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4043)

作品数:13 被引量:116H指数:6
相关作者:傅容珊薛霆虓查显杰邵志刚戴志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安徽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地震
  • 4篇地幔
  • 3篇断层
  • 3篇数值模拟
  • 3篇热结构
  • 3篇干涉图
  • 3篇值模拟
  • 2篇地幔对流
  • 2篇断层活动
  • 2篇断层活动性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层
  • 2篇软阈值
  • 2篇数域
  • 2篇去噪
  • 2篇阈值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包
  • 2篇小波包变换
  • 2篇SAR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作者

  • 20篇傅容珊
  • 11篇薛霆虓
  • 8篇黄建华
  • 6篇查显杰
  • 5篇邵志刚
  • 5篇戴志阳
  • 4篇刘斌
  • 3篇常筱华
  • 3篇刘峡
  • 2篇林峰
  • 2篇韩立波
  • 1篇单斌
  • 1篇崇加军
  • 1篇万柯松
  • 1篇黄建平
  • 1篇郑勇
  • 1篇陈宇卫
  • 1篇刘军
  • 1篇韩力波

传媒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遥感信息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测绘学报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Earthq...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5篇2009
  • 9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维热导方程求解的波数域方法(MWN3D)及模型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给出了三维热导方程波数域的基本解和算法(MWN3D),并通过数值模型的方式验证、讨论了这一方法的可靠性和适应能力.模型实验表明这一方法具有计算速度快,处理问题灵活的特点.模拟实验还显示,只有在横向较为均匀的三维构造条件下才能用一维模型替代三维模型.事实上,由于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物质的横向变化不可忽略,通过本方法构建一个真三维的热结构模型是必要的.
傅容珊刘峡黄建华
关键词:热传导波数域热结构
基于GPS观测的应变能的时空格局及强地震孕育的动力学背景
<正>从现代板块构造理论观点看,中国及东亚大陆它处于欧亚板块的东端,西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接是典型的大陆碰撞带,印度板块澳大利亚板块以每年5 cm的速率向东北方向运动,那里有现代仍以每年2—3 cm的速率不断升高的喜马...
傅容珊黄建华薛霆虓常筱华
文献传递
华北岩石层3-D热结构研究
<正>本文在三维热导方程波数域的基本解(MWN3D)和以此为基础的反演算法基础上,利用华北热流和地震层析成像等观测数据,反演了华北岩石层3D 热结构。本文选择了华北1210E-410N,1120E-380N 的区域,其岩...
傅容珊黄建华薛霆虓邵光富谢丽莎
文献传递
地幔混合研究的新方法——对流混合扩散度及地幔混合模型的探讨
<正>地球动力学研究表明,地幔对流如同一个巨型搅拌机使原始的不均一的地幔混合、均匀化。但是,一些模型,特别是化学分层地幔模型显示,地幔对流不断地将深地幔化学差异的物质带到地球表层,如此在对流循环过程中会增加地幔不均匀性。...
傅容珊黄建华刘军常筱华
文献传递
地幔对流拖曳力对中国大陆岩石层变形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采用较为符合实际岩石层变形的非线性幂指数本构关系,基于ANSYS有限元平台,模拟了近20万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地表运动及演化过程,探讨了印度板块挤压作用和地幔对流拖曳力各自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形变运动格局的影响.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的比较表明:在印度板块的挤压和地幔拖曳力联合作用下,中国及东亚大陆岩石层运动形变模式能够和现代GPS观测有较好的吻合;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以及印度大陆的持续向北推进、挤压所产生的应力环境,一直主导了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我国西部地域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但其影响随着远离青藏高原地区而逐渐变小;地幔对流产生的作用于岩石层底部的拖曳力是中国大陆(特别是远离碰撞带)岩石层运动构造变形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在构造复杂和东部靠近太平洋板块的区域,模型预测结果和GPS观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说明在未来的中国大陆岩石层变形运动的数值模拟中,应当采用更为复杂的构造模型和驱动力因素.
