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SHDC12013106)

作品数:4 被引量:63H指数:3
相关作者:黄国英吴琳刘芳梁雪村储晨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适宜技术联合开发推广应用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川崎
  • 3篇川崎病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病变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病
  • 2篇冠状动脉病变
  • 2篇病变
  • 2篇川崎病冠状动...
  • 1篇蛋白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
  • 1篇严重程度分级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疾病
  • 1篇粘膜
  • 1篇粘膜皮肤淋巴...
  • 1篇生物标志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3篇黄国英
  • 2篇梁雪村
  • 2篇刘芳
  • 2篇吴琳
  • 1篇赵璐
  • 1篇马晓静
  • 1篇陈晶晶
  • 1篇何岚
  • 1篇时艳艳
  • 1篇储晨

传媒

  • 2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被引量:27
2014年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分级的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特点及不同危险等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且病史资料完整的1253例KD患儿,依据《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提出的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方法,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及病变部位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不同临床分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1)KD患儿急性期冠脉病变发生率为24.3%(304/1253)。根据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进行分类,冠脉正常的I级病例949例,占75.7%;Ⅱ级32例,发生率2.6%;Ⅲ级251例,发生率20.O%;IV级13例,发生率1.0%;V级8例,发生率0.6%。(2)累及单支、双支、三支、四支冠状动脉者分别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42.4%、29-3%、16.1%和12.2%;发生病变的冠状动脉分支中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分别占43.5%、18.6%、6.8%、31.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完全型KD、CRP〉100mg/L是Ⅱ级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d、不完全型KD、ALB〈30g/L是发生Ⅲ~V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KD冠状动脉病变以Ⅲ级为最多见,占82.6%;V级最少见,占2.6%。(2)57.6%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二支或二支以上的冠状动脉。(3)KD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以左冠状动脉主干最常见,其后依次为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4)男性、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d、不完全型KD、ALB〈30g/L是Ⅲ~V级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时艳艳刘芳吴琳马晓静梁雪村黄国英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分级
川崎病诊断中的生物标志物被引量:6
2019年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主要的原因。川崎病相关的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可致心肌梗死或死亡,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所以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目前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性实验室检测手段,对于不完全性川崎病可因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对早期川崎病诊断具有较好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现就相关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朱妍洁(综述)黄国英(审校)
关键词:川崎病生物标志物
基于严重程度临床分级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和管理评价被引量:28
2015年
目的 评估基于“严重程度临床分级”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随访方案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7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52例,男44例,女8例,患儿中位年龄41(26,83)个月.病程2个月以上,超声心动图初步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Ⅳ级及以上,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依据“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冠状动脉造影确定诊断为Ⅳ级以上患儿给予华法林及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Ⅴb级患儿详细评估后决定是否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并依据建议进行规范随访,分析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以及随访终期的结局.结果 (1)52例患儿均获得理想冠状动脉造影图像.45例(86%)为巨大冠状动脉瘤或多发性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内血栓发生率为22%(10/45).52例患儿共有138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以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为最多见,分别为47支(34%)和48支(35%).(2)52例患儿经冠状动脉造影后仍为Ⅳ级及以上49例,3例改为Ⅲ级.最终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为:Ⅲ级3例,Ⅳ级31例,Ⅴa级9例,Ⅴb级9例.(3)38例正规服用阿司匹林及华法林治疗患儿,2例INR严重升高出现膝关节和胃部出血,均治愈,INR为1.5 ~2.5的患儿未出现出血.(4) 52例患儿随访时间6个月~8年,1例患儿再次造影证实有血栓形成,但未引起狭窄;4例患儿由Ⅳ级恢复为Ⅲ级或Ⅱ级;其余均未显示新的血栓形成或狭窄.(5)9例Ⅴb级患儿中5例行CABG,年龄最小的22个月的患儿术中死亡.另4例术后恢复顺利,术后随访8~ 90个月,1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仅32.8%患儿,术后8个月LVEF为35% ~44%;余3例均正常.另4例Ⅴb级患儿2例因严重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活性丧失无手术�
刘芳赵璐吴琳梁雪村储晨何岚黄国英
关键词: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冠状血管疾病管理
静脉丙种球蛋白在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静脉丙种球蛋白在近30年里越来越多的用于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但其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该文将从F(ab)2及Fc受体介导的静脉丙种球蛋白作用机制、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黏附分子的表达等方面阐述近几年静脉丙种球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相关的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进行分析.
陈晶晶黄国英
关键词:静脉丙种球蛋白FC受体黏附分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