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18008)

作品数:10 被引量:857H指数:7
相关作者:吴兑谭浩波李菲毕雪岩邓雪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珠江三角
  • 4篇珠江三角洲
  • 2篇碳储存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暖
  • 2篇气溶胶
  • 2篇脱硫
  • 2篇脱硫技术
  • 2篇温室气体
  • 2篇污染
  • 2篇灰霾
  • 2篇灰霾天气
  • 2篇黑碳
  • 2篇变暖
  • 2篇FOG
  • 2篇捕集
  • 1篇预警
  • 1篇预警信号
  • 1篇预警信号发布
  • 1篇粤港

机构

  • 9篇中国气象局广...
  • 3篇香港科技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广东省气象局
  • 1篇广东省气象台

作者

  • 9篇吴兑
  • 6篇谭浩波
  • 5篇毕雪岩
  • 5篇李菲
  • 4篇邓雪娇
  • 2篇邓涛
  • 1篇蒋承霖
  • 1篇廖国莲
  • 1篇陈慧忠
  • 1篇吴晟
  • 1篇黄晓莹
  • 1篇范绍佳
  • 1篇黄敏辉
  • 1篇曾立民
  • 1篇毛节泰
  • 1篇张远航
  • 1篇廖碧婷
  • 1篇夏冬
  • 1篇黄健
  • 1篇陈静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Journa...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Scienc...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霾与雾的识别和资料分析处理被引量:173
2008年
在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沙尘暴、扬沙、浮尘和烟幕等视程障碍现象的情况下,通过调试相对湿度,使得雾与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霾反映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其限值大体在90%左右,初步给出了霾与雾区分的概念模型.
吴兑
珠江三角洲气溶胶消光特性观测研究
本文利用多波段太阳光度计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数据反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对仪器定标方法和反演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以反演结果为基准,比对检验MODIS的AOD产品。分析表明:在使用Langley法进行仪器...
谭浩波毕雪岩吴兑邓雪娇李菲邓涛
关键词:太阳光度计气溶胶气溶胶光学厚度
文献传递
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及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被引量:128
2009年
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环境效应研究是当今国际科技界的热门研究话题.而气溶胶的辐射特征是评估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对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2004~2007年黑碳仪观测的黑碳浓度与吸收系数,浊度计观测的散射系数,以及导出的单次散射反照率进行了分析讨论.主要结果如下:使用黑碳仪观测黑碳浓度与吸收系数,必须与国际公认的仪器进行对比观测,对资料进行校准和订正,才能得到质量保证的资料序列.分析表明黑碳浓度月均值在3.1~14.8μg·m-3之间变化,4年来黑碳浓度逐年下降;每年年均值下降1μg·m-3左右,旱季浓度较高,多年平均为8.9μg·m-3,雨季浓度比较低,多年平均为8.0μg·m-3,月均值极大值出现在2004年12月份,月均值极小值出现在2007年7月份,黑碳浓度4年均值为8.4μg·m-3.计算的散射系数月均值在129~565Mm-1之间变化;吸收系数月均值在32~139Mm-1之间变化,单次散射反照率月均值在0.71~0.91之间变化,2004~2007年的年均值分别为0.80,0.82,0.79,0.84.使用3台黑碳仪,分别同步观测PM10,PM2.5,PM1中的黑碳,结果表明PM2.5占到PM10的大约90%;PM1占到PM2.5的大约68%;黑碳气溶胶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将相距8km的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海拔141m)与番禺气象局(海拔13m)在一年中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两站黑碳浓度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居于山顶的大气成分站的黑碳浓度总是低于平原的番禺气象局,两站的年均值也相差近4μg·m-3,表明黑碳气溶胶在近地面浓度较高,在高度较高的大气成分站浓度较低.
吴兑毛节泰邓雪娇铁学熙张远航曾立民李菲谭浩波毕雪岩黄晓莹陈静邓涛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散射系数
LONG-TERM VARIATIONS OF FOG AND MIST IN China's Mainland DURING 1951-2005被引量:1
2013年
Fog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weather. Long-term variations of fog and mist were studied byanalyzing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743 surface weather stations in China's Mainland during 1951-2005.In climatology, there are more foggy days in the southeast than in the northwest China and more in thewinter half of the year than in the summer half. The decadal change of foggy days shows regional variation.Southwest China is the region with the most foggy days, and more than 20 foggy days occur in SichuanBasin in one year. Persistent heavy fog usually appears in winter and spring over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Northeast China Plain. Misty days are much more frequent in the province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anin the regions north of it,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increase of misty days after the 1980s. Southwest China isthe area with the most number of misty days, and more than 100 misty days occur in Sichuan Basin in ayear.
吴兑吴晓京李菲谭浩波陈静陈欢欢陈慧忠曹治强李海燕孙弦
关键词:MAINLANDFOGMISTLONG-TERMVARIATION
现行脱硫技术存在排放温室气体的隐患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持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使得全球出现了持续性的气候变暖趋势,而为了治理局部的和区域的SO污染问题,大规模的脱硫活动在我国急速增加,这势必大幅增加CO的排放,加剧气候变暖的进程,如果我国大型火电厂的...
吴兑谭浩波吴晟
关键词:气候变暖温室气体脱硫技术碳储存
文献传递
STUDY ON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LUTING FOG IN GUANGZHOU AREA IN SPRING被引量:3
2009年
