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4015)

作品数:2 被引量:71H指数:2
相关作者:王良书徐鸣洁李才明钟锴李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岩石
  • 3篇岩石圈
  • 2篇地壳
  • 2篇地幔
  • 2篇岩石圈结构
  • 2篇远震
  • 2篇远震接收函数
  • 2篇南缘
  • 2篇接收函数
  • 2篇鄂尔多斯南缘
  • 2篇波速
  • 1篇地壳厚度
  • 1篇地壳上地幔
  • 1篇地壳上地幔结...
  • 1篇地震
  • 1篇地幔结构
  • 1篇滇西南
  • 1篇东北缘
  • 1篇岩溶
  • 1篇岩溶区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作者

  • 7篇王良书
  • 6篇徐鸣洁
  • 5篇于大勇
  • 5篇米宁
  • 5篇李华
  • 2篇李成
  • 2篇童蔚蔚
  • 1篇钟锴
  • 1篇黄周传
  • 1篇李才明
  • 1篇刘绍文
  • 1篇郭志伟
  • 1篇鲍学伟

传媒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六盘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被引量:19
2007年
利用六盘山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的远震体波记录,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台阵下方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并采用接收函数振幅加权叠加方法对这一地区平均地壳厚度和泊松比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的接触过渡带接收函数震相复杂,地壳变形强烈,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1.5km,六盘山下方地壳厚度在53.5km,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0km,整个莫霍面呈下凹状.泊松比计算结果显示,六盘山东侧和西侧地壳泊松比值在正常范围内(0.25~0.26),六盘山下方的地壳泊松比值偏高(0.27~0.29),推测与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泊松比值的横向变化,指示测线范围地壳物质组成和力学性质存在横向差异,反映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作用影响下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存在向北东方向的流动.
童蔚蔚王良书米宁徐鸣洁李华于大勇李成刘绍文Mian LiuEric Sandvol
关键词:泊松比地壳上地幔结构
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鄂尔多斯南缘岩石圈结构
鄂尔多斯块体处在我国东、西部之间,周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近20年来,对鄂尔多斯地块的新生代构造、活动构造、地震活动以及深部构造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地块东西边界分别为具有右旋剪切拉张性质的山西断陷带和银川—吉兰泰断陷带,...
王攀王良书徐鸣洁李成米宁李华于大勇黄周传
文献传递
渭河地堑及鄂尔多斯南缘地震波速结构
<正>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及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中国大陆是研究陆内弥散变形的关键场所,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尤为典型。鄂尔多斯块体具有十分稳定的克拉通基底,但其周缘构造变形活动十分活跃,发育了一系列活动断裂和新生代地堑裂...
鲍学伟徐鸣洁王良书李华米宁于大勇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地区岩石圈横波速度结构
近年来,根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及构造和P-T-t轨迹研究,华北克拉通的基底可分为东部块体、西部块体及中部造山带三个部分,西部块体可进一步分为阴山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中新生代以
鲍学伟徐呜洁王良书李华米宁于大勇
基于小波能谱分析的岩溶区探地雷达目标识别被引量:52
2006年
目前常用的根据记录波形的频率、振幅等特征进行岩溶区探地雷达目标识别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提出了利用小波能量谱特征进行识别的新方法.通过对岩溶区典型样本进行分析,构造雷达信号各频率成分在各尺度上的能量特征向量,得到样本模型的能量谱,将待识别目标体的能量谱特征与之比对,数据分析和实际验证表明,小波特征能量谱具有直观地显示目标信号不同特征的优点,能有效地对岩溶区探地雷达剖面目标体进行识别.
李才明王良书徐鸣洁刘元生钟锴张善法
关键词:岩溶探地雷达能量谱
鄂尔多斯西缘岩石圈结构和上地幔各向异性
<正>新生代期间,中国大陆东、西部处于两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环境,西部地区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及印度板块持续挤入作用的影响,以地壳缩短增厚和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地震活动等为主要特征, 而东部华北地区受新生代期间西太平洋板块...
王良书米宁童蔚蔚李华徐鸣洁于大勇
文献传递
远震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滇西南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特征
中国滇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南海之间,地质结构复杂,不仅有大型的走滑构造(哀牢山红河断裂带),而且还受到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向东南逃逸作用,因而研究区地壳结构对研究地质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该地区的地壳结构研...
王攀徐鸣洁王良书郭志伟王兴臣黄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