外伤后颅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临床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法在外伤后脑血流动力学异常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75例脑外伤后经临床颅内压测量并结合颅脑磁共振静脉窦成像综合分析确诊颅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颅内压升高代偿期32例;失代偿期43例),应用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法监测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前后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32例代偿期脑外伤患者左、右侧颈内静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及平均流量为21.78(12.12~41.31)cm/s,26.52(11.44~43.69)cm/s;0.90(0.40~1.34)L/min.cm2,1.00(0.52~1.32)L/min.cm2;流速快于健康志愿者(P﹤0.05)。43例失代偿期脑外伤患者左、右侧颈内静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及平均流量为14.36(10.21~16.56)cm/s,13.56(10.23~16.53)cm/s;0.52(0.20~1.01)L/min.cm2,0.49(0.23~0.93)L/min.cm2;流速及流量均小于健康志愿者(P﹤0.05)。行小剂量尿激酶干预后2~3天内,32例代偿期患者颅内压降至100~190mmH2O,左、右侧颈内静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减慢(P﹤0.05)。43例失代偿期患者颅内压降至170~220mmH2O,左、右侧颈内静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均快于治疗前(P﹤0.05)。结论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法能无创性动态监测颅脑外伤患者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指导临床干预治疗,从而降低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陈懿郏潜新王文浩岳翠欧阳林肖玉辉何平
关键词:颅脑外伤血流动力学
MRI监测脑脊液动力学在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运用MRI监测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异常在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75例脑外伤后临床颅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40例,采用MRI 2D-PC cine法序列,以编码流速20cm/s,于颈1~2椎间隙水平测量患者的脑脊液流速、流量,在其接受尿激酶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复查,并与腰穿脑脊液压力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颈1~2椎间隙水平脑脊液流动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均表现为近似于正弦曲线的双向流动,脑外伤组治疗前收缩期、舒张期脑脊液峰值流速、流量均高于正常人群(P<0.05)。经尿激酶治疗后68例患者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其脑脊液收缩期、舒张期脑脊液峰值流速、流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脑脊液流速与脑脊液压力呈正相关(r=0.805,P<0.05),脑脊液向下净流量与脑脊液压力呈正相关(r=0.794,P<0.05)。结论静脉窦血栓形成前患者脑脊液循环动力学会发生相应改变,磁共振PC-cine法可以早期检测出其循环动力学改变,对脑外伤后患者颅内压改变的监测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指导意义。
岳翠郏潜新欧阳林王文浩陈懿肖玉辉何平
关键词:脑外伤脑脊液循环静脉窦血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