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087121)

作品数:12 被引量:151H指数:8
相关作者:覃小群黄奇波刘朋雨曹建华何师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广西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岩溶
  • 8篇
  • 3篇地下河
  • 3篇岩溶地下
  • 3篇岩溶作用
  • 3篇流域
  • 2篇珠江流域
  • 2篇DIC
  • 2篇大气CO2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下水
  • 1篇地质
  • 1篇悬浮颗粒物
  • 1篇岩溶大泉
  • 1篇岩溶地下河
  • 1篇岩溶地下水
  • 1篇岩溶区
  • 1篇岩溶泉

机构

  • 12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广西师范学院
  • 4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广西水文地质...

作者

  • 12篇覃小群
  • 8篇黄奇波
  • 7篇刘朋雨
  • 3篇蒋忠诚
  • 3篇何师意
  • 3篇曹建华
  • 2篇章程
  • 2篇张连凯
  • 2篇唐萍萍
  • 1篇唐建生
  • 1篇杨慧
  • 1篇邓艳
  • 1篇胡宝清
  • 1篇蒋小珍
  • 1篇袁道先
  • 1篇侯满福
  • 1篇孔祥胜
  • 1篇罗为群
  • 1篇苏春田
  • 1篇张强

传媒

  • 4篇中国岩溶
  • 3篇地球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5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岩溶作用对全球碳循环的意义与碳汇效应——兼对《对〈中国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_2碳汇分区估算〉一文的商榷》的答复被引量:15
2013年
岩溶作用促进大气二氧化碳汇过程不仅局限于碳酸盐岩地区,而是涉及全球陆地地质岩石地区,因此以前仅考虑岩溶面积计算的岩溶碳汇量偏低,需要以河流流域为单元全面计算全球岩溶碳汇效应。除了产生河流溶解无机碳被带入海洋外,岩溶作用还可通过水体生物吸收形成颗粒有机碳以及在岩溶土壤中固定有机碳等方式形成碳汇,因此,岩溶地质过程固碳形式多样。其中,仅全球水生生物固定岩溶水重碳酸根产生的有机碳近0.5Gt,生态恢复可促进岩溶土壤有机碳固定及岩溶流域碳汇,我国西南石漠化治理工程至少可增加岩溶碳汇2~3亿t,如果重视岩溶增汇技术的应用,全球岩溶碳汇效应将非常显著。所以,岩溶碳汇研究意义重大,岩溶碳汇效应更不可忽略。
蒋忠诚覃小群曹建华何师意章程张强
关键词:全球碳循环岩溶作用
珠江流域岩石风化作用消耗大气/土壤CO_2量的估算被引量:11
2013年
以流域的岩性、径流量和水化学分析数据为主要资料,利用基于GIS空间分析的GEM-CO2模型,估算珠江流域陆地岩石风化作用消耗大气/土壤空气中的CO2,评价河流流域的碳汇能力。结果表明,珠江流域因岩石溶蚀和风化作用消耗大气/土壤中的CO2量为252×109mol.a-1(571×103mol.km-2.a-1),从岩性分析,碳酸盐岩区大气/土壤CO2消耗量为180×109mol.a-1(1030×103mol.km-2.a-1),占总量的71.4%。二级流域以西江流域CO2消耗量最大,占珠江流域总CO2消耗量79.4%,北江、东江分别占总量的13.0%、4.9%。珠江流域大气/土壤CO2消耗量大约为世界大河流域平均值的2.3倍。
覃小群刘朋雨黄奇波张连凯
关键词:二氧化碳珠江流域
习水地区不同类型水主要离子及Sr^(2+)、ρ(Sr)/ρ(Ca)、ρ(Sr)/ρ(Mg)组成特征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对习水地区不同类型水的主要阴阳离子及Sr2+、ρ(Sr)/ρ(Ca)、ρ(Sr)/ρ(Mg)组成分析,发现水中各种主要离子及TDS含量基岩裂隙水小于岩溶水,pH则相反。地下河出口水的Ca2+、HCO3-、TDS浓度及ρ(Sr)/ρ(Ca)、ρ(Sr)/ρ(Mg)值均位于灰岩水、白云岩水、基岩裂隙水、雨水之间,反映出地下河水是由这4种水混合而成。流经不同岩层的地下水具有不同的Sr2+、ρ(Sr)/ρ(Ca)、ρ(Sr)/ρ(Mg)值。一般来说,流经砂岩层的基岩裂隙水Sr2+含量低,而ρ(Sr)/ρ(Ca)、ρ(Sr)/ρ(Mg)值较高,当砂岩中的基岩裂隙水受到灰岩水或煤系地层水补给时,其Sr2+、ρ(Sr)/ρ(Ca)、ρ(Sr)/ρ(Mg)值均较高;岩溶水补给区ρ(Sr)/ρ(Ca)、ρ(Sr)/ρ(Mg)值低,径流排泄区较高,径流滞缓区最高,且ρ(Sr)/ρ(Ca)、ρ(Sr)/ρ(Mg)值不受环境污染影响,能较好的反映岩溶水的形成环境。
