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1046)

作品数:11 被引量:105H指数:6
相关作者:巩纯秀吴迪曹冰燕谷奕孟曦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糖尿
  • 9篇糖尿病
  • 6篇胰岛
  • 6篇胰岛素
  • 6篇儿童
  • 3篇血糖
  • 3篇1型糖尿病
  • 2篇血糖监测
  • 2篇血糖控制
  • 2篇血症
  • 2篇胰岛素血症
  • 2篇青少年糖尿病
  • 2篇注射
  • 2篇注射方式
  • 2篇自我血糖监测
  • 2篇高胰岛素
  • 2篇高胰岛素血症
  • 2篇儿童糖尿病
  • 1篇代谢
  • 1篇代谢异常

机构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北京海淀妇幼...

作者

  • 11篇巩纯秀
  • 9篇吴迪
  • 6篇曹冰燕
  • 4篇谷奕
  • 3篇李豫川
  • 3篇魏丽亚
  • 3篇孟曦
  • 2篇董倩
  • 2篇梁学军
  • 2篇黄慧
  • 1篇刘敏
  • 1篇谢若翔
  • 1篇李文京
  • 1篇秦淼
  • 1篇刘秀芹
  • 1篇王毅
  • 1篇黄书越
  • 1篇王琳琳

传媒

  • 3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中华糖尿病杂...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1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研究及对策被引量:12
2013年
2007年全球0—14岁的人口为18亿,其中有0.02%糖尿病患者,也就意味着全世界大约有44万儿童患糖尿病,每年有7万新诊断的糖尿病儿童。在西方国家,1型糖尿病占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90%以上。
吴迪巩纯秀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儿童1型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
儿童1型糖尿病管理十年前后对比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比较近10年来糖尿病管理血糖控制改善情况,并分析影响血糖控制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糖尿病门诊复诊的病程1年以上、1型糖尿病儿童158例(A组)的血糖控制及合并症情况,并与10年前123例(B组)横断面调查比较。采用分组比较,线性相关回归分析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均无并发症患儿。平均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1C,HbA1C)(8.5±1.47)%vs(9.9±1.85)%,下降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患儿性别分组,男女患儿HbA1C在前后10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0.008)。男童HbA1C良好及中等达标率后前10年检测结果分别为16.4%、68.5%vs 2.4%、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男女2组不同年代1日2次胰岛素注射比例及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blood glucose,SMB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年龄、病程、胰岛素用量成正相关,与SMBG成负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对于HbA1C起主要作用。社会经济因素调查统计学上未见家庭经济收入、父母知识层次对于血糖控制的影响,但血糖控制良好组,父母知识层次高的比例稍多于其他2组,血糖控制差组看病自付比例较高。约半数糖尿病患儿家庭经济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看病费用超过家庭总收入的1/3。结论近10年来,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发病年龄更小、女孩更多、SMBG增加、胰岛素注射每日2次比例不足一半。病程是影响血糖达标与否的最重要因素。儿童期未见合并症发生。前后10年胰岛素注射方式发生改变,加强血糖监测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社会经济因素显示部分糖尿病患儿家庭经济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看病费用增加家庭负担。
吴迪巩纯秀孟曦魏丽亚秦淼黄书越李豫川
关键词: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自我血糖监测
儿童与青少年暴发性1型糖尿病与经典1型糖尿病的区别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 通过总结儿童与青少年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和经典1型糖尿病(T1DM)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了解两者有无区别.方法 研究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诊断的T1DM患儿的特点,筛选出FT1DM作为组A,并按照起病急缓分对照组:组B为10 d内以酮症(DK)或酮症酸中毒(DKA)起病的经典T1DM,组C为30 d以内的经典T1DM,比较FT1 DM与经典T1DM的区别.结果 9年新诊断T1DM患儿853例,其中组A11例,组B 117例,组C 565例.FT1DM占所有新诊断T1DM的1.29%,占病史30 d以内的经典T1DM的1.95%.3组患儿除在发病年龄[1.33(0.95 ~9.25)岁比6.85(3.72~ 10.59)岁比7.00(4.00 ~ 10.08)岁,P=0.043]、体质量指数[16.89(15.63 ~ 19.74) kg/m^2比14.49(13.46 ~ 16.19) kg/m^2比14.79(13.60 ~ 16.38) kg/m^2,P=0.004]、发病前流感样症状发生率(82%比47%比42%,P=0.000)、腹部症状发生率(55%比21%比16%,P=0.002)、糖化血红蛋白(HbA1c)[(7.3±1.0)%比(11.7±2.0)%比(11.8±2.3)%,P =0.000]、碳酸氢根(HCO3-)[8.20(3.10 ~ 16.85)比15.05 (10.13 ~21.10)比17.50(9.65 ~22.55),P=0.022]、天冬氨酸转氨酶[30(26~33) U/L比21(15~27) U/L比22(18~29) U/L,P=0.01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余无明显统计学及临床差异.发病前流感样症状和腹部症状常见,在急性合并症、随访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控制状况方面,FT1DM并未显示出与经典T1DM明显的差异.结论 儿童与青少年FT1DM发病率极低,与经典T1DM无明显区别.