黄建平傅容珊郑勇薛霆虓刘峡韩立波
关键词:GPS观测
三维热导方程求解的波数域方法及模型实验研究
<正>地壳和上地幔热结构问题一直是地球物理研究关注的课题,因为它不仅对于人类理解我们这个行星,特别是大陆的演化密切相关,而且和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广泛联系。例如,它直接控制地壳和上地幔的流变性,影响一些矿产如石油、煤炭的成...
傅容珊刘峡黄建华
文献传递
现代板块运动驱动地幔块体置换度及地幔混合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定义了描述地幔混合程度的新的统计学量度——地幔块体对流置换度和对流混合扩散度.地幔块体对流置换度等于至少被置换一次的块体数与地幔总块体数之比,对流混合扩散度等于示踪元初始体密度与示踪元终体密度之比.本研究假设地幔对流是稳定的,上地幔和下地幔的黏滞性存在差异,其驱动力为板块运动或地幔中密度异常分布.实验中地幔被划分为20736个块体(5°×5°×300 km),2376个示踪元被放置在地幔顶部100 km深度或底部100 km高度的5°×5°的网格点上.模型计算表明,地幔块体对流置换度随运转时间变化.就全地幔而言,在系统运行四十亿年后,大多数模型对应的块体对流置换度均超过80%,而上地幔块体置换度则达到90%.这预示大多数的地幔块体将被来自其他位置的块体所取代.对于放置在地幔顶部或底部,浓缩于很小空间10°×10°(间距0.25°)中的两组1681个示踪元而言,尽管其对流混合扩散度在开始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此两组对应的对流混合扩散度均趋于常数,示踪元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全地幔之中.由以上的结果可以推断,在经历了四十五亿年的演化过程后,由于对流的作用使地幔基本上已经均匀混合,地幔中不大可能存在尺度大于5°×5°×300 km的异常块体.
傅容珊韩力波黄建华单斌刘军
地震前兆还是其他因素?--与“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作者商榷被引量:35
2009年
本文仔细分析了我国宽带地震仪记录和论文"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提供的数据,探讨了5.12汶川8.0级强烈地震前后记录的"异常"现象,对该论文观点提出了质疑.有理由推测,该"短临异常"并非地震前兆,它最可能是在此期间在西太平洋的02号强台风"威马逊"激发的脉动异常.
傅容珊万柯松崇加军薛霆虓
关键词:地震记录地震前兆台风
几何弯曲断层活动性的模拟被引量:11
2009年
运用有限元法建立大尺度几何弯曲断层(长约750 km)的二维模型,并利用接触单元技术模拟断层间的作用,模拟了几千年时间尺度内走滑断层的活动,探讨了具有一定几何形态断层对断层系统活动的影响.几何弯曲的断层导致了应力的集中,而且在断层的地震事件中起到了抑制作用,但是也为孕育大震提供了条件.和平直断层的模拟结果比较得知,断层的儿何弯曲不仅影响地震破裂长度、改变了地震滑移量,也很大程度影响了能量释放的空间位置,改变了地震轮回周期.此外,弯曲断层应力的不均匀也使主震前往往有前震发生.另外通过模拟可以看出.弯曲断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地震,使得地震一频次曲线偏离GR公式,说明了对单个断层而言,特征地震可能更能体现断层的地震活动,这对我们进行地震预测和危险性分析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薛霆虓傅容珊林峰
关键词:有限元断层活动性数值模拟
DInSAR技术对不同方位形变的敏感性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以DEM数据为假想的地面目标,只考虑距离对相位的影响,模拟竖直向、距离向和方位向形变的干涉纹图,从而研究DInSAR技术对空间不同方位形变的敏感性。在所有模拟参数和形变位移大小都相同的情况下,三个不同方位形变所产生的相位从0到2π变化的完整干涉环的数目是各不相同的,揭示DInSAR技术对不同方位地表形变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且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竖直向、距离向和方位向。
查显杰傅容珊戴志阳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地表形变数值模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