黄奇波覃小群唐建生苏春田
桂林地区不同类型岩溶地下水中δ^(13)C_(DIC)、δ^(18)O的特征及意义被引量:9
2013年
对桂林地区地下河水、岩溶大泉中的δ13CDIC、δ18O及Ca2+、Sr2+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河水的δ13CDIC值范围为–15.99‰~–12.29‰,平均值为(–14.03±1.15)‰;δ18O值范围为–6.63‰~–5.78‰,平均值为(–6.24±0.24)‰。岩溶大泉的δ13CDIC值范围为–15.26‰~–9.22‰,平均值为(–12.05±1.57)‰;δ18O值范围为–6.97‰~–3.19‰,平均值为(–5.68±0.97)‰。岩溶大泉的δ13CDIC值、δ18O值比地下河水的分别偏重1.98‰和0.56‰。通过分析发现,水的循环方式引起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同位素差异,地下河以管道流的形式进行循环,循环速度快,水岩作用时间短,碳酸盐岩碳的贡献相对较少;同时,出口处水所经历的蒸发作用时间也短,水的δ18O值偏轻。岩溶大泉以裂隙流的形式进行循环,循环速度慢,水岩作用时间长,碳酸盐岩碳的贡献相对较多;泉口处水所经历的蒸发作用时间也长,水的δ18O值偏重。Sr/Ca值与δ13CDIC值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与δ18O值的相关性差。这意味着δ13CDIC值与Sr/Ca值一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下水的径流条件。
黄奇波覃小群唐萍萍刘朋雨
关键词:地下河岩溶大泉Δ18O
中国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_2碳汇的分区计算被引量:33
2011年
根据中国岩溶碳汇计算的需要,将我国岩溶地区划分为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4种类型区,各区的岩溶面积分别为56.48万km2、32.58万km2、55.60万km2和200.1万km2。各区岩溶水的径流模数和岩溶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南方岩溶区比其他区的岩溶作用强度明显大得多。以取得的调查监测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对4种类型区和中国的岩溶碳汇量进行了重新计算,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岩溶碳汇量分别为1 909.9万tCO2/a、600.5万tCO2/a、580.1万tCO2/a、608.6万tCO2/a,由此获得中国岩溶碳汇总量为3 699.1万tCO2/a。该结果比前人的研究更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岩溶地区碳水钙无机循环产生的大气CO2汇量。
蒋忠诚覃小群曹建华蒋小珍何师意罗为群
关键词:岩溶作用
土地覆盖对岩溶地下河碳汇的影响——以广西打狗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6
2011年
以广西打狗河为例,对比分析河流东、西两岸地下河的土地覆盖差异及其对岩溶碳汇的影响。打狗河东岸林地占56.13%,耕地占15.15%;而西岸林地、耕地分别只占20.8%、12.95%。但西岸的裸岩和荒地比例大,分别占29.57%和25.95%,而东岸分别占14.19%和10.98%。植被和土壤覆盖差异导致了东、西两岸碳循环的地球化学指标有明显的差异,东岸地下河水的HCO3-、Ca2+、PCO2(平均分别是233.71mg/L、85.5mg/L、909.46Pa)明显高于西岸(分别为177.26mg/L、64.65mg/L、257.37Pa),而东岸的SIC、pH值(分别为0.12和7.40)又低于西岸(分别是0.38和7.85)。因此,东岸有更强的岩溶动力条件,东岸地下河的平均碳汇强度比西岸高14%,其中,东岸下桥地下河的碳汇强度是西岸旦峒地下河的3.7倍。东西岸地下河水的δ13 CDIC、TOC资料也进一步证明了土地覆盖条件对地下河岩溶碳汇具有重要的影响。
覃小群蒙荣国莫日生
关键词:地下河
桂江流域岩溶碳汇特征被引量:16
2011年