王毅巩纯秀曹冰燕魏丽亚梁学军吴迪刘敏李文京谷奕
关键词:暴发性1型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的强化治疗被引量:4
2012年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儿童期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各地T1DM患儿在显著增多,50%T1DM患者在15岁之前确诊。由于儿童带病生存的时间长于成人糖尿病患者,长期持续高血糖与微血管、大血管的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的目标是达到最佳的血糖控制,以延缓或防止血管并发症。儿童还必须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为了维持血糖接近正常,需要时时面对挑战。如何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使之可行并行之有效是我们探索的主题,强化治疗即为策略之一。
吴迪巩纯秀
关键词:MDI胰岛素泵儿童糖尿病CSIIDCCT
二甲双胍治疗不同糖代谢状态肥胖儿童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比较单纯生活方式和加用二甲双胍对肥胖儿童血糖血脂相关指标治疗效果【方法】肥胖儿童101例根据OGTT分为组1,糖代谢正常高胰岛素血症组50例,组2,糖代谢异常组51例。组1A单纯生活方式治疗,组1B和组2二甲双胍加生活方式干预治疗1年。【结果】组1A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糖代谢指数,血脂,没有明显的改善(P>0.05)。组1B及组2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糖代谢指数,血脂,有明显的改善(P<0.01)。【结论】二甲双胍加用生活方式的干预优于单纯生活方式的干预。
刘秀芹巩纯秀曹冰燕黄慧董倩谢若翔
关键词:肥胖儿童高胰岛素血症糖代谢异常二甲双胍
近10年北京地区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管理状况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比较并分析近10年来1型糖尿病(T1DM)儿童血糖控制管理状况。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横断面调查在北京儿童医院糖尿病门诊复诊的病程1年以上、年龄18岁以下158例T1DM儿童(A组)的血糖控制及并发症情况,并与10年前参加西太平洋地区儿童青少年T1DM调查人群的123例(B组)横断面调查结果比较。采用分组比较,线性相关回归分析,分析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2组患儿均无并发症。A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8.50±1.47)%,较B组[(9.90±1.85)%]下降了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B组血糖控制良好(HbA1C〈7.5%)达标率(15.0%比10.6%),血糖控制中等(A组、B组分别为52.5%比2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一日2次胰岛素注射比例A组、B组分别为43.0%、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自我血糖监测(SMBG)以每月60~120次及≥120次为主,比例分别为45.5%、37.8%;B组以监测尿糖为主,SMBG每月60次以上仅为0.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因素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年龄、病程、胰岛素用量呈正相关,与SMBG呈负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对于HbA1C起主要作用。结论近10年来,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T1DM发病年龄更小,SMBG增加、胰岛素注射2次比例不足50%。病程是影响血糖达标与否的最重要因素。儿童期未见并发症发生。加强血糖监测、增加胰岛素注射次数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
吴迪巩纯秀孟曦魏丽亚
关键词: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自我血糖监测
以住院患儿为基础的儿童继发性糖尿病患病率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以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调查儿童继发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评估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18岁以下住院患儿中继发性糖尿病的患病率。根据与继发性糖尿病组的原发病、年龄、性别相匹配原则,按1:4的比例设置对照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9657例18岁以下住院患儿中33例(0.34%)(年龄7.1~16.4岁,男孩15例,女孩18例)患上继发性糖尿病。其中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移植术后的继发性糖尿病患病率最高,分别是4.17%和3.70%,其次为多发性硬化症1.67%;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未行干细胞移植者)、组织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的继发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均低于1.0%。男童继发性糖尿病发病率低于女童(0.24%比0.53%,x。=4.79,P〈0.05)。18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儿确诊为继发性糖尿病,其中12例在接受L一天冬氨酰胺酶治疗6d内发生了继发性糖尿病;2例未使用L一天冬氨酰胺酶的患儿分别在化疗第45天和210天时确诊;其余4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60~450d时发生继发性糖尿病。15例以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的患儿在治疗后2d~4.7年时被确诊为糖尿病。这些患儿均无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者发生继发性糖尿病的风险是较小者的1.24倍[95%可信区间(CI):1.08~1.42,P〈0.05],肥胖儿是正常体重儿的5.08倍(95%CI:2.02—12.78,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国内儿童继发性糖尿病患病率较国外低,并因性别年龄段和原发病种的不同而不同;继发性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易漏诊,疾病全程需要监测血糖。