Samples of fog water collected in the area of Guangzhou during February, March and April of 2005 are used in this work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og water in polluting fog there. Three typical episodes of polluting fog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ionic concentration and their possible source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various ions in fog water i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rainwater. Fog not only blocks visual range but contains liquid particles that result in high degree of pollution and are very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SO4= is the anion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in fog water, followed by NO3-. For the cation, Ca++ and NH4+ are the highest in concentration. It is then known that rainwater is more acidic than fog water, indicating that ionic concentration of fog water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rainwater, but there are much more buffering materials in fog water, like NH4+ and Ca++. There is significant enrichment of Ca++, SO4=, and Mg++ in fog water. In the Guangzhou area, fog water from polluting fog is mainly influenced continent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y. The episodes of serious fog pollution during the time have immediat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presence of abundant water vapor and large amount of polluting aerosol particles.
吴兑李菲邓雪娇毕雪岩王新华黄晓莹
关键词:污染水化学特征离子浓度
粤港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灰霾天气形成的研究被引量:149
2012年
为了研究珠三角地区细粒子气溶胶的环境效应,使用粤港地区长期气象资料和珠三角大气成分站网高分辨率资料,结合卫星遥感AOD结果,分析了珠三角地区由于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形成灰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气溶胶云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现,且长期稳定存在,重污染区位于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洲西侧.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粗颗粒气溶胶污染、硫酸盐+粗颗粒气溶胶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硫酸盐和粗颗粒气溶胶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珠江三角洲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关系比较大,PM10有一半年份的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70μg·m-3),而PM2.5年均值全部年份都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35μg·m-3),尤其是有些年份的年均值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2倍,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近年PM2.5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51%~79%,黑碳气溶胶浓度非常高,月均值达到5.0~9.1μg·m-3.和20余年前的资料相比较,细粒子在气溶胶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因而在目前粤港地区的气溶胶污染中,主要是细粒子的污染,尤其是黑碳气溶胶污染严重.
吴兑刘啟汉梁延刚毕雪岩李菲谭浩波廖碧婷陈慧忠
关键词:灰霾天气细粒子污染黑碳
珠江三角洲霾天气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研究被引量:262
2008年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霾天气造成能见度恶化和空气质量下降。近地层输送条件即地面流场与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密切相关。利用2004—2005年广东省466个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广州观象台常规气象资料、珠江三角洲大气成分站网器测能见度资料、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监测站网的PM10浓度资料等,使用矢量和分析方法,分析珠江三角洲近地层风及其对严重霾天气过程和清洁对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年霾天气高发季节,东亚纬向环流比2005年同期显著,纬向环流不显著的年份,气流南北交换显著,冷空气跨越南岭、到达珠江三角洲的机会比较大,伴随冷空气的大风等天气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纬向环流显著的年份,冷空气跨越南岭、到达珠江三角洲的机会比较小,污染物易于堆积。珠江三角洲霾天气具有区域性特征,旱季出现最多,雨季出现最少。严重霾天气过程出现在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清洁对照过程出现在台风直接影响或冷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静风频率较低,且旱季风速较大,不利于霾天气的形成。矢量和分析表明:区域霾天气过程与区域内静小风过程,即出现气流停滞区有密切联系,清洁对照过程与强平流输送有关。
吴兑廖国莲邓雪娇毕雪岩谭浩波李菲蒋承霖夏冬范绍佳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大城市区域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被引量:130
2008年
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霾现象或者是灰霾天气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在平面时已达到饱和的水汽压,对相当于球面的云雾滴来讲就是未饱和的,那样云雾滴就会蒸发;在水汽条件不变时,云雾滴由于蒸发而变小,导致它的平衡水汽压升高,则更易蒸发掉。在不饱和大气中小于数微米的云雾滴必然蒸发,而且伴随着蒸发云雾滴尺度会进一步变小,导致曲率越来越大,蒸发速率越来越快。过去错误认为凝结核可以在低相对湿度情况下产生凝结生成雾滴的观点,是忽视了粒子曲率作用的结果,将实验室大颗粒(常常达毫米量级)的吸湿性特征,延用至次微米粒子造成的。降温是达到饱和形成雾滴的即重要又主要的物理过程,云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可见标志。在云雾中必然存在凝结或凝华过程,因而必然伴随着潜热释放,这就使云雾内的温度高于环境,在云雾内必然盛行微弱的上升气流,不可能是下沉气流,这些宏观过程在霾层内是不存在的,因而成为识别霾与雾的重要的宏观动力条件。在对历史资料进行统计时,在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等等视程障碍现象的情况下,通过调试相对湿度,使得雾与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霾反映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其限值大体在90%左右,与美国和英国讨论霾影响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中使用的相对湿度限值相同,他们都去除了相对湿度>90%的资料,只研究了相对湿度<90%时的能见度变化趋势。进行相对湿度订正才能确保资料的高质量。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1980年代以来大幅增加的霾日,绝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气溶胶细粒子污染造成的。依据本文和以前的研究,给出了
吴兑
关键词:灰霾天气预警信号
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被引量:101
2008年
利用珠江三角洲5个城市气象观测站(广州、深圳、台山、惠州、高要)的长期能见度观测资料,采用累积百分率、Ridit分析法和烟幕/霾日频率3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能见度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珠江三角洲城市能见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能见度的下降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80—90年代初进一步恶化,90年代中期之后虽然能见度变化趋于平缓,但能见度下降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珠江三角洲能见度与当地的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对西部下风向城市能见度也有很大影响。珠江三角洲能见度未得到有效改善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细粒子污染,尤其是二次粒子前体物如SO2和NOX等的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
黄健吴兑黄敏辉李菲毕雪岩谭浩波邓雪娇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RIDIT分析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