为研究岩溶区碳汇动态变化特征,使用德国Merck公司生产的碱度计每月定期对桂江流域14个岩溶大泉和16条地下河出口水中HCO3-含量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表明桂江流域枯水期(11月至次年2月)地下水中HCO3-含量平均为223.62mg/L,平水期(3月、9月)为222.11mg/L,丰水期(4月至8月)为210.19mg/L,枯水期和平水期的HCO3-平均含量比丰水期高13.43mg/L和11.92mg/L。尽管丰水期的HCO3-平均含量不及枯水期和平水期,但其平均流量最大,是平水期的2倍,枯水期的2.8倍,因此其岩溶碳汇量也最大,是平水期的4.7倍,是枯水期的2.7倍。在碳汇构成上,丰水期的岩溶碳汇量占年总碳汇量的63.13%,而平水期和枯水期只分别占年总碳汇量的13.35%和23.51%。
黄奇波刘朋雨覃小群孔祥胜
关键词:地下河岩溶泉
中国岩溶碳汇潜力研究被引量:53
2012年
为了应对全球环境变化,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在地质调查项目的资助下,在中国典型岩溶流域开展了岩溶碳汇调查,建立了岩溶碳汇观测网站,深化了岩溶碳汇过程、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了岩溶区外源水、土地合理利用、植被恢复和水生光合作用等增加岩溶碳汇的途径,取得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进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我国岩溶区划分为南方岩溶区、北方岩溶区、青藏高原岩溶区和埋藏岩溶区4种类型区,利用GIS技术计算各区的岩溶面积和岩溶碳汇量,获得中国岩溶碳汇总量为3699.1万tCO2/a,这是我国344万km2岩溶区碳水钙无机循环产生的大气CO2汇。该项研究进展在2011年的《Science》通讯报道中获得高度评价。
蒋忠诚袁道先曹建华覃小群何师意章程
关键词:岩溶作用全球变化
半干旱岩溶区油松林显著促进碳酸盐岩溶蚀被引量:4
2022年
植被覆盖通过促进碳酸盐岩风化吸收大气CO_(2),在实现碳中和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强度仍不清楚。为揭示半干旱区植被类型对碳酸盐岩风化的影响规律,以一个典型岩溶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系统的植被调查和野外溶蚀试片试验,详细对比了不同植物群系的碳酸盐岩溶蚀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不同分类层次植被的溶蚀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半干旱岩溶区碳酸盐岩溶蚀率在植被型组层次为森林>草地>灌丛,在演替的早期减弱、后期促进溶蚀;群系层次的对比发现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内碳酸盐岩溶蚀率最高,是其它群系的5倍至近30倍;不同群系对溶蚀率的影响强度的大小得以明确;溶蚀率与土壤CO_(2)浓度(pCO_(2))、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任何单一因素无相关性,而与三者匹配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与湿润区明显不同;植被演替通过增强对溶蚀环境因子匹配性的调控能力,促进碳酸盐岩的溶蚀。半干旱区油松林显著促进碳酸盐岩溶蚀,进行群系层次的广泛对比研究可以更好揭示植被类型与碳酸盐岩溶蚀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岩溶生态系统恢复的碳汇量提供有效指导。
侯满福覃小群黄奇波邓艳刘朋雨
关键词:植被类型溶蚀率
南盘江流域不同类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5
2013年
根据南盘江流域不同类型水水样化学成分分析资料,分析了区内水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化学指标不同。地表水的pH,电导率和SO42-浓度较高,而HCO3-浓度和Ca2+浓度低;河水为湖水与地下河及泉水混合而成,水化学指标本应处于两者之间,但实际上电导率和SO42-浓度高于两者。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型或HCO3-Ca.Mg型,为典型的岩溶水;地表水水化学类型复杂,是由于水体周边人类活动频繁,扰动了水体天然水化学特征。应在生态,工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水体污染并治理。
刘朋雨胡宝清覃小群黄奇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