李豫川曹冰燕巩纯秀梁学军王琳琳
关键词:糖尿病儿童住院患病率
儿童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了解儿童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状态(HHS)的临床特征。方法依据诊断标准,从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确诊的糖尿病患儿中筛选DKA和HHS患儿,比较糖尿病同时合并DKA和HHS(DKA-HHS)与单纯DKA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 1 065例新诊断儿童糖尿病患儿中有483例合并DKA,占45.35%;16例符合DKA-HHS,占1.50%;无单纯HHS糖尿病患儿。HHS在DKA患儿中的发生率为3.31%,其中1型糖尿病14例,2型糖尿病2例。HHS在年龄≥10岁的DKA患儿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年龄患儿(χ2=6.05,P<0.05)。DKA-HHS患儿中重度脱水的比例、平均有效渗透压、血糖、三酰甘油及尿素氮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DKA患儿,且酸中毒程度明显重于单纯DKA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KA-HHS患儿的校正血清钠水平显著高于单纯DKA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诊断糖尿病患儿的HHS发生率较DKA低,且均与DKA合并存在;更常见于≥10岁患儿;DKA-HHS较单纯DKA患儿的代谢紊乱程度、脱水及酸中毒程度更严重,肾功能异常率更高。
曹冰燕巩纯秀吴迪谷奕孟曦董倩黄慧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儿童
以女童同性性早熟起病的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疗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 关注女童同性性早熟相关的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重新认识女童同性性早熟/性早发育对远期健康的影响.方法 报告以同性性早熟起病的女童青春期PCOS的病例并复习文献.结果 接近8岁时,因乳房发育就诊后诊断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及肥胖症的女童在予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3.75 mg,每28d1次的标准剂量治疗后,性腺发育得到良好控制,生长抑制显著,但体质量持续上升,黄体生成素下降缓慢.GnRHa治疗13个月后加用生长激素(GH)纠正身高.使用GnRHa25个月、GH 12个月后停止治疗.因停药后近20个月无初潮就诊,发现痤疮、黑棘皮、紫纹、多毛、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和高睾酮血症,且B超提示卵巢多囊性改变,再进一步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和肾上腺B超除外了非典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肾上腺疾病后,诊断为青春期PCOS、肥胖症、高胰岛素血症和糖耐量受损.经减轻体质量和二甲双胍治疗1个月后初潮1次.予以减轻体质量及二甲双胍治疗12个月时,月经共4次,体质量指数下降,高胰岛素血症有明显改善,糖耐量正常,血清睾酮正常,盆腔B超提示卵巢已无多囊改变.在继续减肥及二甲双胍治疗2年左右时电话随访:患儿身高体质量未再增长,近1年月经规律,周期为35 ~ 40 d,每次持续7d左右.文献复习提示性早熟/性早发育并非以往认为的良性过程,其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能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除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外,黄体生成素(LH)分泌亢进可能为中枢性性早熟(CPP)和PCOS共同的原因.文献示性早熟患儿青春期后PCOS可多达30%且伴肥胖较多.儿科领域对青春期PCOS的诊断治疗研究少,尚无共识.结论 ICPP女童青春期后有发展为PCOS的可能性.本病例临床特点支持CPP、PCOS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可能机制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
李豫川巩纯秀吴迪谷奕曹冰燕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
新生儿糖尿病13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分析13例新生儿糖尿病(NDM)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1年7月至2012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13例NDM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NDM的诊断时间为生后12 d~5个月,中位诊断时间为生后3个月.小于胎龄儿(SGA)7例.发热感染为首发症状者8例,尿液黏滞起病者2例,纳差、哭闹为首发症状者1例,反应差起病者1例,单纯抽搐起病者1例.全组4例伴抽搐.合并糖尿病酮症(DK)者4例,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者6例.诊断时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10.0% (7.4% ~14.2%).急性期均采用胰岛素治疗,剂量为1.0~1.2 U·kg-1·d-1,血糖控制均较好.随访至今(最短6个月,最长11年).除1例失访未进行分型外,4例为暂时性NDM(TNDM),于诊断后2周~3个月缓解;8例为永久性NDM(PNDM),其中1例Wolcott-Rallison综合征.PNDM中6例曾试用格列本脲治疗,1例有效,3例无效停用,2例因胃肠道反应停用.2例PNDM死亡,其中1例合并严重的智力、体力发育迟缓,诊断为发育迟缓、癫痫和新生儿糖尿病综合征(DEND),一直口服格列本脲治疗,于2.5岁时因感染诱发DKA死亡.另1例死于肝肾功能衰竭.所有PNDM随访时血糖控制均较好,7例有糖化血红蛋白值,中位数为6.7%(4.8%~7.0%).结论 NDM起病时症状不典型,临床易漏诊.近31%为暂时性,可自行缓解.胰岛素治疗均有效,血糖较易控制.婴幼儿对格列本脲耐受差,需要针对性使用.
曹冰燕巩纯秀吴迪谷奕
关键词:胰岛素格列本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